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优选10篇.docx
《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优选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优选10篇.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共10篇)目录篇一、2024年第4()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3篇二、学习领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行使惩戒权座谈发言稿篇三、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12篇四、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维护教师教肓惩戒权心得体会14篇五、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16篇六、学校党支部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
2、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爱设的意见发言稿18篇七、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21篇八、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篇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26篇十、教育工作者学习贯彻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心得体会30篇一、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今年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去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信中首次提出的教育家精神,进一步丰富了习近
3、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举旗定向,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重要而深远意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对教育家精神作出系统阐述。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逻耨严密的有机整体,为新时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和精神动力。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从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到教师要“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再到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
4、理想信念的要求不断具体、明晰、丰富。“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叩开“地球之门”,抢占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援藏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万步炎常年坚持在大洋上、研究室里,带领学生数十年如一日致力海洋资源勘探技术研究新时代的神州大地上,一批批优秀教师孜孜以求,以身许国、心系人民。他们激扬爱国情、报国志,践行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给无数人以信心和力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
5、惑”的使命,就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这是成为好老师、“大先生”的首要条件和根本前提。教师是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者、理想信念的浇铸人。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用好课堂讲坛,用好校园阵地,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引导青少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持续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袄伟大复兴造就更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品格。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老师应
6、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言为土则、行为世范”出自世说新语,意思是说言行足以成为士人的法则、举世的示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以德施教、以德立身,是教育家的立身之本和显著标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学生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学生才能以师为镜。“大山深处的筑梦人”刘秀祥,从小学三年级起就一边上学,一边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母亲,被当地人称为“贵州第一孝子”。大学毕业后,他回到贵州大山里当了一名教师,开始助力贫困学子圆大
7、学梦。教学之余,他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全国巡回励志演讲100o多场,听众上百万人,牵线一对一资助贫困学子1700多人。刘秀祥结合自身的经历去引导孩子们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在刘秀祥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关爱中,学生们在不断增长的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中重拾信心。无数像刘秀祥一样的教书育人者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他们既是学生寻求知识的引路人,又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做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教书,更
8、要育人,不仅要启智,更要润心。启发智慧而不灌输,滋润心田而不冰冷。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也塑造高尚的灵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样的教育,才能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的禀赋、潜质、特长不同。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探索多样化办学,注重因材施教,能够帮助孩子们拓宽成长成才的道路。乡村教师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不仅让孩子们学习知识,更让他们树立起走出大山、远离贫困的信念。在因材施教上,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漪有一句名言:“知心才能教心。”学生处在变化发展中,要不断研
9、究学生成长中的3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心灵世界。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握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更要把握时代、社会、家庭因素在他们身上的影响与反映。面向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以充满智慧的育人实践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不竭动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当今世界,知识更迭和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如果不坚持学习,紧跟时代,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方式很快就会落后于时代脚步。勤学,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过硬的教学水平,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站稳讲台、教书育人的根本。笃行,是教师职业内在的道德
10、准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行为世范的自我要求,是教师胜任教书育人职责的必备素养和实现知行合一的必要途径。求是,是教育的职责所在。身为教师,要以追求真理、传播真知为己任,对学生充满好奇之心、对课堂充满热爱之情、对教育充满敬畏之心。创新,是教育的内在要求。教师是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也是创新的领路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教师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善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信息技术让课堂更灵动、让教学更有趣、让学生更爱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馆原馆长、大学教授和中小学老师构成的“银发知播”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人们赞叹他们不惧年高,在汹涌的
11、数字浪潮中主动拥抱新技术,在互联网平台发光发热,将大流量汇聚成正能量的“青春模样”。他们将毕生所学通过网络授以青年,用日复一日的耐心播下知识的种子,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最好的诠释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切勉励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保持对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真挚热爱和执着追求,坚持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崇德勤业为人梯,乐教爱生铸师魂。爱是教育的灵魂,有爱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奉献。
12、正是因为饱含对三尺讲台的热爱、对莘莘学子的关爱,老师们有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有了“鹤发馄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的无私追求。这样的爱与责任,让“燃灯者”张桂梅始终坚守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三尺讲台,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女孩的人生梦想;让邓小岚十几年如一日,以音乐教育志愿者的身份往返于北京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马兰村,用美好的音乐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了通往未来的一扇门;让特教教师张俐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用爱的教育为“折翼天使”插上逐梦的翅膀仁爱之心,孕育了为人师者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淡泊名利的高洁品质,也成就了他们饱含价值的事业与人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
