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
《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ppt课件.ppt(3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中医医外外科科总总论论梁艳中医外科学总论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中医外科调护中中医医外外科科学学发发展展概概况况梁艳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掌握中医外科三大派流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代表著作。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熟悉历代外科医学的主要学术成就、著述和创造发明。和创造发明。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了解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成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熟等阶段的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健康事业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
2、学中医外科学是运用中医药学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的理论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科,是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一、中医外科学的起源二、中医外科学的形成三、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四、中医外科学的成熟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发展状况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长期的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部落在长期的与自然抗争、与野兽搏斗、部落之间的征战等等,必然会发生各种创伤,之间的征战等等,必然会发生各种创伤,为了减轻痛苦,经过漫长的反复的时间,为了减轻痛苦,经过漫长的反
3、复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经验性的外科治疗方法。逐渐形成了经验性的外科治疗方法。商代开始有了中医外科病名的记载。周代,医事分工中有了专职的外科医师疡医。周礼天官篇“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注:劀gu刮去)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使中医外,既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也使中医外科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科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中医外科学的理论,这一时期初步形成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并在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并在治疗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最早的临床医学文献,论述外科疾病达30多种。
4、创造了世界上最早最早应用雄黄、汞剂治疗疥疮,用毒堇治疗结石痛的药物止痛法。注:堇jnjn:多年生草本植物。首创首创酒洗伤口,开外科消毒之源。是我国现有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也为中医外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涉及外科疾病近30种。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为中医外科治疗学的发展奠定了药物学理论基础。中医外科学第一部第一部专著,已失传。注:瘈疭chzng:同瘛疭,痉挛的症状。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首载首载蜜煎导法、坐药法、吹耳急救法,以及对寒疝、蛔厥的诊治等。东汉末年外科学家,我国腹部外科手术的创始人创始人。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进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
5、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最早记录,比西方早1600多年。西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时期,战争连绵不断,客观上增加了外科手术和外用药物的使用机会,也使中医外科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东晋葛洪编著的一部古代急诊全书。首载首载骑竹马灸法及用含碘药物海藻治“瘿”。提出用狂犬的脑组织敷贴伤口,治疗或预防狂犬病发作,是免疫治疗的思想萌芽,为世界首创首创。东晋刘涓子编著 鬼遗方,经南齐龚庆宣重新编次定名为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隋代巢元方等集体编写。是中医学现存最早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著作备急千金药方、千金翼方等。首创首创用动物的脏器或组织,治疗人体相应部位的疾病,入食动物肝脏治疗
6、夜盲症等。在外治方面,发背初期用冷熨法,瘘管初期用纸捻引流等。特别是葱管导尿葱管导尿的使用记载,比法国的橡胶管导尿造1200年。外用剂型得到极大的丰富。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外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圣济总录记录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首载首载用砒剂治疗痔核,提出“扶正祛邪”、“内消”和“托里”的内治法则。集验背疽方首用首用金银花或藤浓煎并加酒服治疗痈疽。“金元四大家”外科精义(齐德之著),全面总结了灸、针、砭镰、溻浴;灵活应用温通、排脓、拔毒、止痛等多种外治方法。仙传外科集验方(杨清叟著),首载痈疽有“阳中之阴证,阴中之阳证”。永类钤方记载挂线法治疗肛漏。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
7、向了逐步成熟,名医辈出,医著浩博,百家争鸣,形成了“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等中医外科的学术流派,治疗上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消、托、补三法更臻完善,汗、下、温、清、活血、化瘀、行气、导滞、化痰、散结等法亦得到普遍应用。“正宗派正宗派”“全生全生派派”“心得派心得派 ”陈实功陈实功 王维德王维德 高锦庭高锦庭外科正宗外科正宗外科全生集外科全生集疡疡科心得集科心得集注重脾胃,强注重脾胃,强调调“外之证必外之证必根于内根于内”。手术在继承前手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一步发展。其著作体现了其著作体现了明以前外科的明以前外科的主要成就。主要成就。治疗主张治疗主张“以消以消
