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道路方向)2024毕业设计说明书.docx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道路方向)2024毕业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道路方向)2024毕业设计说明书.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章绪论11.1 概述1设计任务1设计原始资料I设计内容I设计的基本依据1设计日期21.2 沿线的自然地理概况2自然地理、气象水文:2材料供应:2第2章路线32.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3直线3圆曲线3缓和曲线4行车视距5平面视距的保证52.2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5纵坡5竖曲线72.3 平纵协作7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7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凹形曲线组合8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凸形曲线组合8平面曲线与纵面曲线组合8纵断面设计的步骤92.4 技术指标汇总92.5 线形设计综述102.6 纸上定线及方案比选11方案一11方案二12方案对比122.7 平面具体设计13对原路途方案进行分析13对原有路
2、途进行修正132.8 纵断面具体设计13纵断面技术指标的确定13坡度和坡长的确定132.9 横断面具体设计132.9.1 横断面的组成13路拱的确定14弯道的超高与加宽14第3章路基、路面153.1 路基和排水设计综述153.2 路基边坡设计15路堤边坡163.3 沟渠设计16边沟设计16截水沟18排水沟18沟渠加固183.4 路面排水设计18确定路拱坡度18路拱形式的确定18路拱横向坡度193.5 排水系统总体规划193.6 路基压实标准193.7 路面类型的确定20沿线地质概况及材料来源20路面等级与类型20沥青面层设计223.8 基层及垫层233.9 路基自然地质状况233.10 路面的
3、结构厚度23路面设计弯沉值的计算24容许拉应力的计算24路面厚度计算25设计与验算结果26第4章挡土墙设计284.1 挡土墙的适用范围284.2 挡土墙的设计28挡土墙位置选择28挡土墙结构设计28挡土墙验算29第5章桥梁、涵洞355.1 桥梁分类355.2 小桥位置的选择355.3 选定桥下中心流水面标高和纵坡365.4 小桥类型及尺寸的拟定365.5 涵洞及计算36涵洞的布设37涵洞具体计算38第6章专题特色设计一一平面交叉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6.1 交叉口的交通分析406.2 削减或歼灭冲突点的措施406.3 设计要点41平面线形41纵面线形41视距41立面设计426.4 K2+817
4、交叉口设计43相交道路数据收集43平纵面设计43竖向及排水设计44第7章工程预算编制467.1 工程预算编制的定义及作用46工程预算的定义46工程预算的作用467.2 预算编制的依据及项目表46预算编制依据46预算编制项目表467.3 工程预算编制说明47结论48致谢49参考文献501.1. 概述1.1.1. 设计任务依据重庆交通高校土木工程(道路)专业毕业设计要求,指导老师所给课题名称为“潼南至铜梁二级马路D段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课题类型为工程设计。课题内容为完成全长3000米左右的新建马路设计,设计阶段为一阶段施工图设计,马路等级为二级马路,设计车速为60kmh01.1.2. 设计原始资料
5、1、地形图:比例L20002交通量:交通量年增长率7%,近期交通量如下表1-1交通量组成车型交通量(辆/昼夜)车型交通量(辆/昼夜)车型交通量(辆/昼夜)捷达550东风EQ140600拖拉机250黄河JN-150700解放CA-IOB3501.1.3. 设计内容路途方案设计;路基路面设计;挡土墙设计;桥梁和涵洞设计;路途交叉设计;施工图预算编制1.1.4. 设计的基本依据指导老师规定的技术等级、设计车速、设计交通量,以及路途的起讫点、限制点等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国家或部颁的现行有关设计标准、设计规范。1.1.5. 设计日期2024年3月29日2024年6月25日1.2. 沿线的自然地理概况1.2
