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docx
《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docx(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阿那亚创始人马寅说。零、洞察客户需求:关于客户洞察的两条经验:如果你也正在做一个非刚需的产品,特别是那种低频交易、高客单价的非刚需产品,那我觉得,我还有两个有关客户洞察的经验可以分享给你。非刚需产品的拓展逻辑,不要围绕着产品的特点拓展,而要围绕着客户的特点拓展。什么意思呢?围绕产品特点来拓展,你就会把阿那亚定位成一个一线城市附近的的文旅楼盘。那你要复制,就会想着是不是所有一线城市的附近,都能有一个类似的楼盘?2018年的时候我也曾经冲动过,去看过五六十个省会城市周边的项目,想把阿那亚的模式在全国复制O但我们前面说了,阿那亚吸引北京人,不吸引天津人,背后的原因就是一个精神家园对北京人来说是刚需,
2、而对天津人来说不是。但是相对来看,阿那亚在深圳就有可能成功,原因也是一样的。深圳这座城市和北京很像,深圳人也和北京人很像,很多新深圳人在深圳待了很多年也没有归属感,他们周末也需要一个精神家园。你看,不是所有的一线城市旁边都能有一个阿那亚,我们是在围绕着客户的特点来做拓展。第二条经验是,洞察客户的需求不是第一步,它是贯穿产品和服务整个成长期的必备动作。阿那亚对客户的洞察就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我接手阿那亚之前,2012年的时候,当时阿那亚对标的目标客户群是50后和60后,这一部分人有经济基础,又刚好是开始享受生活的年纪,正好匹配当时阿那亚的定位。但是按这个方向尝试之后,效果并不好。2013年,我正式
3、接手了阿那亚的项目。把客户的定位变成了80后的客户。为什么呢?因为50后和60后的财富多,但不代表真消费,他们的心态是先赚钱再花钱,存款是他们的安全感的来源。但80后不一样。他们处在人生和事业的上升阶段,愿意边工作边享受生活。把客户群从50后、60后的定位,转变为80后,这给阿那亚带来了第一批种子客户。但客户洞察并不是到这里就做完了。后面的阶段咱们刚刚也说了,我们发现这批80后当中,北京人最多,就开始深挖这部分北京人的需求。所以才建立了阿那亚山里的项目、三亚的项目。未来呢,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做。但深圳和北京很像,也许能够用同样的逻辑拓展阿那亚。【总结】:非刚需的产品怎么才能服务更多的人呢?核心
4、就在于做客户洞察。做非刚需的产品,不要想着广撒网,服务更多的客户,而要聚焦特定的客户,深度洞察他们的需求。在这个过程里,就会卷入更多的人。在我看来,客户的需求可以被分成物质、情感和精神这三个层次。阿那亚就是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先理解,再满足。这和传统地产不太一样。传统地产一说客户需求,那就是房子的功能维度,也就是物质需求。先不说客户的物质需求有没有真的被满足,但肯定是对情感、精神这两个层次的需求注意得相对少。而阿那亚作为生活服务商,产品体系就是围绕客户物质、情感、精神三个层次的需求展开的。一、物质需求:如何打造业主满意的房子和社区配套?简单地来说,客人的物质需求反映在商家提供的产品功能上。但是,
5、请注意,阿那亚提供的不是房子这个产品,而是为业主提供服务,是生活服务商,那刚才这个逻辑就不够了。举个例子,有个业主反映,窗外路灯太亮,导致他睡不着觉,怎么办?按房地产商的逻辑,那怎么管呀,物业公司也一般不会管。但阿那亚一定要管,管的方案并不复杂,这事儿还成了阿那亚改良后续产品的一个契机。所以,阿那亚作为生活服务商,我们的目的不仅是满足客户的物质需求,还要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更长的时间周期里获得客户信任和商业回报,所以这个边界就不能被产品功能框死,而是要尽可能去实现客户物质需求的“全覆盖”。从那时候起,我们就发现,阿那亚作为生活服务商,尽可能去实现客户物质需求的“全覆盖”,这条路准没错。打
6、开产品设计环节怎么才能做好客户物质需求的“全覆盖”呢?从哪里开始呢?阿那亚的起点你已经看到了,就是刚刚说到的,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尽可能地把客户的需求考虑进来,如果说我们的服务就是产品的话,那就是打开了产品设计环节,让客户成为我们的“体验官”。你来想想看,互联网产品迭代速度很快,比如一款游戏,先打造产品雏形,根据用户反馈去完善,上线后继续以这种方式迭代。用户的参与度也高,满意度也高。如果阿那亚的服务也能这样,从一开始就一边了解客户的需求,一边设计自己的服务,就能不断趋近“全覆盖”这个目标。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阿那亚四期房屋采暖方式的设计。其实当时四期的房子刚刚进入施工阶段,有几位业主来找我