8、为贵,以托为畏为贵,以托为畏”,以,以“温通温通”为治疗大法。为治疗大法。家传秘方家传秘方 :阳和:阳和汤、阳和解凝膏、汤、阳和解凝膏、醒消丸、犀黄丸、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小金丹。用三焦辨证揭示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了外科 病因与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联系,病部位的联系,确立确立“审部求因审部求因”的诊治规律。的诊治规律。对外科四大绝证,对外科四大绝证,主张以补为主,主张以补为主,攻补兼施。攻补兼施。治疮三大法则治疮三大法则“疏通、托里、和营卫疏通、托里、和营卫”。寒凉派,在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寒凉药。寒凉派,在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寒凉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岂有寒呼!”攻邪派,创立“漏针”治水
9、疝,“钩针”治狐疝。提出“荣气”即“胃气”补土派,强调健脾以生肌。“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派薛已外科心法、外科发挥等,创仙方活命饮。汪机外科理例,创制玉珍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疡医大全记录修补缺唇,扩张阴道闭锁症,切开新生儿肛门闭锁。医门补要记载有包皮环切术。明清时期著作颇多,手术器械也有所增多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由发展走向成熟,使之基础理论自成体系,临床治疗方法、治疗经验不断丰富的重要时期。重要著作:民国时期中医外科发展缓慢,此时的中医外科著作虽对治疗无更多的建树,但为后来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深入阐述、探明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学的微观机制开创了先河。主要代
10、表:中西医汇通派,以张锡纯为代表,用赭遂攻结汤治机械性肠梗阻,葱白熨法治动力性肠梗阻。张山雷疡科纲要结合中西医理论阐述中医脓疡不痛的机制,指出“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事业的发展,中医外科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共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各地相继建立中医学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的系列教材。在各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及研究上也有长足的进步。本章完本章完 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中医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及分类及分类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疾病命名;熟悉中医外科的范围、特点。了解中医外科学的分类。医事制度的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篇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即外科)、兽医的记载
11、元代医事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明代外科理例明确了外科的命名及其含义。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虽然随着历代医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虽然随着历代医事制度的变革而有所变化,但其学科界限划事制度的变革而有所变化,但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凭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可见,有形可凭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疾病。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男性前阴、乳如疮疡、肛肠病、皮肤、男性前阴、乳房、外周血管疾病、瘿、瘤、岩、口、眼、房、外周血管疾病、瘿、瘤、岩、口、眼、耳、鼻、咽
12、喉等部位的疾病及跌仆闪挫、金耳、鼻、咽喉等部位的疾病及跌仆闪挫、金刃损伤、水火烫伤、虫兽咬伤等等。刃损伤、水火烫伤、虫兽咬伤等等。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确切地对由于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确切地对中医外科学范围进行界定有一定难度。结合中医外科学范围进行界定有一定难度。结合近几十年的临床实际和学科发展,现代中医近几十年的临床实际和学科发展,现代中医外科学的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更新和外科学的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所更新和变化,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瘿、瘤、岩、变化,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瘿、瘤、岩、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伤性疾病外
13、还应包括内痈、泌尿生殖和性伤性疾病外,还应包括内痈、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传播疾病等。本本 节节 完完 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以部位命名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肛裂、颧疔、对口疽等。者,如乳痈、肛裂、颧疔、对口疽等。(图)(图)以穴位命名以穴位命名者,如者,如迎香疔、迎香疔、人中人中疔疔、委中毒、委中毒、膻膻中疽等中疽等。(图)(图)以脏腑命名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以病因命名以病因命名者,
14、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以形态命名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图)(图)以颜色命名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者,如白驳风、丹毒等。以疾病特征命名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以范围大小命名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以病程长短命名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者,如千日疮等。以传染性命名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者,如疫疔等。(图)(图)中医外科疾病的分类疮疡类:指一切感染因素引起的体表的化脓性疾患,包括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根据疾病性质分阴、阳两大类乳
15、房病类皮肤病类肛门病类泌尿男性病类外周血管病外伤性病类本本 节节 完完疮:疮者,创也。广义的疮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狭义的疮指皮肤体表有形可见的各种损害性疾病的统称。如有丘疹的粟疮、疥疮;有脓包的黄水疮;有红斑的猫眼疮;有糜烂的水渍疮等。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外科医生被称为疡医。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图)(图)溃疡: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图)(图)痈:痈:有内痈、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有内痈、
