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名词解释笔记.doc
《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名词解释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名词解释笔记.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发展史复习笔记第一章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吴晓邦(1906-1995)作为论述题准备吴晓邦是舞蹈表演艺术家、舞蹈编导、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中国新舞蹈艺术开拓者。1929年春至1936年10月,曾3次赴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高田亚夫舞蹈研究所、江口隆哉和宫操子现代舞俑研究所学习芭蕾及现代舞。自学邓肯和魏格曼的舞蹈理论及创作方法,受到启示,对其开创中国新舞蹈艺术具有指导意义。1932年、1935年两次回国,在上海先后创办了晓邦舞蹈学校及晓邦舞蹈研究所。1935年、1937年、1939年分别在上海举行了三次舞蹈作品发表会,创作了傀儡、拜金主义者等舞蹈。1937年抗战爆发,
2、他参加了上海救亡演出队,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员之歌等舞蹈,这些舞蹈是其舞蹈创作走向现实主义道路的代表作。1938-1945年在上海、桂林、重庆、成都、广州等地开展新舞蹈运动,先后创作了舞蹈丑表功、饥火、思凡,舞剧罂粟花、宝塔与牌坊等。20世纪30-40年代中期共创作舞蹈、舞剧一百多个,绝大多数是用暴露、控诉、讽刺、象征等手法揭露敌人的残暴及旧社会的黑暗,热情讴歌抗日英雄,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进步作用。1942-1943年在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开设舞蹈班,在教学上以现代舞自然法则作为基础,吸收我国武术及民间舞的技法,将教材系统化、科学化、中国化,形成了吴晓邦教学体系的独特风格。1945年先
3、后在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内蒙古文工团、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宣传队舞蹈队、沈阳鲁迅文艺学院教授舞蹈,主要作品有蒙古舞、进军舞等。1949年南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部队艺术学校歌舞团及各野战军文工团、宣传队培养了一批部队舞蹈专业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青年艺术剧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1951年主持中央戏剧学院“舞运班”。1953年参加筹建北京舞蹈学校。1954年被选为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主席,并主持中国舞蹈史研究。1956年参加制定哲学社会科学12年舞蹈规划。1957年建立天马舞蹈工作室,创作演出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十面埋伏等1
4、8个作品。1979年后为促进舞蹈繁荣,提高舞蹈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到各地举办舞蹈讲习会,撰写了大量舞蹈论文。主要著作有新舞蹈艺术概论、我的舞蹈艺术生涯、舞蹈新论、舞论集、舞论续集等。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当代中国舞蹈卷主编。主要贡献在于他将中国舞蹈从纯娱乐性及唯美主义的道路中解放出来,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他认为舞蹈应当是一种教育人、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人生观的艺术。戴爱莲(1916-2006)作为论述题准备戴爱莲是舞蹈艺术家、舞蹈教员、编导家,中国当代舞蹈先驱者之一。14岁赴伦敦学习芭蕾。20世纪30年代后期,她对现代舞产生浓厚兴趣,考入魏格曼剧团设立的舞蹈工
5、作室工作。1939年考入尤尼斯现代舞团,以优异的成绩获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她在该校学习了舞蹈理论家拉班的情感表现法、舞台技术理论及舞谱等,为以后的创作、表演奠定了理论基础。1937年抗战爆发后,她编演了警醒、前进等。1940年返回祖国,在香港滞留期间多次进行募捐义演,创作演出了舞蹈游击队的故事、东江、思乡曲、空袭、瑶人之鼓等。这些舞蹈具有意蕴深邃的内容,新颖的舞蹈形式,真挚细腻而独具风格的表演技巧,深受观众欢迎,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45年应邀参加重庆新华日报7周年庆祝会,之后创作了歌舞朱大嫂送鸡蛋,后深入康藏地区,学习少数民族舞蹈。1946年在重庆首次举行“边疆音乐舞蹈大
6、会”演出了由她改编、创作并主演的舞蹈春游、青春舞曲、瑶人之鼓、哑子背疯等,为国人打开了民族民间舞蹈宝库,并将其搬上舞台,获得极大成功,大大增强了人们的热忱。1948年到北平后,在北平国立师范大学体育系及北平国立艺术学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长,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中央歌舞团团长,北京舞蹈学校校长,创建了中央芭蕾舞团。与人合作创作了大型歌舞人民胜利万岁、舞剧和平鸽。她创作的舞蹈荷花舞、飞天均在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还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奖。自1980年起,为促进中外舞蹈交流出访了许多国家。1981年,英国皇家舞蹈学院为表彰他促进中英友谊及为舞蹈做出的突
7、出贡献,将她的头像陈列于该学院的大厅,并举行了有她参加的揭幕仪式。2001年获美国俄亥俄舞蹈协会“终身成就奖”。2002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2004年9月10日,北京舞蹈学院为戴爱莲塑像举行揭幕仪式。戴爱莲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舞蹈教育,并坚持教授拉班舞谱,维新中国培养出了一批有相当水平的舞蹈人才,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裕容龄裕容龄是清末宫廷舞蹈家。于1895年和1899年随父亲先后前往日本、法国,1901年在巴黎向伊莎多拉邓肯学习“自由舞蹈”。不久,进入巴黎音乐舞蹈院学习芭蕾。1902年在巴黎公开表演希腊舞。1903年回国,翌年入宫,任慈禧太后御前宫女,19