7、说看到设计方案中是电采暖,他们认为燃气采暖更便宜,所以想改成燃气采暖。一般情况下,房子已经开始施工了,虽然还没到采暖设备的阶段,但要大幅度调整方案对开发商来说非常麻烦,而且合同上写的就是电采暖,我不按业主意见改,也没有任何问题。但阿那亚的目标是尽可能满足业主需求,所以不能对这个建议视而不见。可我也不能只满足这几位业主的要求,不管其他业主的想法。最终,我想到的解决方案是,只要这是大多数业主的需求,我们就坚决改造。最后,这个改造方案获得了80%以上的业主同意,第四期的房子就全部改成了燃气采暖。这笔账其实我是这么算的,这部分成本阿那亚来承担,看上去好像我们亏本了,但是我们服务好客户了,客户真正满意
8、了,这些你拿钱都买不到,而且长期来看,阿那亚的商业利益也并不会损失。你看,这就是我说的,把产品的设计环节打开,让客户的意见实时参与进来,才能高效地解决问题。不过,想要真正做到全覆盖”客户的物质需求,只是这么要求自己还不行,还要把这个触角伸得更远。“覆盖”第三方供应商伸到哪里呢?第三方合作伙伴。你肯定知道,房地产商都会和第三方服务商合作,把服务客户的一部分任务分给他们。阿那亚也一样,社区周围的餐馆、书店、运动馆等等都是我们请来的合作伙伴。但一般房地产商,服务委托出去了,就不管了,让合作伙伴自己经营管理。阿那亚不能这么做,对客户物质需求全覆盖”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把这部分分包出去的服务也要管起来。怎
9、么管呢?举个例子。我曾经遇到过一次投诉,是说社区里的一家意大利餐厅太贵了,一份战斧牛排卖1688。我去查了之后发现,其实战斧牛排在北京也卖这个价。但最后我给这家餐厅提了要求,把店里500块以上的菜品全部下架。你可能会问,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强人所难?其实并不是。你想,如果是来临时度假的访客,这个价格就会让他有走进景区被“宰”的错觉;如果是长期居住在社区里的业主,不用说,这个价格作为一日三餐的价格,也不合理。所以我说,500块以上的菜全部取消。你发现了吗?阿那亚调整餐厅菜单,不只是在管理客户体验,也是在管理客户预期。阿那亚作为生活服务商,要满足客户的物质需求,就不能是一个跟客户单次博弈的景区,而是和
10、客户建立长期关系的伙伴。动态调整既有服务你肯定有类似的感受,在城市小区,业主刚入住时街道等等,但过了一两年,草坪开始长杂草了,墙皮也开始脱落了,总之景观大不如前。但物业也不会觉得景观很漂亮,小区里有干净的草坪、洁的会花费很大精力去补救,因为这些问题是开发商遗留下来的,不归物业管。阿那亚强调客户物质需求的“全覆盖”,就必须意识到,不只是当下此刻的需求,还包括客户动态的需求。我们发现草坪上因为走的人多了,慢慢出现一条小路,就会干脆按轨迹修出一条路来,因为原来的路不能满足业主最新的“抄近道”的需求了。再比如,如果你间隔段时间去阿那亚,你就会发现原来的绿化景观变了。因为人是会审美疲劳的,我们要让客户有
11、常来常新的感觉。“全覆盖”的经验就说完了,打开产品服务的设计环节,把管理的触角伸得更远,并且做到动态调整既有的服务。二、情感需求:如何帮助业主建立亲密的邻里关系?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变了,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在购买一件产品、一项服务时,已经不再单纯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功能性需求,而是期待能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心理上的认同。这个认识其实不新鲜,大部分商家都已经意识到了,也常常会在自己的产品服务上打“温度牌”,普遍的做法就是把对客户情感需求的理解融入到产品服务的设计中,再在品牌宣传的时候着重体现。拿房产商来说,会在房子设计、小区园林规划等方面强调,要体现“情感温度”,给业主“家的感觉”。把餐厅区域规划得更大,
12、让家庭成员在每天难得的用餐时间能好好聊聊天;在小区里设置长椅、健身器材、游乐设施,方便居民活动、交流。这些做法都很好,确实是在理解客户的情感需求,并努力满足。但在我看来,还是有问题,用一个词概括,就是“不落地”。什么叫不落地?就是你设计你的,客户到底有没有体验到情感需求被满足,并不在你的管理范畴内。回到我们这门课的大目标:服务客户,如果我们不去管理自己所做的事到底有没有真的满足客户情感需求,又怎么能说自己在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呢?从阿那亚这些年服务客户的经验来看,不管你是做实体产品的,还是一家服务供应商,你要做的是,不仅在产品服务中回应客户的情感需求,还要尽可能让需求真正实现。阿那亚面对这个
13、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先做透“理解”的工作。我们前面课程已经说了,不理解,根本谈不上为客户提供服务。从线上到线下在北上广这样的巨型城市里,过去生活里的“街坊四邻”消失了,是现代人都变得冷漠了?还是城市人不需要以前那种邻里关系了?稍加观察你就能发现,不是不需要,而是要求变高了。城市人都很忙碌,闲暇时间的社交,更希望是和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深度交流,浮于表面的点头打招呼不能满足情感联结的需求。好,现在需求理解清楚了,阿那亚如果只是满足业主的各种物质需求,那就是一个远离大城市的景区而已,想要为业主提供高质量服务,满足情感需求,就得是一个高质量、深度连接的邻里关系的社区。上面我们说了,只是理解还不行,必须要
