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才住房政策新定位与新策略.docx
《上海人才住房政策新定位与新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人才住房政策新定位与新策略.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上海人才住房政策:新定位与新策略 人才驱动是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建设需要安居工程的强力支撑。近年来,大城市房价和房租高涨导致其人才住房困难愈益突出。文章根据科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征及人才住房政策出台的基本理论,以上海市为例,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廓清了人才住房政策实施的成效与问题,阐述了人才住房政策在上海市住房供应体系中的定位,提出了上海人才住房政策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125111上海人才住房政策新定位与新策略_上海;科创中心;人才;住房政策F293.3A005907人才驱动是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动力,而创新、创造、创业人才高地建设
2、需要安居工程的强力保障和支撑。17近年来上海房价和房租高涨导致其人才住房困难问题愈益突出。特别是近十年来,上海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住房价格连续上涨,给广大在沪工作与生活的青年人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年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高技能,但是受房价飙升和限购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该群体普遍面临着无资格购房、无力购房的困境,这不但降低了他们现阶段的生活质量,更对其今后在沪工作和发展构成了阻碍。82015年上海的房价收入比高达20.8,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市,成为中国最难买房或租房的城市之一。9因此,针对科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征,寻求破解人才住房难题之策,
3、可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一、 科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征及人才住房政策出台的理论依据1. 科创人才的住房需求特征科创人才大体可划分为精英型人才、研发型人才和成长型人才三大类型,其住房需求具有下列明显特征:(1) 重视住房区位。精英型人才一般属于高知阶层,他们的收入水平通常较高,且作为各地重点引进的对象,引入条件相当优越,故其买房或租房的压力不大,他们对于住房区位、房型、周边环境等因素则尤为看重。因此,应以发展型和享受型住房政策为主,尽力满足其对于区位、房型、周边环境的要求。研发型人才和成长型人才通常学历层次也较高,他们对住房周边的文化氛围和休闲娱乐环境同样颇为关注。(2) 租赁需求量大。
4、科创人才中数量最多的是成长型人才或青年人才,他们收入水平并不低,但由于工作时间不长,资金积累相对较薄,如果没有家庭甚至家族的帮衬,他们更多地倾向于租房,导致其租房的需求量大。因而针对这个群体的住房政策应以货币补贴政策为主。(3) 阶段性需求明显。人才住房往往具有就业初期需求量大的特点,故应当实施阶段性保障措施,重点针对青年人才群体,并坚持以货币补贴为主、实物支持为辅的原则。2. 人才住房政策出台的理论依据(1) 公共经济理论。保障性住房的基本属性是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政府。人才保障性住房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住房权,充分发挥人才的正外部效应;人才保障性住房属于典型的准公共产品,其供
5、给主体是政府和用人单位。然而,人才的高度流动性与住房位置的固定性及住房消费的不可或缺性之间的矛盾,迫切要求为流动性人才群体提供阶段性住房保障。但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大多将保障对象限定为中低收入者,忽略了特殊的人才群体。(2) 住房梯级消费理论。住房梯级消费是指在住房消费中,由于住房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所属社会阶层、需求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导致的一种住房消费分层现象。5该理论实质上表明住房消费具有多层次性特征,不同的收入阶层,其住房消费需求也会迥然异样。人才自身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特征决定其住房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3) 住房过滤理论。由于住房的使用时间较长,而且随着其年限延长能够提供
6、的服务数量和质量是递减的,此时处于较高收入的群体,可能会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条件而放弃当前的住房,而被放弃的住房则可以提供给低层次收入的群体。城市经济学家将此称为“住房过滤现象”10。人才住房市场上也存在“过滤”现象,如果人才保障性住房的供给采用分层供给的方式,则有助于用有限的资金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对住房的需求。二、 上海市人才住房政策现状及其实施成效分析上海市与人才住房政策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和人才公寓政策两大类。1. 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现状上海市的公租房包括市筹公共租赁房、区筹公共租赁房、单位租赁房。其中单位租赁房包括企事业单位宿舍、产业园区租赁房、农村集体土地租赁房。单位
7、租赁房(企事业单位宿舍)主要用来保障人才和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11其中,引进人才以整套人才公寓为主,住房条件较好,租金较高;外来务工人员以单位租赁房(集体宿舍)为主,住宿条件相对来说较为简陋,租金较低。截至2016年4月,全市单位租赁房总量达1438万套,其中已经建成并供应的约989万套,?前入住796万套,入住率为805%,当前入住户数为1878万户(表1)。其中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约各占一半,为上海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住房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2. 人才专项住房人才公寓建设现状目前主要用于保障青年人才住房需求的是人才公寓。12它是指专项用于解决引进人才的就业与居住生活的配套性租赁公寓
8、旨在为引进人才提供在某地创业的短期租赁和过渡周转用房。人才公寓按照“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市场价、明补贴、有期限”和“轮候补租、契约管理、只租不售”的原则进行租赁和管理,辅之以社会闲置房作为补充。通常是限定租期,高级人才入住附带政府补贴。13下面我们以张江人才公寓为例进行分析。张江第一代人才公寓从1999年开始建设,初始目的是为了把更多高校人才、城区人才吸引过来。当时的张江人才公寓包括8个楼盘,补贴方式是直接补贴到个人,补贴标准是每人每月200元。 张江第二代人才公寓(20112015年)其房源是纳入“两限两定”(即:限制入住人资格,限制居住楼盘,定面积,定租金)的
9、楼盘,包括“创业公寓”、“汤臣公寓”、“张江高科苑公寓”等5个楼盘。共有住房5076套,单套公寓面积25?O左右,约可入住6000人,常年出租率在95%以上。补贴方式是补贴到开发商和业主手上,补贴标准是1?O补贴0.6元,开发商和业主以评估市场价的70%到80%租出,此时人才公寓的租赁价格与周边同等水平的商品房租赁价格的差价约在600元左右,居住成本基本控制在每人每月1000元。从2016年开始,张江集团启动第三代人才公寓,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增加房源,扩大保障范围。基本做法是由政府进行引导、示范,并将社会上的部分剩余房源逐步纳入人才公寓之中。补贴方式是直接补贴到个人,补贴标准是政府补贴每人每
