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乡村三尺讲台36载的患癌人.docx
《坚守乡村三尺讲台36载的患癌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守乡村三尺讲台36载的患癌人.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坚守乡村三尺讲台36载的患癌人在黔西南州兴仁市、普安县、晴隆县交界处的兴仁市潘家庄镇楮皮田村,有一所名为大坝田小学的村级小学,然而,就是这所偏远的山杳兄小学,却是许多学生争先就读的学校,这是为什么呢?大坝田小学的校长名叫张泽龙,他不仅是村民、同事眼中的传奇人物,更是学生心目中的好校长、好老师。现年57岁的张泽龙,在36年教学生涯中,始终把乡村教育当成一生的事业,用爱心和知识铺就孩子们前行的道路,更用责任和诚心坚守着对家乡教育的不懈追求,即便身患癌症也不放弃三尺讲台。在他的辛勤耕耘下,校园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教学水平远近闻名,学生人数从最初的40来人增加到如今的近400人,更为传奇的是让一个只有3
2、000余人的村庄走出了近100名大学生、研究生。一、心系家乡贫困孩子,放弃进城回村任教1984年,张泽龙从师范毕业后,怀着“做一名光荣人民教师”的梦想,被分配到兴仁市潘家庄镇姑屯中学(镇中心学校)任教,由于工作踏实认真,很快便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张泽龙的老家在潘家庄镇楮皮田村,是兴仁、普安、晴隆三县(市)交界处的最偏远村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认为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许多孩子小学没毕业就辍学,有的孩子根本连学校门都没进过,村里的初中生、高中生寥寥无几”面对当时村里的情况,张泽龙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如何改变乡亲父老对孩子们的教育观念?如何激发孩子们的读书学习兴趣?如何改变家乡孩子一个个继续
3、成为“文盲”的可能,这些都是张泽龙常常思考的问题。思来想去,张泽龙便萌生了请求回老家村小任教的想法,由于他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每次提出自己的想法都没能得到同意。直到1994年,兴仁城区学校选调优秀教师进城任教,张泽龙成为被选调人员之一,他不但不想进城,反而又借机提出了要回老家村小任教的请求,领导被他的诚心和决心打动,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就这样,张泽龙在人们的议论中回到家乡,开启了他绝不寻常的办学、教学之路。工作中的张泽龙老师张泽龙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一栋只有三个教室水电路不通的破旧楼房、一位民转公的老校长、2名代课老师、40多名学生这是当时张泽龙来到村小的现实状况。到校后,张泽龙被任命为学校教导主
4、任,为缓解教师紧缺现状,他让在外代课的妻子回来,成为学校的一名代课老师。为改善教学环境,张泽龙开始四处寻求帮助,筹到资金8万元,为节省资金,张泽龙便带领妻子和其他几名老师一起协调学校建设用地、协调供电部门拉电、自己动手修路、铺设自来水管道、平地基、拌泥沙历经1年多的辛苦付出,一栋占地200平方米、拥有6间教室的教学楼终于竣工,他来到山村小学的第一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有了教室,接下来就是如何说服家长让孩子们入学的问题,为不落下一个孩子,张泽龙不分白天黑夜挨家挨户动员家长、引导孩子,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如果遇到因没钱缴纳学费读不越书的,他就承诺由自己垫付。一个暑假的走访,光鞋他就穿破4双
5、还被狗咬伤5次,功夫不负有心人,1995年秋季入学时,学生人数首次突破了100人,学校也从原来的一至三年级3个班增加到一至六年级6个班。二、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用心呵护快乐成长最初,学校只有几名老师,作为学校教导主任的张泽龙在排课时,总把最重的教学任务留绐自己,他平均每周要上30多节课,通常给这个年级上完数学,又马不停蹄给另一个年级上语文,再跑去上思想品德,几乎没空放松和休息。除了教语文、数学,他还要教孩子们音乐、科学、体育等科目。学校留守儿童多,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监督,有的孩子学习不认真、有些因为家庭贫困不想继续读书,张泽龙就经常把孩子们带到大自然里唱歌跳舞,跟他们讲山外面的故事,以此来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坚守 乡村 讲台 36 患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