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新时代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新时代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目 录序 言1第一章市白姜产业现状分析21.1发展条件2L2产业基础31. 3发展机遇61.4发展潜力7第二章规划总则82. 1指导思想92. 2规划原则92. 3编制依据102. 4发展思路122. 5产业定位122. 6重点环节132. 7发展目标15第三章优化空间布局193. 1产业空间布局193. 2核心区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223.3拓展区27第四章重点工程274.1品种培育保护工程274. 2科技支撑服务工程304. 3基地扩模提升工程314. 4加工提档升级工程334. 5农旅融合发展工程354. 6市场品牌拓展工程364. 7主体培育发展工程384.
2、8文化保护传承工程39 第五章效益分析415. 1经济效益415. 2社会效益415. 3生态效益42第六章完善保障机制436. 1加强组织领导437. 2健全体制机制438. 3强化政策保障449. 4推进法治保障4610. 5强化科技装备4611. 6健全人才保障4612. 加强宣传推广4713. 表4814. 图54序 言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中部、东南部至西 南部广为栽培,根茎供药用,鲜品或干品可作烹调配料或制成 酱菜、糖姜。茎、叶、根茎均可提取芳香油,用于食品、饮料及 化妆品香料中。我国生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黄姜,在我国各 地广为种植,面积约400万亩,年产量约1000万
3、吨;二是白 姜,种植较少,种植地区主要有、四川、广西等,以白姜最为闻 名,是省著名特产。本规划所指的“白姜”是指在白姜原产地内,使用当地 原生白姜品种,在白姜原产地栽培、加工,所生产的白姜及其 加工制品。白姜原产地即原国家质监总局2009年第103号 公告批准的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大通镇、天门镇、 顺安镇、东联镇、西联镇、钟鸣镇)。本规划所指的“市白姜”是指使用当地特有的白姜品种在 区域内与原产地相近生态区(即拓展区)采用配套的栽培措施、 标准化加工工艺和技术,所生产的白姜及其加工制品。市高度重视白姜这一重要乡土特色作物资源,为深入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省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立足白
4、姜特 色产业资源优势,保护白姜种质资源和文化,推进白姜种植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科学引领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特编制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推 动市白姜从传统特色农业向现代化特色产业转型发展。规划期 限 2024-2035 年,规划范围为全市。第一章市白姜产业现状分析1.1发展条件区位交通优越便捷。市位于皖中南,长江下游,北接合 肥、南连池州、东邻芜湖、西临安庆,是长三角城市群、长 江经济带、G50绿色发展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两条高铁(京 福、宁安)、两条铁路(沪铜、铜九)与三条高速(京台、 沪渝和铜南宣)穿境而过,长江大桥、长江公铁大桥、池 州根阳大桥贯通南北,市区
5、距九华山机场24公里,是国家 一类开放口岸、国家首批对台直航港口和万吨级海轮进江 终点港。图 IT区 位 分 析图图1-2交通分析图自然生态环境适宜。市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总 体上属于低山丘陵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质丰富, 四季分明而春秋较短,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年降 雨量1401. 5mm,且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7%,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RH) 77%,湿度较大;日照充足,年平均日 照时数1851.7小时;年平均气温17,冬季温和,全年无 霜期长。其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十分适合高品质的 白姜种植。经济社会条件良好。市现辖三区一县(铜官区、义安 区、郊区
6、板阳县),总面积29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130. 1万人,全市耕地140万亩,2023年人均GDP达94527 元,位居全省第4,消费水平较高。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国家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市, 是省首个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市、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示范创建市和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1. 2产业基础地方品种优良。白姜属于生姜的特有品种,表皮光滑 洁白、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研究 数据显示,白姜富含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 酸、抗坏血酸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其姜酚、姜酸、姜 酯、姜醛、
7、姜醇等含量较高。品牌资源突出。白姜是市最具特色的农业资源之一, 市不断加强白姜品牌塑造,建立了品牌保护办法和生产技 术标准,不断规范白姜标志商标的使用。2009年“白姜” 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2年“白姜”被核准为地 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白姜”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 “皖美农品”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基础坚实。市高度重视并积极引导培育白姜产业 发展,全市拥有较大的白姜加工企业20家,其中:农业产 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白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省级4家(白姜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铜雀二乔生物科技有 限责任公司、浩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市余家贡姜厂)。 2023年全市拥有姜阁68个,贮
8、藏姜种475. 5吨,地窖107 个,贮藏姜种77. 4吨;白姜种植面积6168亩,平均亩产 1735. 7公斤/亩,总产量10706吨。初步形成了种植、加工、 销售、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格局。产研合作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在天门镇白姜种植 基地进行辐射育种试验培育新品种,并研发系列产品;与 江南大学合作,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共建江南大学()国家 技术转移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推”服务体系, 培养专业基层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姜农培训,举办白姜种 植技术培训班,减轻病虫害发生。产品功能多样。白姜的食用功能主要有干姜、干姜粉、 姜片、腌制品等鲜食、调味料,也可生产白姜高端休闲产 品。医药功效主要有发