8、07年出宫。期间创作了菩萨舞、如意舞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文史馆馆员,著有清宫琐记。黎锦晖黎锦晖是近代作曲家、儿童音乐舞蹈教育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等。黎锦晖是中国近现代音乐舞蹈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有着深厚的民间音乐素养和汉语音韵学功底,他以自己的创作激情和艺术天才,给传统的乐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创了中国近现代校园乐舞教育的先声,为中国早期儿童歌舞创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专科学校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歌舞专门人才的学校。1927年2月成立。校长:黎锦晖。主课为声乐、器乐、舞蹈。舞蹈教学分3部分:1.艺术舞:包括古典舞、现代舞、土风舞等
9、纯技巧舞蹈;2.形意舞:歌表演、歌舞剧演出时配合音乐塑造形象表现剧情的舞蹈化动作;3.歌舞剧中心创作的舞段。此校还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创作基地。1928年停办。傀儡傀儡1933年于日本东京首演。创作、表演:吴晓邦。此舞创作于末代皇帝溥仪充当伪满洲国皇帝之时。作者以辛辣的笔触节漏了卖国求荣的傀儡皇帝的丑态,极富讽刺性。作者借鉴了木偶戏动作的规律,同时又赋予了这个人以狗的特征。此舞的创作显示了作者企图改变人们对舞蹈的审美与价值认识的努力,是中国舞蹈家在日本公演的第一个新舞蹈作品。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于1937年在江苏无锡首演。创作、表演:吴晓邦。该舞艺术形式简单、凝练,以情带舞,以舞表歌,这种以表
10、现抗战歌曲内容的舞蹈形式深受观众欢迎,成为抗战中新舞蹈形式的重要种类。该舞是作者在抗战中第一个现实主义舞蹈作品,极富感染力。饥火饥火于1942年在广东曲江首演。创作、表演:吴晓邦。以鼓、梆子等打击乐器伴奏。这个作品源于作者在抗战中所体验到的百姓逃亡、饥饿的痛苦,受到了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启发,带着愤懑之情创作并表演的。创作手法及表演技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是作者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此舞原为三人舞三个饥饿者,后改为独舞饥火。思凡思凡于1942年在广东曲江首演。创作、表演:吴晓邦。舞蹈寓意深刻,表现了理与欲搏斗的艰难和痛苦。该舞塑造的人物性格突出,内心活动丰富,舞姿优美,形神俱
11、备,是吴晓邦新舞蹈的代表作之一。宝塔与牌坊宝塔与牌坊由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舞蹈专科于1943年夏在广东曲江首演。创作:吴晓邦。舞剧以反封建礼教为主题,全剧共分三幕。舞剧表现手法新颖,采用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手法,人与人格化的物同舞,扩大了舞蹈的表现力。内容以中国封建伦理道德中最典型的标志“宝塔”、“牌坊”作为封建礼法的象征加以讨伐、控诉、反抗,同时也隐喻了当时的中国不民主、不自由、不尊重人权的现实。新舞蹈艺术概论新舞蹈艺术概论是一部舞蹈理论专著。吴晓邦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0年5月第一版。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作者的修订本。修订本全书分9章,共156千字,集中了吴晓邦建国后对
12、舞蹈艺术的思考和创作体会,对创作中的重要理论有突出论述。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本概论。舞蹈的三大要素舞蹈的三大要素是舞情、舞律、构图。德国现代舞理论家拉班首先提出了舞情、舞律的概念,来分析舞蹈的艺术构成因素,此说后来在日本及欧美现代舞理论中被使用并逐渐发展为三要素说。我国舞蹈家吴晓邦在日本接受此说,在国内首先使用并作出较大发展。三要素中,舞情决定舞律的动因,但舞情的变化必须借助于舞律的变化而显现,二者的生发转换形成构图。朱大嫂送鸡蛋朱大嫂送鸡蛋由育才学校与1945年在重庆首演。编舞:戴爱莲。舞蹈表现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诙谐的歌词、传神的舞蹈动作,充满了生活情趣。此舞参照延
13、安秧歌剧创作而成,标志着延安的秧歌运动开始影响国统区的文艺界。荷花舞荷花舞是个女子群舞,由中央歌舞团于1953年首演。编导:戴爱莲。根据陕北民间舞“走花灯”加工而成,塑造了一群婷婷玉立、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美丽的荷花姑娘形象。作品既表现出了一种大自然的恬静、秀丽的纯真之美,又以荷花的向阳开放比喻祖国的欣欣向荣,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的热爱与歌颂,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1994年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群众经典作品金奖。飞天飞天是个女子双人舞,又名长绸舞,创作于1954年,编导:戴爱莲,首演:徐杰、资华筠。该舞取材于敦煌壁画,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舞蹈中长绸舞的技法,以凝练的舞
14、蹈语汇、抒情浪漫的手法,形神并茂地将“飞天”的形象再现于舞台。作品格调高雅秀丽,注入了编创者对自由、光明的向往和追求,是新中国第一部取材于敦煌壁画的舞蹈作品,也是戴爱莲的代表作品之一。第二章 伴随着革命前进的舞蹈艺术三大赤色跳舞明星三大赤色跳舞明星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对三位革命女舞蹈家李伯钊、刘月华、石联星的美称。他们的表演热情奔放,多姿多彩,深受苏区军民的欢迎。新秧歌运动新秧歌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文艺史上一次向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潮。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区文艺工作者按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文艺方向深入生活向民间艺术学习。在延安地区很快形成了学习秧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当代 舞蹈 名词解释 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