14、落地。阿那亚在落地时,刚开始也没有完全想好,但大方向很明确,就是必须从线上走到线下。如果我们真的要和一个陌生人建立起关系的纽带,就得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喜好,就必须走到线下,在面对面的交流接触中,才会建立起情感联结。建立公共空间线下见面做什么是其次,首要要解决的是在哪里见面的问题。阿那亚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业主们创建足够多、足够用的公共空间。让业主们走出家门,在这些公共空间里认识、交流。比如,阿那亚的图书馆、美术馆现在都成了“网红”建筑了,很多访客慕名而来,打卡、拍照、欣赏。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它们成了景点而关闭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对于阿那亚的业主来说,这些空间就是可以交流互动,一起举办各种活动
15、的公共空间。再比如,阿那亚还有意识地针对日常生活打造了各种空间场所,尽可能地细分。有食堂、酒吧、茶室,也有水上运动中心、海边市集、海边足球场,等等。简单来说,就是提供一切跟生活有关,能够实现人与人融合交流的场所。你应该也能想到,有了这些公共空间,人们走出家门的动力更强了。我经常在和业主们聊天时听到,谁和谁是打球认识的,谁和谁是在读书会上认识的AjArAjArWo让活动自己长出来我观察大城市里的一些小区,逢年过节也会策划一些活动,歌唱比赛、体育比赛。但你发现了吗?一个活动,如果从一开始就是策划出来的,那它就有了一层含义,叫不同于日常。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为了某种展示的目的做活动,而不是真的把它们作
16、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阿那亚来说,我们的目的是服务好客户,满足客户的情感需求,这些活动如果一开始就是我们主导策划出来的,很难确保它们一定是业主内心真实的需求。所以,阿那亚的方式是让活动从业主的互动中自己长出来。比如,阿那亚有一个“孤独诗社”,是第一个业主自发结成的社群,起因就是一群爱读书的业主有一个线上微信群,其中一位业主在里面提议办一场线下的诗歌朗诵会,没想到其他业主纷纷响应。后来这个诗社会请专业的老师定期辅导,还会在各种节日时举办线下诗会,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业主越来越多。那活动都自己长出来了,阿那亚在这个过程承担什么角色呢?我用四个字概括,叫“推波助澜”。什么意思?我给你举个例子。早期的
17、时候,阿那亚10位女业主非常喜爱话剧,成立了一个话剧社。我知道了之后,就找到了一位话剧导演,请他为这个业余的话剧社做专业指导。我们还找来了法国一部经典话剧的剧本八个女人,请导演正经组织这几位业主以专业的标准进行排练。我们还帮助联络资源,最终,这部话剧在北京的八一剧场完成了首演。这个话剧社现在已经很壮大了,每年都会在北京上演年度大戏。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哪里还是业主邻居那么简单?她们是一起辛苦排练的搭档,是为同一场演出一起努力的演员,是拥有共同爱好的好朋友。这就是我所说的阿那亚“推波助澜”的角色,尽可能地为业主间的互动提供支持,让关系的连接变得更有深度,更有质量。“造”节日刚才说到的话剧的活动,
18、发展到今天,就是“阿那亚戏剧节”。这还不算是最典型的造出来的节日,我再来给你举个例子。我们有个节日叫家史文化节,一般会在清明小长假期间举办。在这一天,邻居们会聚在一起,讲述各自家族的故事。我从哪里来,我的父辈、祖辈都是做什么的,我的家族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走到了今天的这个样子,我在怀念故乡的什么,我想起了长辈怎样的故事等等。怎么样?不必我多说你也明白这个节日的意义所在To这是一个纪念自己祖辈的重要时刻,通过分享自己的过去,与身边人建立起更深层的联系,恐怕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了。从此以后,你对我来说,就不是一个姓名那么简单了,这等于我在邀请你进入我的生活。起初的时候,这也只是业主之间组织的一个活动