9、汗解表、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和 脾消肿等,含有的姜辣素、姜多酚、姜精油多种生物活性 成分对抗菌消炎、镇痛、抗氧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降 血糖血脂等具有一定功效,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另外, 利用白姜中的有效成分,还可以开发天然色素、姜精油、 洗发水、洗洁精、泡脚粉等日化用品。知名度提升显著。白姜栽培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白姜生长特性,总结形成了 独特的白姜栽培技艺和“种姜、吃姜、送姜”等极具地方 特色的姜文化。2017年白姜种植系统获得第四批“中国重 要农业文化遗产”,白姜制作技艺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 产名录。2023年,白姜种植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 文化遗产”
10、每年定期举办“白姜文化旅游节”,组织开 展“白姜开市”、“姜王”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活动,白姜 知名度显著提升。市场有效拓展。目前,市白姜已有6个产品获“三品 一标”产品认证,3个产品获省级著名商标,1个产品获 “省名牌产品”称号,4个产品获“省名牌农产品”称号。连续参加全国农交会、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上海中 食展,积极举办白姜地标农产品推介会专场,并组织白姜 企业与京东合作,促进白姜产品进入京东商城销售。据不 完全统计,35%的产品销在本地市场,65%的产品销往长三 角等外地市场。项目支持有力。每年修订完善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 管理暂行办法,包括安排50万元用于采购有机肥补贴白 姜种植农户、
11、开展特色农业生姜保险试点工作、白姜企业 培育等。2019年市义安区“白姜产业+金融+科技”发展试 点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2021年市地理标志农产品 保护工程项目中央财政资金452万元、2023年义安区天门 镇白姜产业强镇项目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先后支持市 白姜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品牌创 建、宣传推介、科技研发推广等建设。1. 3发展机遇1. 3.1政策机遇近年来,国家始终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 位置,强农惠农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
12、兴旺, 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省积极落 实中央号召,中共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优 先发展农业农村,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样板,推动由农业大 省向农业强省转变”。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学习运 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 振兴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推进 全产业链建设”、“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 供应基地”以及“加强对白姜种植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 护利用”。市提出了大力发展“七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并将白姜产
13、业作为首个产业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产 业发展标准。1. 3. 2市场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加强区域合作联动,畅 通长三角市场网络;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这有利于发挥市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 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白姜产业带来 更大的消费市场,促进市白姜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亮 点。1. 3. 3时代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自身健康更加 关注,食疗保健热在全世界范围兴起,国家实施健康中国战 略,社会消费需求转型升级,大健康产业迅速崛起,人民群 众对健康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各类保健品、休闲食 品等产品的需求呈
14、现多样化、多元化。在6大类大健康产业 中,营养保健品产业、健康医疗产业和旅游养生产业都与白 姜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市场对白姜的需求必然随着人们对饮 食健康的关注而持续上升,市场前景广阔。现代育种技术、 绿色防控技术、现代加工技术等新技术、新装备也为白姜产 业提质增效带来了更大可能。1.4发展潜力良种率提升潜力大。目前,市现有本地传统姜阁数量 不足,所育姜种不能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此外,由于缺 乏对白姜种源的甄别,导致外地生姜大量进入市场,假冒 白姜销售,对本地市场造成很大冲击,2023年市白姜良种 率仅50%左右。通过规划的实施,建设种质资源库、人工智 能保种库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可大幅提
15、高市白姜 的良种率,实现白姜产业有序发展。种植规模扩充潜力大。目前,全市白姜种植基地规模较 小,且布局较分散、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抗病、 抗干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提升空间较大。通过规划的 实施,发展“姜-粮轮作、姜-农作物间作套种”等种植模式, 探索无土栽培、林下种植等种植方式,鼓励土地集约化利用, 加强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提高白姜的种植面积,做大一 产规模。种植成本降低潜力大。白姜是地方特色品种,有着与 普通黄姜不同的栽培贮藏方式,通过姜阁贮藏和催芽、垒 姜垄、搭遮荫棚等特殊栽培工艺,使得白姜比黄姜生产程 序多、成本高、投入大。通过规划的实施,优化姜种保存 措施、提升机械化水平、
16、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可降 低白姜的种植成本,提高种植积极性和市场竞争力。产业链延伸潜力大。市白姜加工产品大多是传统的腌 制罐装食用产品,以糖醋姜、酱汁姜、糖冰姜为主,产品偏初级化,品类单一、档次不高、品牌集中度低,精深加 工产品有待开发。同时,白姜文化旅游尚未形成规模。通 过规划的实施,可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来经济效、乙 金。市场拓展潜力大。由于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除皖南 及周边地区居民作为休闲食品消费外,其余许多地区的居 民主要把姜用作调味品,对白姜休闲养生功能认识不足。 通过规划的实施,加大市场规范和监管,加强品牌宣传和 塑造,拓展营销渠道和手段,发挥好各种平台作用,实现 小众产