10、月600元,公司补贴每人每月200元,并且租金为评估市场价格的90%。人才公寓的租赁价格与周边同等水平的商品房租赁价格的差价约在1000元左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青年人才的居住成本,减轻了青年人才的生活负担。3. 人才住房新政实施成效及存在的问题2015年5月以来,上海先后出台“科创中心22条” 14和“人才20条”15,这些新政实施一年间,又推出30多项配套细则。2016年9月25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将上海人才政策由过去的20条升级为30条,旨在着力推动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集聚机制,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
11、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16人才住房新政实施的主要成效有:(1) 政府主导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继续推进。在过去一年里,上海继续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和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用地建设单位租赁房。(2) 规范和优化了外环内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建不低于5%的保障房,主要作为面向社会的公共租赁住房使用,并允许大户型住宅分割出租。(3) 鼓励各区和各产业园区积极为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提供人才公寓和住房补贴。“十二五”期间,张江管委会所投入的住房补贴就高达1.25亿元。仅2016年上半年,上海市共发放创业房租补贴金额达4071万元,覆盖1.3万多人次。(4) 对达到上海市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的非沪
12、籍人员,定向微调了住房限购政策。人才住房新政实施以来,截至2016年8月底,国内人才居住证积分达到标准分值并审核通过的有4180人;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审核通过的有343人;直接落户审核通过的有115人,其中企业高级管理和科技技能人才102人、企业家13人。(5) 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居住和就业条件进一步宽松。放宽了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就业年?g限制及外籍留学生就业条件,延长了海外人才居住证期限。人才住房新政实施以来,截至2016年8月底,已为125名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了外国专家证,其中30人年龄超过60周岁;已有64名外籍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上海就业,1821人办理了海外人才居住证。(6) 人
13、才住房模式更趋多样化。除了配建配售模式、新建公寓模式、改建公寓模式、货币化补贴模式、资源整合模式外,还探索了代理经租新模式。17、18总体而言,在建设科创中心的相关配套政策中,引进人才制度不断被强调和完善,人才住房保障问题也逐渐受到重视,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也都提出了保障人才住房的举措。然而,人才住房政策仍然有待进一步完善:(1) 人才公寓供不应求,缺口较大。由于纳入“两限两定”体系内的人才公寓数量较少,导致房源稀缺,人才轮候时间较长。例如,目前张江园区已申请排队等房的人才就有5800人,其中申请创业公寓的约有1000人。(2) 缺少学生公寓的供给。随着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
14、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将聚焦张江,对学生公寓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强烈。(3) 只有申请到人才公寓的人才可以享受补贴,覆盖面太小。在人才公寓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有一部分人能够申请到人才公寓,且只有这一部分人可以享受到政府补贴,其他申请不到的人无法享受这种优惠政策。(4) 新引进员工的住房问题较为突出。园区企业普遍反映,在引进新员工时,短时间解决其住房问题的需求很迫切。但大部分新员工工资水平不高,且按照目前人才公寓的申请流程,他们享受不到政府对于人才公寓的补贴。(5) 人才公寓的物业管理不到位。最突出的问题是:由于人才公寓的用地属于工业用地,因此其水电费仍然按照工业用水用电价格进行收取,导致水电费用偏高,增
15、加了住户的成本。另外,人才公寓类房屋无法享受公积金提取支付房租的政策。(6) 由于各个区自行管理,引进人才只能租住企事业单位所在区的人才公寓,抑制了个性化的选择需求。三、 科创人才住房政策的定位分析首先,从住房公共政策与人才住房的关系来看。建立一个多层次的住房公共政策体系,是我国政府深化住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层次的公共住房供应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多层次性、公平性和综合性。多层次性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收入居民差异化的住房需求;公平性有助于保障那些被市场“排斥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住房需求;综合性有助于彰显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二者之长而弥补二者之短,保证公共住房供应体系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益的
16、平衡。当前的人才住房隶属保障房体系之内,初期的确有利于二者之间资源共享、快速发展。但是,时间一长,也出现诸多弊端:保障房属于“救济性政策”,其权利基础在于居民的居住权;而人才住房属于“激励性政策”,两者交集运作,如果按保障面积标准,难以满足人才住房需求;反之,若根据人才住房的实际需求来提高保障房标准,则又违反了保障房“保基本”的政策初衷,也存在保障房“福利化”的问题。1920因此,将人才住房政策从公租房政策中单列出来,作为一种特殊的保障性住房供应模式,有助于较好地平衡“救济性”与“激励性”之间的关系。 其次,从人才收入与住房支出的关系来看。2016年上海应届本科毕业生的薪酬在40006000元
17、/月,而1室户、2室户的平均租金分别为20003000元/月、30004000元/月,也就是说,每月一半的收入将用于支付房租。即使合租,月租金为15002000元,每月1/3以上的收入将用于支付房租。鉴于人才层次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异特性,应当针对各类人才的实际情况,建立分层次的差异化人才住房供应体系,以便提高住房供应政策的绩效。由以上分析可知,基本住房保障属于“保基本”范畴,而人才住房则是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一项激励政策,目的在于通过吸引和留住人才,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长期发展驱动力,属于“促发展”范畴。若将人才住房政策从原有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政策中分离出来,既有助于解决当前住房制度所面临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人才 住房 政策 定位 新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