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doc
《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初中物理实验命题点汇总实验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 )2.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间接测量法)3.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木块、秒表、刻度尺、金属片)4.刻度尺和秒表的读数5.斜面的坡度不宜过大(为了方便测量时间)6.金属片的作用(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7.实验注意事项(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滑下)8、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所用的物理方法是间接测量法9、选择斜面倾角的原则:斜面倾角要适中,过大下滑太快,不易测量时间;过小下滑太慢,会使多次测出的平均速度太接近。10、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要“头对头”或“尾对尾”的进行测量,测量时间也如此。11、增大小车平均速度的方法:增大斜面的倾角。
2、12、小车下滑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动能增大,重力势能减小:斜面有摩擦力,由于要克服摩擦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机械能减小;忽略斜面摩擦力时,动能的增大量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机械能守恒。13、小车下滑过程中的运动情况:变速(或减速)直线运动,14、误差分析: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时间测量,小车过了起点后才开始计时,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小,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大。小车过了终点后才停止计时,导致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测量值偏小。实验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先下后上的原则) 2.实验仪器的选取: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杯、水、温度计、秒表等。3.固体颗粒大小的选择尽可能用粉
3、末状(或碎块状),这样受热均匀4.使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保证受热均匀)5.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烧杯中水的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要求是能够浸没试管中装有的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烧杯底和侧壁)6.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7.烧杯口处“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8.绘制熔化温度时间曲线,并注意观察图像(熔化时间及各时间段物质的状态)9.根据曲线图或数据判断固体属于晶体还是非晶体、判断熔点的大小、物质所处的状态及温度变化的规律8、根据温度时间图像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用同样的热源,加热时间相同,温度升高越小,比热容越大,反之,比热容越小。. 实验结论:晶体熔化时
4、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非晶体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一直在升高. 内能增大。 实验三、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仪器的选取及装置的安装顺序(安装原则是“自下而上”,先酒精灯,后铁架台,后温度计)2.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温度计在使用时不能碰触容器底或容器壁) 3. 实验装置中,烧杯上面加一纸板的作用(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如果加的是厚板会使烧杯内气压升高,从而沸点升高,影响实验结果) 4. 气泡的变化(水中气泡在沸腾前先是少量,且是下面的大上面的小,沸腾后产生大量的气泡,下面的小上面的大) 5. 撤去酒精灯停止加热,水中的气泡会慢慢消失,而不是马上消失(原因是
5、石棉网的温度较高,还可以向烧杯中的水提供热量) 6水沸腾后撤去酒精灯时杯中水没有立即停止沸腾,原因可能是石棉网温度较高,高于杯底的温度,水会继续吸收热量。7.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一是用初温较高的水直接加热;二是水的量尽可能少一些)8.分析数据和图像9.总结水沸腾时的特点(水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内能增大。)10.沸点及其与气压的关系(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水的沸点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 ;气压越大,液体沸点越高)11.产生的“白气”(高温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12.实验装置的改进与评价 实验结论:液体沸腾的特点:液体沸腾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液面上气
6、压有关,液面上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实验四 光的反射 1.实验仪器的选取(平面镜、量角器、硬纸板、激光笔、不同颜色的笔)2.纸板的作用(显示光线位置作用,对光线起漫反射)3.量角器的作用(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4.纸板与镜面的放置要求(纸板与镜面垂直)5.光线位置确定(在纸板的光线上描两点,连接并标上方向)6.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7.“三线共面”的判断方法(纸板中F板折转,观察上面是否显示光线,当转动后,F板上就不会有光线,说明三线应该在同一平面上)8.光路可逆的验证(将光线逆着反射光线射出,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重合) 9. 多次改变入射角的
7、大小并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保证使实验结论具有普遍性) 实验结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实验五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器材的选取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2.选择较暗的环境(环境光线较暗时,实验现象会更加明显)3.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玻璃透明,易于确定像的位置) 4.选择薄玻璃板(防止有重影,太厚的玻璃板的前后表面都会成像,会产生重影)5.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原因(便于对比物像的大小关系)6.平面镜放置要求及实验环境的要求(若放置不竖直,则水平桌面上的蜡烛无法与像重合)7.刻度尺的作用(便
8、于测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8.平面镜只能成虚像(不能用光屏观察);像与物的大小相等,且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无关;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9.多次测量的目的(保证实验结论的普遍性) 实验结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的大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实验六 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1、 实验器材及其作用:(1) 量角器:测量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2) 可转折的硬纸板:探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3) 激光笔:作为光源,发射光线2、 怎样显示光路:(1)在空气中用烟来显示光路(2)在水中显示用牛奶显示光路。3
9、怎样验证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将纸板沿NN向后折,观察右侧纸板上没有折射光线,说明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4、怎样判断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将光沿某条折射光线射入,可以观察到光沿其对应的入射光线射出,说明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多次测量的目的: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确保实验结论的普遍性。6、实验结论: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和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减小)时,折射角也增大(减小)(3)光从水中和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若入射角不断
10、增大,入射角增大到一定值时,将观察不到折射光线,即发生全反射(4)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实验七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1、 实验器材的选取及其作用:(1)光屏:承接蜡烛的像、(2)光具座:便于测量物距和像距。(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4)蜡烛:可用发光二极管代替,此时成像比较稳定并容易比较大小。2、 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光的折射3、 为了便于观察,本实验应选取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进行。4、 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会聚作用)5、 仪器操作注意事项:(1)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烛焰、凸透镜和光屏(2)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 高度(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5、
11、蜡烛可以用发光二极管代替(目的是让所成的像稳定并容易对比大小)6、凸透镜焦距的测量:(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另一侧移动光屏,当光屏承接到最小最亮的光斑时,该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2)当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时,蜡烛到凸透镜中心距离的一半即为焦距。7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时,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蜡烛在一倍焦距内或一倍焦距上;成像太远,像超过了光具座的长度)6.用纸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光屏上的像会变暗些,像还是一个完整的像(因为物体各个部位发出或反射出来的光总有一部分透过凸透镜到另一侧,成像在光屏上)7、 随着蜡烛长度变短,像在光屏上的位置越来越高,调节像在光屏的