17、品大众化,市场空间巨大。第二章规划总则2.1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 工作重要论述,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立足市白姜产 业基础,深入挖掘白姜多元价值,坚持有为政府与有效市 场有机结合,走好产业化发展路子,加快品牌化建设,推 进融合化发展,强化责任化落实,加快转型升级,做好 “土特产”文章,持续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 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金字招牌”,更好延伸产业链、提 升价值链,以特色产业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2. 2规划原则2. 2. 1坚持系统统筹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不与粮争地前提下,加强规划引 领
18、统筹解决好白姜保护和发展、科技赋能和机械提升、规 模化和标准化生产等一系列问题,促进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 展。2. 2. 2坚持市场导向适应市场对白姜产品安全化、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明确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消费需求,引导姜企抱团发 展,开发适销对路的白姜加工产品,形成生产和销售的良 性循环,实现产品增值。2. 2. 3坚持绿色发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理念,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 肥,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实施绿色防控措施,推广姜 一稻轮作,把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产品品质放在产 业发展的首位。2. 2. 4坚持科技赋能深化与农业科研院所
19、科技企业的联系合作,推动市 白姜产业发展中良种繁育、土壤改良、姜瘟病防治、农艺 农机配套、产品研发等关键问题攻关。2. 2. 5坚持三产融合深化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 连、三产活全链,加快要素配置,壮大白姜龙头企业,积 极培育市白姜加工产业集群,实现市白姜产业增产增收、 提档升级、做大做强。2. 2. 6坚持联农带农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基本宗旨,建立健全农户与白姜 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获 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 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致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20、3编制依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 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2)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 指导意见(农产发2021) 2号);(3)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4)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 意见(皖发20211号);(5)省农业农村厅关于推进蔬菜等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皖农特函2022302号);(6)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全省特色农业工作要点的通知;(7)省蔬菜产业“十四五”规划;(8)省”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9)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关于进一步加强
21、 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助推乡村振兴的通知(皖自然资规20203 号);(10)关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和 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重要讲 话精神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皖农党组2020) 90号);(11)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2)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13)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14)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15)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16)调研组搜集和实地调研的资料等。2. 4发展思路以“品种品牌保姜、科技赋能强姜、规模效益兴姜、 三产融合富姜”为总体发展
22、思路,找准产业发展问题,探 索差异化发展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整合、科技提 升、机械配套、服务跟进、“双招双引”和文化挖掘等举 措,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保护和利用白姜种 质资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生产,提升白姜产 品精深加工水平,引进培育产业主体,强化品牌建设,优 化营销流通环境,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农民利 益共享机制,通过五到十年的发展,建设中国白姜科技创 新应用高地,做大一产、做强二产、做特三产,把市白姜 从传统特色农业变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特色产业。2. 5产业定位2. 5.1总体定位中华白姜之乡。立足市白姜资源与产业基础特色,提 升市白姜种植规模,发
23、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传承白姜 文化,转化利用(运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 招牌,做大做强白姜产业,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中华白姜之乡”。2. 5. 2具体定位 中国白姜文化传承基地。开发休闲采摘、生态康养、科普研学等农文旅融合新 业态,打造白姜文旅精品线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牌,传承白姜制作技艺非物 质文化遗产,讲好白姜文化故事,打造中国白姜文化传承 基地。中国白姜产品绿色供应基地。不断优化白姜产品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适应市 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引领,发展 订单农业,将市打造为中国白姜产品绿色供应基地。 中国白姜大健康产业基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时代 产业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