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docx
《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docx(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汉字的变与不变和正统的争与不争一直在东亚世界扮演文化龙头角色并衬托着区域文明底色的汉字,近代以来,却遭遇到被排挤、被消解甚至被取缔的命运。除了西洋人不再希望有谁来延续这一文字系统外,东亚各国的早期觉悟者们竟也联袂奋起,大有灭汉字而后快之伟志。结果乃如人们所熟知的,在西化的压力下,汉字文化圈内各国的口头语与书面语至少都一致化了;没有完成文字拉丁化任务的中国(含港、澳、台等地区),则同时被分成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不同使用区;日、韩书面语中虽保有一定数量的汉字,但整体趋势却是字数日减;朝鲜和越南虽彻底实现了去汉字化目标,但自国史书阅读者难乎为继的事实,也在不断地叩问着当年文字政策的制定者们。然而,经过
2、刀砍火烧的汉字毕竟顽强地存活了下来,而且,除非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遭遇突变,否则,经过信息化电脑时代淬火的汉字(无论繁简),事实上已再无拉丁化丕变的任何可能性。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一一汉字及其意义,才会被神圣而庄严地再度提起。只是,当我们这样想并试图这样做的时候,发现至少有两个问题早就横亘在我们面前:一、浅近轻盈的简体字能否真正承载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生动意象和厚重时空?二、中国大陆的旅行者在看到日本、韩国特别是尚未回归的“台湾”地区繁体字及其高古表达时,为什么会频生“到底意难平”的欷歙和感慨?在中国提倡“文化自信”并努力以高贵典雅的传统文化重返世界核心舞台的今天,还有两个更
3、实际的问题会向国人提出:一、失去了文字的人文讯息和历史画面的简体表音字符,能否帮助我们去重塑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和自信?二、如何扭转周边国“推尊中国古人而不敬中国当代”的文化成见并首先在学理层面上去改变这一世纪性被动?由于这关涉到新时代中国的重大文化使命,也关系到如何通过文化软实力来修复中华固有尊严和解决东亚世界的根脉认知问题,因此,识繁用简,显然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字学问题。一中华文字的东亚地位及其危机华夏文字为东亚世界创造了世界摹写手段和时空定位系统。其创生意义,据说可破解天地神明之生成密码,使以往神秘者不再神秘,难知者不再难知,难言者亦不再难言。这些不可思议的巨大变化,甚至使一直给人的认知行为制
4、造障碍的天地鬼神,都无法不春秋无主、啼笑失常。所谓“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云者便是1。至于唐张彦远的“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2和清李渔“仓颉造字而天雨粟,鬼夜哭,以造化灵秘之气泄尽而无遗也”3等解释文字,也都是以夸张的手法在续写着这个伟大的传说。古今中外到底有多少对汉字“六书”造字原则的意义描述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汉字所怀抱的奇异功能,即:“汉字起源于象形,而不是语音的记号,这意味着中原语音并不能独占汉字,也就是说,汉字可以独立于中原语音而成为普遍共享的精神载体,因此,汉字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普遍共享资源,使
5、用其他语言的所有其他族群都能够占有或分享汉字,而以汉字为载体的精神世界也就成为可以普遍共享的精神资源J4事实是,当“六书”体系传入东亚地区后,便迅速被无文之地日、韩、越等国奉为神明,以至于日本人称,具有“传檄而定”功能的汉字,不但给他们带去了文明,还给他们赋予了统一的权力5192;朝鲜人亦频发感慨,认为承载了“箕子八条”的汉文,为尚处荒蛮的半岛族群赋予了人伦规则,而“强首文章”,还被统一半岛的新罗文武王视为成功之关键6;东汉末交趾刺史李进甚至希望,那些有较深汉典修养的越南人既然“皆中州之人”,所以应该到汉地为官7。而上述三国的最大共同点还在于,举凡天文地理、国典朝章、官私史籍和文学艺术,几乎均
6、以汉文形式书就和传习。”衣冠唐制度,诗书汉文章”的景致,还使“小中华”(朝鲜)、“小中国”(越南)和“中国”(日本)几乎成了东亚诸国的自称。尤其值得注意者是,中华文字所内藏的巨大力量和标准意义,竟使周边各国在试图发明自身文字时无法不心存顾虑:唐朝时日本人把自己的造字称为“假名”,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在他们那里一直被唤作“真名”51195-196;朝鲜世宗发明“谚文”后,曾一度被手下指斥为“舍中国而同夷狄”的“文明之大累”8(1)李氏朝鲜王朝副提学崔万理称:“我朝自祖宗以来,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乎!嗟乎,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其不得不于此求一简易之法哉10!这里,黄氏所提
7、出的问题约略有二:一日言文不一的“语言与文字离”;二日文字繁褥无法使百姓“皆能通文字之用”。这两个问题,暴露出中国除少数精英外大多数人并不识文断字的亘古事实。这种在现代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思议的现象,曾一度让钱玄同等人对汉文汉字的俭约化需求变得无比迫切:“我要爽爽快快说几句话: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记号。此种文字,断断不能适用于20世纪之新时代。”(2)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
8、1918年4月15日。吴稚晖和陈独秀,也参与了这一讨论,不过陈独秀只认可渐废“汉文”,而保留“汉语”。然而,类似舆论,在逻辑上已把问题推向了废除汉文、汉字乃至中国文化的临界点。这种临界点之所以会出现,据说是因为在西方近代科学民主的比照下,传统封建主义的文字载体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巨大阻碍。所以才有钱玄同、鲁迅等废除汉字主张的出台:“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20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3)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1918年4月15日。;“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
