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x
《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摘要:在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分析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教育目标、课程结构、师资建设、评价机制、教学资源、学科融合和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提供范式。关键词:课程结构;教学资源;师资建设;评价机制;学科融合一、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政策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把学校美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
2、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阶段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2个学分方能毕业。”1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高等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强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2022年11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提高
3、学生的市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2二、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存在的问题(一)课程设置比例不协调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纲要,公共艺术课程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艺术体验和实践类等三种类型课程。其中,美学和艺术史论类包括艺术导论、美学概论、中西方美术史、中西方音乐史、文艺理论等课程;艺术鉴赏和评论类包括音乐、美术、影视、戏剧戏曲、舞蹈、书法、设计等鉴赏和评论类课程;艺术体验和实践类则包括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需求的艺术相关学科的体验和实践活动等课程。但是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设置中,美学和艺
4、术史论类、艺术鉴赏和评论类课程开设得较多,艺术体验和实践类课程开设得相对较少,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关系不协调,不能有效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另外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课程和课程之间的连续性、层次性、系统性均不足。(二)师资结构配置失衡一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师资数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求,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和学生个性化教育的缺失;二是师资专业背景不平衡,导致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偏颇,某些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覆盖,而其他领域可能缺乏深入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可能对特定领域或技能有更大的兴趣,但由于师资不足,无法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三是师资结构老龄化,年
5、轻教师相对较少,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三)跨学科合作与融合缺乏公共艺术课程通常涉及多个艺术学科,如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而学科融合可以提供更丰富和综合的教学体验。但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仍旧是传统模式,课程设置分散独立,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学生学习时很难看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另外不同学科有各自的专业性和术语,这也导致了学科间的交流困难。一些学科更加专业化,而其他学科更显综合性,限制了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四)教学资源不足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资源是支持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教学资源往往较为有限,这给
6、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困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需要丰富的视觉和听觉资源,然而这些资源通常需要专业的设备、场地和版权,这增加了教学资源的成本和限制了资源的获取。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还需要专业的教材和参考资料,目前市场上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材相对较少,而且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与此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升级换代和新媒体平台的陆续涌现,学习资源逐渐多样化,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未引入新媒体技术或新媒体平台,未将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呈现出的新结构、新功能和新特点运用到教学中,使学生接收知识的效率大打折扣。(五)评价体系不完善一是评价体系过于侧重学生的技术表现和艺术作品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
7、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二是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只关注学生在特定技能或领域的表现,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跨学科合作方面的发展;三是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考虑,每个学生在艺术表达和发展方面都有不同的兴趣、风格和潜力,评价体系应该更加灵活,允许个性化的评估和反馈;四是评价标准缺乏明确性和透明性,学生难以理解评价的依据,醇致评价结果的不公平和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困惑;五是评价体系过于依赖传统的书面考试和作品展示,缺乏其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限制了学生在不同艺术形式和媒介上的表现和发展。三、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制定明确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目标1.全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美育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育 视域 高职 院校 公共 艺术 课程 教学改革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