6、1. 自然地理、气象水文:路途经过地区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潮湿气候,冬少寒冷,夏无酷暑,春迟秋早,雾多湿重,雨量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在7.817.4C之间,年日照1160-1600小时,常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沿线土壤覆盖层厚度1T.5米,下为砂岩或泥质页岩,水田路段腐殖土层厚度60cm,全线无不良地质状况。1.2.2. 材料供应:沿线旁边可采集到砂、碎石、块石、片石、条石,沥青、水泥、钢材、木材、石灰、煤渣等主要材料可依据支配须要供应。第2章路线依据任务书,本设计为二级马路,行车速度采纳60kmh2.1. 平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2.1.1. 直线(1)直线的适用条件路途完全不受地
7、形,地物限制得平原区或山区得开阔谷底; 市镇及其近郊或规划方正得农耕区等以直线为主体的地区; 为缩短构造物长度,便于施工,创建有利的引道条件;平面交叉点旁边,为争取较好的行车和通视条件;双车道马路在适当间隔内设置肯定长度的直线,以供应较好的超车路段。(2)直线的最大长度直线的最大长度应有所限制,当采纳长的直线线形时,为弥补景观单调之缺陷,应结合沿线具体状况实行相应的措施。规范规定,二级马路最大直线长度为1200米。(3)直线的最小长度规定山岭重丘区二级马路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6V,即360米。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为2V,即120米。当直线两端没有缓和曲线时,可干脆相连,构成S形曲线。
8、2.1.2. 圆曲线圆曲线是平面线形中常用的线形要素,圆曲线的设计主要确定起其半径值以及超高和加宽。(1)圆曲线的最小半径极限最小半径和一般最小半径平面线形中一般非不得已时不运用极限半径,因此规范规定了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肯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直线路段相同的路拱横坡。表21圆曲线半径(m)技术指标山岭重丘二级马路一般最小半径200极限最力、半径125不设超高最小半径路拱2.0%1500路拱2.0%1900(2)圆曲线的最大半径选用圆曲线半径时,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采纳大半径曲线,使行车舒适,但半径过大,对施工和测设不利,所以圆曲线半径不行大于1
9、00OO米。(3)圆曲线半径的选用在设计马路平面线形时,依据沿线地形状况,尽量采纳了不需设加宽的大半径曲线,最大半径为510米,极限最小半径及一般最小半径均未采纳,设置曲线最小半径为260米。(4)平曲线的最小长度马路的平曲线一般状况下应具有设置缓和曲线(或超高,加宽缓和段)和一段圆曲线的长度;平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不应小于2倍的缓和曲线的长度。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的平曲线,其平曲线的长度不应短于9s的行驶距离,由缓和曲线组成的平曲线要求其长度不短于6s的行驶距离。平曲线内圆曲线的长度一般不应短于车辆在3s内的行驶距离。平曲线的最小长度:70m平曲线中圆曲线的最小长度取:35m(5)小偏角的曲
10、线长规范规定:转角等于或小于7。时,平曲线长度一般值是500/am,低限值是70mo2.1.3. 缓和曲线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一般应满意以下几方面:(1)离心加速度变更率不过大;(2)限制超高附加纵坡不过陡;(3)限制行驶时间不过短;(4)符合视觉要求。因此,规范规定:二级马路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为50m.。一般状况下,在直线与圆曲线之间,当圆曲线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时,可不设缓和曲线。2.1.4. 行车视距行车视距是否充分,干脆关系着行车的平安与速度,它是马路运用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行车视距可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规范规定,二级马路设计视距应满意会车视距的要求,其长度
11、应不小于停车视距的两倍。工程特殊困难或受其它条件限制的地段,可采纳停车视距,但必需实行分道行驶措施。对于山岭重丘区二级马路,停车视距多取40m,超车视距SC一般值取200m,低限值取150m。2.1.5. 平面视距的保证汽车在弯道上行驶时,弯道内侧行车视线可能被树木、建筑物、路堑边坡或其他障碍物所遮挡,因此,在路途设计时必需检查平曲线上的视线是否能得到保证,如有遮挡时,则必需清除视距区段内侧适当横净距内的障碍物。当视野内有稀疏的成行树木,单棵树木或灌木,对视线的阻碍不大并可引导行车或能构成行车空间时,则可予以保留。2.2. 纵断面设计技术指标的确定2.2.1. 纵坡纵坡的大小与坡段的长度反映了