16、外痈两大类。内痈是生于脏腑的脓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肿,如肺痈、肠痈;外痈生于体表部位,“痈者,痈者,壅也,壅肿状。壅也,壅肿状。”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凡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局部具有红肿热痛的特征(少数初起皮色不变),一般范围在一般范围在6-9cm6-9cm者称痈。者称痈。(图)(图)根盘: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如钉丁之状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
17、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图)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疮顶:指肿疡之顶部。视其高耸或平塌颜色的改变程度等分析其属性为阴证或阳证。疮面:指肿疡破溃后所形成的溃疡面。根据疾病的性质不同,疮面的形态及颜色各不相同。疮腔:指外科疾病肿疡溃破后,病灶局部皮肤以下至疮底之间的空间。坏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组织失去气血、津液的濡养,失去活性并
18、不能复原的病理改变。坏疽:机体的大块组织、器官或肢体缺血失养而发生的坏死。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缸口:慢性溃疡长期不愈,疮口边缘增厚,犹如大缸环口之状者。如臁疮周边多有缸口。腐肉:疮疡热盛成脓溃破后,疮面所呈现的腐败蚀烂的组织。应施以祛腐治疗令其融解脱落。肉芽:肉芽: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指溃疡坏死组织脱落,腐去脓净后,疮面新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生的嫩肉。是判断溃疡愈合的重要指标。正常肉芽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红活有生机,乃气血充足之象;肉芽苍白,宣浮松脆,无颗粒者为肉芽
19、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脆,无颗粒者为肉芽水肿,乃气血不足或阳气虚弱之象。之象。胬肉: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与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即翼状胬肉)不尽相同。不尽相同。无头疽: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脓性疾病,如附骨疽、环跳疽等。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其初起时无头,皮色不变皮色不
20、变(图)(图)臖核:臖核: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当某部位感染时,继发的引起颈颌部、肘部、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腋窝部、腘窝部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硬结。其表明光滑、质中,按之作痛。相当与西医的淋巴结炎。的淋巴结炎。痰毒:指感受风热湿毒,气血被毒邪壅塞与皮肉之间,继而炼液成痰,痰毒互阻,结块而肿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包括颈痈、腋痈、跨腹痈等,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疮痨:凡久患疮疡而正气虚弱,状似痨损者,称疮痨。现指由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的外科病,如乳房结核中医称如痨,骨结核中医称骨痨等。结核:即结聚成核
21、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如形容瘰疬肿大之淋巴结为“结核累累,有如串珠”。(图)称乳房内肿块性疾病为“乳中结核”等。(图)漏:凡溃疡孔处流脓经久淋漓不止,好像滴漏一样,曰漏,是以症状命名的。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为现称的瘘管,指体表与有脏腑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一为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一个外口。两者在外口部均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乳头风:又称“乳头破碎”。之乳头、乳颈及乳晕部皮肤浸淫,湿烂破裂的病症。多因肝火不能疏泄,肝胃湿热蕴结而成。其症乳头破碎、裂开,疼痛剧烈,揩之出血或流黏水,或结黄痂,容易继
22、发外吹乳痈。瘤:瘤者,留滞不去之义。凡瘀血、痰滞、浊气停留于人体组织之中,聚而成形所结成的块状物。相当于西医的体表良性肿瘤。其特征是随处可生,发于皮肉筋骨之间,多数不痛不痒,推之移动,生长缓慢。一般分为气瘤(神经纤维瘤)、筋瘤(静脉曲张)、血瘤(海绵状血管瘤)、肉瘤(脂肪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肿)。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谓岩(岩与癌相同)。常见有乳岩(乳腺癌)、肾岩(阴茎癌)等。舌菌:首见于沈氏尊生书。多发于舌两侧或舌尖的下方,初期肿物如豆,头大蒂小,色红紫而疼痛,不久溃破,向深部及四周蔓延,边缘隆起如
23、鸡冠,触之易出血,有恶臭,坚硬,渐大如菌状而得名。后期舌体缩短,痛不可忍,极易出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舌癌。茧唇:首见于疮疡经验全书。口唇部位肿物外形如蚕茧,质地较硬。相当于西医学的唇癌。失荣:首见于外科正宗。常见于颈部两侧或耳之前后,肿块坚硬如石,推之不移,因本病后期患者面容憔悴,形容消瘦,状如树木枝枯皮焦,失去荣华者。肾岩翻花:首见于疡科心得集。其特点是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相当于西医学的阴茎癌。阴茎头部表面见丘疹、节结、疣状物,质地坚硬,溃后如翻花状。翻花疮:皮肤病损部位溃破之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疮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头大根小,一旦碰伤,流血不止。相当于西医学的鳞状上皮癌、基
24、底细胞癌或良性乳头状瘤等。胼胝:俗称“茧子”。诸病源候论手足发胼胝候记载:“人手足忽然皮厚涩而圆短如茧者,谓之胼胝。”其特点是手掌、足趾等受摩擦部位的皮肤增厚,触之较硬,表面光滑,呈黄白或淡黄色,多无自觉症状。可因外伤(如木刺)或挤压太甚而发生感染,出现局部顽硬肿痛,甚则不能行走。沿肛痔:沿肛门外皮肤上出现的扁平样隆起,呈乳白色或灰白色,渗出臭秽黏液,时有瘙痒或刺痛,严重者可延及外阴、龟头。相当于西医学的尖锐湿疣或梅毒感染等。脱囊:又名囊脱、脱壳囊痈。其特点是阴囊红肿,皮肤迅速坏死脱落,睾丸暴露。疡科心得集记载:“又有脱囊,起时寒热交作,囊红睾肿,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托尽
25、相当于西医学的阴囊皮肤坏疽。肝痈:肝脏发生的脓疡称为肝痈。其临床特点是发热恶寒,右上腹疼痛,右季肋部饱满,有时可见局限性隆起,有明显的触痛及叩击痛,严重者可出现黄疸,B超、CT可明确具体病变部位。相当于西医学的肝脓肿。关格:“关者不得出也,格者不得入也”。关格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呕吐、腹胀、便闭(不排气、排便)。相当于西医学的肠梗阻。临床也称为“肠结”,与中医内科所谓的因肾功能不全所致的“关格”有所不同。风:“风为百病之长”,故外科以风来取名的疾病很多,病种也很广泛,包括疮疡、皮肤、口腔、肛门等疾病。如破伤风、骨槽风(下颌骨骨髓炎)、麻风、白癜风、鹅掌风(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外科学 ppt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