19、但我们发现这样的活动就应该被沉淀下来,因为它符合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很简单,它具备节日的周期属性,不是因为什么突发灵感才会举办;第二个标准是它符合人的底层的情感需求,比如对故乡的怀念,对家人的思念。这样的节日会让业主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深层、更长久,也会让业主与阿那亚的关系发生变化。你想想看,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地方来到阿那亚,在这里存放共同的记忆,这些节日就会成为阿那亚这个新故乡未来的传统。【总结】好,说到这儿我想请你再回头看看,阿那亚在理解并满足客户情感需求这一点上积累的经验:总体方向很简单,从线上到线下,尽可能地“落地”,把情感需求是否被满足,尽可能纳入到管理范畴内;其次,建立公共空间,尽可能
20、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第三,让活动从客户真实的互动中自己长出来,然后再提供支持,发挥作用;最后,尽可能地沉淀、固化,让情感联系更深层、更长久。这一讲的结尾,我想跟你分享人类学家项飙教授的一句话:“意义必须在实践中生长出来,意义必须在自己和他人的相处中浮现出来。”这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里,我把它和阿那亚的风景放在一起,做成了一张图放在下方,欢迎你保存、转发出去。阿那亚的做法并没有多奇妙,但重要的是实践,是与真实的人真正相处在一起。三、精神需求:如何为业主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很多商家现在都不是在单纯地满足客户基本的功能需求了,他们会宣传更多超出物质层面的品牌故事。在我看来,所有的品牌最终都在传
21、递一种价值观。有了价值观,才能让客户聚集在你周围。你肯定想到了,不少品牌都有类似的“价值观故事”,比如说有的品牌说自己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品牌塑造得很成功,消费者购买之后不管用不用,拍照发个朋友圈,就好像已经拥有了这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这就是品牌讲了一个很好的“价值观故事”,但这不是阿那亚想要达到的效果。这样的品牌价值观的传达方式是不是有点“表演”的色彩?我不是说这种做法不好、不对,它当然也能达到自己的商业效果,但是阿那亚不能这么做。我们一直在反复说,阿那亚是生活服务商,我们在做的事是深度嵌入客户生活之中的,“表演”这种浅层的方式没法构建阿那亚的品牌价值观。我觉得,嵌入到生活里的价值观,才是真
22、正的价值观。但这要怎么做呢?就是我们这一讲要说的,满足客户需求的最高层次,精神需求。道理很简单,如果阿那亚的服务,不仅覆盖客户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还能满足他的精神需求,对客户生活的嵌入深度可想而知。好,那问题又来了,物质需求能在产品和服务上努力,情感需求可以在邻里关系上努力,精神需求该怎么满足呢?下面我就带你看看阿那亚的经验。精神空间阿那亚的做法反其道而行之,恰恰就是把这个很“虚的东西给做成了实体,我们做了“精神空间”。比如很多人熟悉的“孤独图书馆”就是阿那亚标志性的精神空间,据说有一大部分人都是先知道孤独图书馆,后来才知道阿那亚的。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一个图书馆吗?怎么就是精神空间了呢?什
23、么样的建筑算是精神空间呢?外观好看就行吗?我很喜欢一个瑞士的建筑师,叫卒姆托,他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很喜欢。他说,当一个建筑的功能性小于它的精神性的时候,这个建筑就是精神空间。卒姆托当年在德国的一个乡村里,设计了很多很小的,没什么实际功能的建筑,比如小教堂、小的冥想空间,然后用一条乡间小路把这些建筑串联在了一起。他这个项目当时没有真正实施,但我借鉴了他的这个想法,在阿那亚的海边陆续建设了礼堂、美术馆、音乐厅、剧场、图书馆,然后再用一条海边的慢跑道,把这一系列的精神地标连接在一起。这条海边的精神主轴,到现在都在吸引着源源不断的访客来到阿那亚。搭建精神空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在塑造的时候,不要想着客
24、户来拍照留念的噱头,而要想着人在这个空间里的真实体验。我把这个叫作“空间感知能力”。曾经有同行把我们的建筑师、设计师找去了,也翻了我们的建筑图纸,但建好了那个项目,正式运营的时候发现出了各种问题。为什么?就是没有空间感知力。这么说你可能不理解,我来举一个关于图书馆的例子。孤独图书馆里的每个纸篓,都是设计师去挑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访客走入精神空间,是一个“剧场逻辑”,你得保证进来的人“不出戏”。一个访客进来,看见一个和整体环境不搭的纸篓,他心里对个建筑空间的感受就都被破坏掉了O再比如,艺术展厅的洗手间是不是隔音。你站在外面看画的时候,听到了洗手间里冲马桶的声音,是不是马上就影响了你看画的心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始 人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