12、马路的起伏程度,干脆影响马路的服务水平,行车质量和运营成本,也关系到工程是否经济、适用,因此设计中必需对纵坡、坡长及其相互组合进行合理支配。(1)最大纵坡汽车沿纵坡向上行驶时,升坡阻力及其他阻力增加,必定导致行车速度降低。一般坡度越大,车速降低越大,这样在较长的陡坡上,将出现发动机水箱开锅、气阻、熄火等现象,导致行车条件恶化,汽车沿陡坡下行时,司机频繁刹车,制动次数增加,制动简洁升温发热导致失效,驾驶员心里惊慌、操作频繁,简洁引起交通事故。尤其当遇到冰滑、泥泞道路条件时将更加严峻。因而,应对最大纵坡进行限制。最大纵坡值应从汽车的爬坡实力、汽车在纵坡段上行驶的平安、马路等级、自然条件等方面综合考
13、虑,规范对二级马路最大纵坡规定最大纵坡为7%o(2)最小纵坡各级马路的路堑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排水顺当,防止水浸路基,规定采纳不小于0.3%的纵坡。当必需设计平坡(0.0%)或小于0.3%的坡度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设计。(3)最小坡长假如坡长过短,变坡点增多,形成“锯齿形”的路段,简洁造成行车起伏频繁,影响马路的服务水平,减小马路的运用寿命。为提高马路的平顺性,应削减纵坡上的转折点;两凸形竖曲线变坡点间的间距应满意行车视距的要求,同时也应保证在换档行驶时司机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换档时间,通常汽车以计算行车速度行驶9s15S的行程可满意行车舒适和插入竖曲线的要求。标准规定二级马路的S
14、min=150mo(4)最大坡长汽车沿长距离的陡坡上坡时,因需长时间低挡行驶,易引起发动机效率降低。下坡时,由于频繁刹车将缩短制动系统的运用寿命,影响行车平安。一般汽车的爬坡实力以末速度约降低至设计车速的一半考虑,对坡度的最大坡长应加以限。标准规定山岭重丘区二级马路最大坡长如下表:表22二级马路的纵坡K度限制纵坡坡度()3456纵坡长度(m)12001000800500(5)平均纵坡平均纵坡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缓和坡段及坡长,应限制路途总长度内的平均纵坡,规范规定二级马路越岭路途的平均纵坡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米)和5%(相对高差大于
15、500米)为宜。并留意连续30m路段范围内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0ij5j=hL(2-2)式中i平均平均纵坡h相对高差1.路途长度2.2.2. 竖曲线为保证行车舒适平顺、平安、视距良好及满意平、竖曲线组合的要求,在变坡点处均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1)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对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主要考虑:限制离心力不过大、汽车在跨线桥下行车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车视距的保证和夜间行车前灯照耀范围内的视距保证等三个方面O(2)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确定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主要考虑保证汽车行驶视距和汽车能够平安行驶通过曲线段。通常当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变坡点旁边时,由于变坡角的影响在司机的视线范围
16、内将产生盲区。此时司机的视距与变坡角的大小及视线高度有亲密关系。当变坡角较小时,不设竖曲线也能保证视距,但变坡角较大时,必需设竖曲线以满意行车视距的要求。一般最小半径和极限最小半径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应尽量满意上述凹、凸竖曲线的视距要求,但上述的最小半径,在条件较差时,并不是设计竖曲线所必需的最小值要求。标准规定在设计速度为60kmh时,凹形竖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为2000m;极限值为1400m;凸形竖曲线半径的一般值为1500米,极限值为1000米,竖曲线最小长度为35m。当然通常采纳大于或等于上述一般最小半径值,当受地形条件及其它特殊状况限制时方可采纳上述极限最小半径值。2.3. 平纵协作2.
