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课程纲要.doc
《二年级数学上课程纲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上课程纲要.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课程纲要学名称称北召小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设计教师适用年级二年级 总课时90课时设计日期xx.8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
2、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在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都规定了这部分内容,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生活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的围成圈跳舞,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课程目标(一)、知识和技能方面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3、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
4、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二)、数学思考方面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三)、解决问题方面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2、了解同一问
5、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内容课程
6、实施实施内容课时安排长度单位4课时两位数加一位数3课时两位数减一位数5课时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复习和整理1课时观察物体4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 摆一摆1课时统计3课时数学广角2课时总复习4课时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低年级应:1.注重有效的激励办法。2.使用合适的肢体语言。3.强化既定的约定信号.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课程 纲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