12、中央的方法:将蜡烛像上移;将光屏向上移;将凸透镜向下移8、 遮住凸透镜一部分后能否在光屏上看到蜡烛的像(能,像会变暗一些,但还是完整的像)9、 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対调物与光屏的位置,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这说明光路时可逆的。10、 在蜡烛和凸透镜间加眼镜片后,怎样移动光屏,可成清晰的像?加远视眼镜: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加近视眼镜:光屏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8.实验操作和结论总结实验八 测量固体的密度1. 实验原理(=)2.用托盘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天平的使用:实验前调平、游码归零及调节指针到中央、左物右码、用镊子取砝码;实验中天平操作;天平的读数)3.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量筒的使用;量
13、筒的读数)4.实验步骤补充或排序 5.实验数据表格设计6.数据的分析与处理7.测量固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的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 和 V 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的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即可)8.误差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先测质量,再测体积)9.实验方案的评估10.特殊方法测量 11.根据测量结果鉴别物质实验九 测量液体的密度1. 实验原理( )2.天平的正确使用(调平和读数)3.量筒的读数4.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液体的密度的方法5.实验步骤补充6.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7.测量液体密度时测量值偏大偏小的判断(分析在测量过程中,m 和 V 的测量结果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运用密度的计算公
14、式=进行分析即可) 8.密度的计算或密度的表达式 9.误差分析、减小误差的方法(先测体积差,再测质量) 10.实验方案的评估 11.特殊方法测量 12.根据测量结果鉴别物质实验十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 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控制同一辆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目的是:使小车刚好到达水平面的初速度相同。)2. 转换法的应用(通过小车运动的远近来反映小车受到阻力的大小,小车运动距离越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3. 实验推理法:若小车从斜面滑下不受阻力时,将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4. 改变水平面材料的目的:(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改变阻力的大小)。5. 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还能运动的原因(
15、小车具有惯性)6.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小车在不同情况下所受的阻力不同)7. 小车在水平面上停下来的原因:受到阻力的作用。8. 小车从斜面开始下滑到停止运动这一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小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小车的动能和内能。9. 该实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10. 实验结论: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若物体不受阻力时,物体的速度将不会改变,即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即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十一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放置小车的木板必须水平放置且表面尽量光滑(水平放置时,小车的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为零,水平面尽量光滑以减小摩擦阻力
16、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2.选择小车作为研究对象(小车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阻力对实验效果的影响) 3.定滑轮的作用(减小摩擦阻力,改变力的方向) 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平衡的两个力大小是否相等,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分别向左右两盘内同时加入质量相等的砝码,看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同时加入质量不同的砝码,看木块能否处于静止状态;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小车扭转一个角度,放手后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方向是否相反,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两个托盘同时挂在小车的左边或右边,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将两个托盘分别挂在小车的左右两边,观
17、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探究平衡的两个力是否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控制小车及摩擦表面不变,将两个托盘挂在同一小车的左右两边,观察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然后分别挂在两个小车上,观察两个小车能否处于静止状态)5、选择静止作为研究状态的原因(操作方便,便于观察实验现象)6、换用小卡片做实验的好处(卡片质量小,减小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实验十二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2.必须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故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探究
18、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大小关系,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改变接触面压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控制压力相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匀速运动的速度的大小、接触面积等无关5.实验数据的处理6、实验过程存在着的不足之处:实验中很难控制木块匀速直线运动,或在弹簧测力计运动中读数时,读数不准确。7、实验改进装置如图所示:把木块和测力计固定住,拉动下方的长木板,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优点:不需要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固定方便读数), 实验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
19、同时,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当物体受到的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实验十三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1.压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转换法的应用(压力的作用效果用海绵的凹陷程度体现)3.为什么选择海绵作为实验器材(海绵易于变形,实验现象更明显)4、可以替代海绵的材料有:沙子、橡皮泥、塑料泡沫等较易变形的材料4.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在受力面积不变时,改变压力,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在压力不变时,改变接触面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5.实验选用海绵而不用木板是为
20、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实验十四 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1.转换法:实验中通过观察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来比较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2.实验前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轻压金属盒上的橡皮膜,观察U形管中的液柱是否变化,若变化,则气密性良好;若不变化,应拆除橡皮管,再重新安装进行调节,最终使左右两边的液柱相平) 3.U形管液面的调平(不平的原因是橡皮管中的气体大于空气压强,应拆除橡皮管,再重新安装)4.比较压强计浸入液体中压强是否相同的方法(观察U形
21、管中的两个液面是否相平)5、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与所盛液体容器的形状无关 5.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深度,不同的方向进行实验的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方向的关系)(2)让金属盒在同种液体,相同的方向,不同的深度进行实验的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关系)(3)让金属盒在相同的深度,相同的方向,不同种液体中进行实验的目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6.实验方案的评估 实验结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实验十五 探究浮
22、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1.弹簧测力计读数(看清量程和分度值)2.用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G物-F液)3.控制变量法的应用(1)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不同体积浸入同种液体的目的(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2)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在不同的液体中的目的(研究浮力与排开液体密度的关系)(3)用测力计提着同一物体,让它分别浸没于相同液体的不同深度的目的(研究浮力与浸没深度的关系)4.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选用不同液体并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多次实验更为严密) 5.实验结论: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大小有关,或也可理解成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物理 实验 命题 汇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