17、3.1.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这种线形组合单调、呆板,行驶过程中路途视景不变,简洁使司机产生疲惫感。尤其在高速行车时,简洁导致交通事故。在交通比较困难的路段,这种线形组合是有利的。设计中可实行措施来弥补景观单调的不足。2.3.2.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凹形曲线组合这种组合具有较好的视距。在设计中应当留意以下几点:(1)避开插入较短的凹形竖曲线,或插入小半径曲线(一般应大于最小半径的34倍),以免产生折点。(2)两个凹形竖曲线间不要插入短直线,此时宜将两个凹曲线合并成一个凹曲线,可改善视觉条件。(3)长直线的末端不宜插入小半径凹形竖曲线。2.3.3. 平面直线与纵断面凸形曲线组合这种组合视距条件
18、差、线形单调,使司机对前方道路状况无法做出推断,应尽量避开。运用这种组合应留意采纳大半径曲线,以保证视距。当连续出现凹形和凸形竖曲线时,会造成不良视觉效果,一般应尽量避开。平面曲线与纵断面直线组合假如平曲线半径选择适当,这种组合效果良好,汽车在这种线形上行驶,可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假如平曲线与直线组合不当,曲线半径过小,或直线长度过短,平曲线半径与纵坡不协调,都会导致线形折曲。这种组合还应满意合成坡度的要求,尤其应避开急转陡坡组合。2.3.4. 平面曲线与纵面曲线组合这两种组合形式很常见,但比较困难,假如曲线半径相宜,平纵线形要素均衡,可以获得视觉舒适、诱导效果良好的空间曲线。此种组合应留意以
19、下几点:(1) 一般状况下,当平竖曲线半径较大时,宜将平竖曲线半径顶点对应。若两者不能很好的协作,两者的半径都小于某一限度时,宜将平竖曲线拉开相当距离。(2)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大小保持均衡(3)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尤其是凸形竖曲线,简洁造成推断失误。(4)避开转角小于7的平曲线与坡度角较大的凹形竖曲线组合。(5)缓和曲线不得与小半径竖曲线重叠。(6)不宜将小半径平曲线设置在竖曲线的底部或顶部。平竖曲线对应重叠有如下优点:(1)利于诱导视线(2)有利于行车平安(3)线形舒适美观平曲线与竖曲线的各种组合见下图2-1o竖曲线位置虚线为不设回旋线的情况直线图21平曲线与竖曲线
20、的各种组合2.3.5. 纵断面设计的步骤2.3.6. 定的路途上,确定加桩路途的地面高程,其高程值详见纵断面图,绘出地面线。标出里程桩号和平面线形信息。(2)确定限制点。限制点包括:路途起终点;越岭境口高程;大中桥涵;地质不良地段的最小填土高度和最大挖深;与铁路、马路交叉点;重要的电力(杆)管线的净高;重要城镇过道点等。对于山岭区二级马路也要考虑填挖平衡。(3)在这些限制点间穿插,初步定出坡度线。(4)调整坡度线。检查各指标是否满意,使道路的平纵线形协调,同时考虑排水和路基设计的基本要求,其坡度值见纵断面图。(5)在完成拉坡的纵断面图上,通过坡度和坡长计算纵断面上的设计高程,所得值详见纵断面图
21、2.4. 技术指标汇总路途特征:路途以平曲线和竖曲线为主体构成空间线性;局部方案多,布线敏捷,可能的路途走向多;路途平,纵,横三方面关系亲密,相互影响约束较大;线性指标一般高,但指标变更幅度大。下面把上述所确定的在设计中须要的一些技术指标汇总成表,见下表所示(表2-3)O表2-3马路主要技术指标汇总马路分类一般马路马路等级二级马路计算行车速度(km/h)60行车道宽度(m)7.0路基宽度(m)10极限最小半径(m)125一般最小半径(m)200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1500停车视距(m)40超车视距(m)200最大纵坡()6合成坡度()9.5最小坡长(m)120缓和曲线最小长度(m)50凸形
22、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2000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1400凹形竖曲线一般最小半径(m)1500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m)10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最大直线长度(m)1200最小直线长度(m)同向曲线360反向曲线120以上为本设计所能用到的技术指标,如不全面将在后面的设计中给出。2.5. 线形设计综述选线的基本原则:路途的基本走向必需与马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要避开少拆迁、少占地,削减填挖方数量以降低和节约马路造价的问题;正确驾驭和运用技术标准;选线应重视水文地质问题。不良地质地貌对马路的稳定影响极大,在选线时应尽量绕避。如遇水田、河塘、悬崖、断裂带等特殊地段应尽量避开;重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 交通大学 土木工程 道路 方向 2024 毕业设计 说明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