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c
《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非常时期”中小学校延期开学,学生居家学习。长时间的封闭生活,必然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认知、情绪情感及行为的一系列变化。由于学生不能正常到校上课,常态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都不能使用,这就必须加以调整,这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从家校结合的视角出发,建构“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想,旨在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一体系的建构不仅适用于“非常时期”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会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共同构建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非常时
2、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校协同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无以计数的“非常时期”,如自然灾害、战争、公共卫生事件,等等。“非常时期”人们正常秩序生活被打乱,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可以把2020年冬春之际发生在湖北武汉、持续数十天“新冠肺炎”时期称为“非常时期”。为了阻止疫情的蔓延,国家规定延长2020年春节假期,各行各业要根据当地疫情和自身情况推迟上班时间。1月27日,教育部发布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开学时间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地方党委和政府部署确定。2月12日,教育部、工信部又发出通知,明确要求“停课不停学”,坚持国家课程学习与防控知识学习相结合,
3、注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由于“非常时期”学生居家学习,以往学校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如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等面对面的教育不能实施,这就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如何创建一套适于”非常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继续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必须与家庭、社会建立广泛的联系。“非常时期”,学生每天与父母家人在一起,家庭教育良性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协作,建立一套“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理
4、论建构 (一)家校协同合作形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合力。教育学研究早已表明,家庭、学校、社会是构成儿童成长的重要因素。家庭和学校是对青少年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场所,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对于提高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1.家庭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奠基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良性与否,对儿童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直接的影响儿童出生后,首先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在家庭中交往最多、时间最长的人是父母。儿童心理学研究指出:家庭结构、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都会对儿童心理的
5、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人的一生。(2)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和权威性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先于学校和教师的影响,亲子之间因其具有天然的情感连接而使家庭教育而具有感染性,良好的亲子关系使得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指导。家庭教育还具有权威性,家长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家长的人格品质、知识能力孩子的影响最大。2.学校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其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者,这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师指导下,有系统、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学校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导作用
6、主要是通过如下过程完成:(1)明确的目标和完善的教学计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学校要制定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版,教基一201215号,以下简称纲要)(2)专业教师组织指导下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由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有一定的咨询实践经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并且具备健康人格的教师来承担。教师通过
7、个体咨询、团体辅导和心理教育活动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心理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创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沙盘游戏、绘画与音乐治疗对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也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教育活动都是在专业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完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特殊的意义。(3)相互配合的两条途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专业途径,即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实施;另一条是非专业途径,是由班主任工作、各学科教师、团队工作及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等构成,学校的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
8、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显性的教育,也有隐性的教育。两条途径相互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3.家校协同合作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汉语中的“协同”一词有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相互补充的含义。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构强调学校与家庭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协调一致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学校要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
9、的心理行为问题。(1)家校形成合力,彼此支撑配合家校协同就是把对青少年儿童最具影响力的两个社会组织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增强家校两者之间的交流和配合,使学校在“非常时期”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庭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来自学校教师的指导。(2)家校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育能力家校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将学校与家庭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学校可以向家长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形式及相关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介绍、宣传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而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成长背景,了解家长的教育理念、子女教育的经验及对
10、学校心理教育的建议和要求,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二)家校协同合作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研究呈现出“生态化”趋势,即系统生态学理论。这一理论把教育看作是一个多样的、开放的、综合的大系统,系统内各要素间应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共同维持系统的运转。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布朗分布伦纳(Bronfenbrenner)指出,青少年儿童的发展是其生态环境作用的结果,该环境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了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环境。他将个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划分为五个相互嵌套的子系统。分别是:其一,微系统,即儿童成长过程中
11、直接接触和产生体验的环境,包括家庭和学校,还有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其二,中系统,即两个或多个微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即有多个微系统构成;其三,外系统,即个体并没有参与其中,但对其成长产生影响的那些环境以及这些环境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其四,宏系统,即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组织、机构和文化、亚文化背景,它涵盖了前面所有的系统,并对她们发生作用,施加影响;其五,时间系统,即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生活环境及其相对的种种心理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所具有的变化性和相对的恒定性。上述五种系统是一种嵌套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是直接的。在家庭中,儿童与父母及家庭成员之间形成
12、相互作用的关系;在学校中儿童与同伴、教师之间也形成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联结也构成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相互作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是以儿童的微系统环境为背景进行研究,强调要维护教育系统内外平衡和良性循环,只有系统内外平衡并处于良性循环时,其对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才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与其他系统保持平衡并使其产生良性循环。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全员性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心理教师个人的工作,纲要强调,“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
13、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问题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获得学校内部其他系统的支持。2.家校协同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会受到系统外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其中来自家庭的影响是最大的。教师与学生构成师生关系,同时学生又与家庭中的父母构成亲子关系,学生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学校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因此,纲要指出“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同
14、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家校合作可以展现两者教育目标的统一性,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的自我学习和成长。 二、“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内容与方法的建构 “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的确立既要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体现满足这一时期的特殊需求,做到切实可行,具有针对性。(一)“非常时期”中小学家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建构。“非常时期”是学校与家长在一起共同交流、共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好时机。1.把握契机,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1)养成良好的生活
15、习惯拥有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的结果。学校和家庭可以结合疫情防控要求,对孩子进行卫生习惯的训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让他们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及预防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从细微的日常洗手、戴口罩、消毒、不随便丢弃垃圾的训练入手,培养学生文明的卫生习惯。(2)提高自我控制与自我管理能力开学时间延长,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学生久居家里,可能出现起居、饮食等不规律,不停刷手机、看电视、拖延学习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要与家长配合,指导学生做好每天的生活和学习计划。要求他们制定作息时间表,安排好每天的学习、运动、娱乐、休息的时间
16、班主任要与家长紧密配合,共同督促学生遵守。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开展“线上学习”的要求,教师和家长还要帮助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的能力。(3)培养健康的情绪和高尚的情感“非常时期”长时间封闭在家,外出等活动受到限制、娱乐活动减少,一些学生会感到不适,容易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烦闷、焦躁、压抑;还会伴有一些退化性行为,如哭泣、过度依赖父母、破坏物品,等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应帮助孩子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法,通过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绘画、运动锻炼、放松练习、正念冥想等方法加以缓解,提高情绪的“免疫力”。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引导学生向在这场抗击“新冠肺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小 学家 协同 心理健康 教育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