13、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增强责任感,心系学生、心系教育,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格,使自已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与价值追求。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折射出胸怀天下的高尚追求。一名优秀教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我们需要培养具有
14、宽广国际视野和多元知识背景,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能够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具备参与全球事务能力,立志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新时代公民。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占久喜秉持胸怀天下的信念,研发出兼具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菌草技术,不仅为我国边藤稳定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更为国际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极大助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文化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教育传统。只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集聚整合育人资源,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求我们把文化自信融入教书育人全过
15、程,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求学识、问真理、探疑难、辨是非,不畏艰难,上下求索,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谱写当代教育新篇章。师道相传,丹心无悔。习近平总书记教师节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和教师的高度重视与特殊厚爱,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极大鼓舞和鞭策。凌空路虚难成千秋伟业,笃行致远方能善作善成。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做好教育家精神的研究阐释者、宣传弘扬者、身体力行者;在与国家、民族、人民同行奋斗中,做至诚报国筑梦人;书写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
16、代的师者荣光!篇二、学习领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师行使惩戒权座谈发言稿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其中提出,要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这一政策的出台,代表了整个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一、“把戒尺还给教师”让教育更完整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在大教学论中写道:“树木如果不去常加修剪,它们便会回复到野生状态。”可见,从育人的角度看,对犯错的学生进行适度惩戒是一种负责任的教育。然而,近年来,很多教师越来越不敢、不愿惩戒犯错的学生。一来,在“惩罚学生是教师无能的表
17、现”等思维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和家长动辄投诉教师和学校,为此,很多教师陷入两难,甚至有的干脆“躺平”。二来,很多孩子抗压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差,被批评或惩戒后动辄做出极端行为,现实中这种悲剧已经不少,使得教师管教学生时常常有所顾忌。正如有的教师说:“学生成绩不好,教师不用承担法律责任,但被投诉或者学生做出极端行为,教师就要担责,还不如放任自流。”当教师不再愿意用心管教学生,显然是各界不愿看到的局面。如何将教育惩戒权纳入法治轨道,更好保障教师的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发挥教育惩戒的积极作用,对部分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将其引导走上健康成长的正轨,是我们的共同期待。此番国家层面出台的上述意见是重
18、振教师教育惩戒信心的有力保障。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体现了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的正当性。当然,让教育惩戒功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广大教师读懂悟透“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精髓,在有教无类的基础上始终怀有一颗仁爱之心,按照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的分类要求进行惩戒,同时必须考虑学生心理和身体的抗压能力等个体差异,避免将惩戒变成惩罚。一句话,“将戒尺还给教师“,把育人这件事做得更好,我们应携手同行。二、用好惩戒权需解除“不敢管”之忧教师需要不需要惩戒权,或许争议并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一是如何实现赋杈与限权的平衡,二是如何实现保护与约束的平衡。为此,一要规范行为空间,即给
19、教育惩戒权定规矩、立规则,为教师合理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提供依据、辟出安全区。2021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明确教育惩戒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强调了其育人属性,并强调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教育性、合法性、适当性的原则。更关键的是,上述规则将如何实施惩戒进行了分类,在具体措施、适用对象、实施权限等方面进行了细化,突出了实际运用的可操作性。同时还明确了七类“不正当教育行为”,厘清教育惩戒与体国和变相体罚的界线,划出教师行为红线。支持教师行使教育惩戒权,需加快惩戒规则的落实落细,将其充分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将该文件的内涵与目的传导给教师、家长,进一步增强合理惩戒的规则认同,减轻惩戒实施的
20、阻力。二要给教师撵腰,即给教师合理合法行使教育惩戒权应有的支持与保护。一方面,让教育惩戒权真正成为教师的职业权利,此前教师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将“对学生进行表扬、奖励、批评以及教育惩戒”纳入教师享有的基本权利中,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为尊重老师管教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前,教师不敢、不愿管教学生,主要在于少数家长对教师管理孩子的方式不理解、不支持,孩子稍微受到委屈便缠闹不休,由此给教师行使惩戒权带来不少压力。为此,应在全社会倡导一种观念并深化共识,即管教学生是对学生和家长积极负责的体现,公众对此应保持必要的理解与支持。同时,想方设法改变教师常常被投诉担贲的局面,保护好真心管教、尽职尽责的教师,给
21、予教师更多精神后盾。总之,要涵养公众认可教师行使惩戒权的社会环境,也要保护好教师敢于乐于管教学生的育人初心。如此,教育惩戒权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才能人心所向。篇三、2024年第40个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心得体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通过学习我发现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具备大教育家的精神,我们只是教师,不能只是“大先生”,应该把格局打开,用教育家的思维去思考教育,上好每一节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人格魅力,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在教育
22、教学工作中,做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必须具备如下几方面:一、真心关爱学生关爱学生,具体体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就是不但要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及远大目标。其实,教师多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感情并不难。我们教师每天除了40分钟的授课时间外,课前、课后都是与学生交流、沟通的绝好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解答他们提出的疑问,或是用温暖的话语关切地问候学生,又或是对慢进生加以鼓励,对学习较好的学生提出更高的期望。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找学生聊一聊,和学生一块儿玩一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温暖的关怀、真诚
23、的鼓励,学生才能敞开心扉与老师交流,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一个教师是否富有人格魅力,就要看是否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而这主要是看他是否从师生平等的关系上真正地去关心爱护学生。二、渊博的知识、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知识是水,魅力是舟,教师的魅力需要其用渊博知识的才能显示出迷人的风采。学生对老师的好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教师靠渊博的知识、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可敬的为人获得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对于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印象。那么,精心备好课,上好课就是我们教师获取学生好印象的关键。教师如若备课不充分,上起课来随心所欲,既抓不住教学重点,又突破不了教学难点,且对学生的提问退避三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4 40 教师节 大力 弘扬 教育家 精神 加快 建设 教育 强国 心得体会 优选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