9、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4)鲁迅:关于新文字,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1931年9月26日在海参威召开的、吴玉章等人参加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这一指导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其第一条原则称:“大会认为中国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参见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58页。其实不止中国,当时的东亚和俄国,都呈现出类似的文字改造倾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本人主张“要像西洋诸国那样,施教
10、时用音符字母,公私之文则悉废汉字”(前岛密),在“千百万字的汉语,使学问的普及难度要远远大于二十六个字母的排列组合”等理由下,主张废除汉字,把日本语直接罗马字化(南部义筹)111158-159;俄国为了打破全国180个民族使用着150种语言的窘境,则以拉丁字母(罗马字)一举废弃了俄语固有的希腊字母,从而实现了表达形式上的统一12。受其影响,留日学人归来后乃仿效日人的“言文一致”运动,提倡“言文合一”的“白话文”;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亦于19世纪20年代末因实现了10万华工的扫盲任务而创制于苏联,这也是1930年瞿秋白出版中国拉丁化字母13的原因。然而,中国无疑躲过了汉字灭亡的噩运,尽管作为抵抗拉
11、丁化的代价和识字扫盲运动与现代化转型的代价,文言文变体为白话文,繁体字也在大陆无法不让位给简体字。原本,古代汉字简写,来自草书的简笔字,但数量有限,无伤大雅;而近代的文字简化运动,则源于太平天国,且字数浩繁,日渐滋蔓。清宣统元年(1909),陆费逵等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1920年,钱玄同等提出8种汉字简化策略;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审定通过了汉字简化方案;1986年又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共收入2235个简化字。近四百年来,西方人和华人本身也都提出很多汉字拉T化方案,主要包括:威妥玛式拼音(1867年)、邮政式拼音(1906年)、国语罗马
12、字(1928年)、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粤语拼音(1993年)、通用拼音(1998年)等14。此外还有一派学者,仍坚定而持续地主张“汉字落后论”,直至20世纪末依然如此(5)中国汉字拉丁化的权威刊物称:”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语文现代化丛刊,1980年,创刊号)。周恩来总理的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所规定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已在这里被谬解为“拼音文字”了(语文现代化丛刊,1981年第5期)。如果可以将19世纪的“言文合一”运动和“文字西化”浪潮
13、视为汉字文化的“第一次危机”,那么,称电脑时代对中国语言的冲击为汉字文化的“第二次危机”,应并非过言。在信息科技时代,电脑的设计思维、系统研发、键盘使用都是以英语为基础,这就使不具备如此输入设备和代码的汉字,再一次被推向生死存亡之衢。可是,当我们了解到20世纪80年代汉字被拉丁化的危险再度袭来后中国人的应对手段时,简体字的作用和意义,却反而给国人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与“第一次危机”发生时有人不惜以自毁家珍为代价的“拉丁化”主张不同,王永民先生发明的“中国第一软件”一一五笔输入法,采行的则是以汉字为武器主动迎战“拉丁化”的战略战术,并直接实现了汉字与26个字母按键的天然对接。他成功阻止了汉字第二次
14、危机的初始秘诀居然是简体字这一事实意味着,简体字才有的键码短、输入快和多简码,即一个字或一个词组最多只有四个码等优长,实际上乃拜赐于汉字“第一次危机”后所创生的简体字。由于电脑软件更新换代时有“向下兼容”的概念,而简体字“向下兼容”的结果是大陆人识别繁体字的成功率大幅攀升,因此,86版设计时还只是适用于简体字的五笔输入法,到了98版和21世纪版的更新中,已通过将那些拆分过量的字根和码元进行整合的技术,使中国文体的繁体字表现问题,从此再也不构成电脑时代的任何障碍。后来,经过“智能ABC”和“搜狗”等拼音输入法的进一步推进和普及,特别是在Windows系统将它内置为系统默认安装输入法之一后,中国的
15、文字信息处理手段,已形成了越发理想的后台环境。随着中国创新时代的悄然到来,汉字拉丁化的“第三次危机”,或许将成为永恒的“未然形”,亦未可知。实际上,汉字拉丁化之难,不要说在汉字的母邦中国,就是在声称“汉、洋既俱属他国,何不可舍汉而从洋”(南部义筹语)11164的日本,也无法真正做到。相反,东西方文化汇合的结果不但没有使汉字消亡,反而极大地刺激、丰富和强化了汉语的潜质、语汇和功能(6)隙力律亍:和形成(h展第4章、柬京:汲古善院,2001年。参照该书付表:漠百科大辞典仁)盲和裂一,三省堂国辞典(第四版)行仁扫W马和裂漠H一。明治二十二年(1889)日本政府在通过“学校令”首次整顿大学制度时,学院
16、式的“和汉文学”(和文学、汉文学、汉学)开始出现,“国史”“国文”和“国语”也进一步以学科领域的形式得到组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史学,既是从国学(日本学)当中析出的汉学部分,也是从汉学中析出的国学部分。由于“汉学”和“洋学”的对置并不表明日本人排斥洋学,而是如何实现两者间的互补与合作,因此,中村正直(18321891,汉学者兼洋学者)的话,部分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意见:“有汉学之基者而进于洋学,常显非常之功效”,“观今日洋学生徒中森然挺立头角且可托万里前程者,皆乃汉学功力深厚者也”。反过来,那些没有“汉学之基础”而只习英学者,则“惟语学可以上达,亦皆进至所难而止”15,而“将来有欲大入洋学之
17、堂奥者,必先大力涵养汉学功力”16。对此,黑住真教授明确指出:“明治人及其社会在各种场合都不断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即洋学是竖立于汉学基础上的学问J17然而,如果说日本第一次废除汉字的拉丁化运动来自内部“脱亚入欧”者的急迫近代化心情,那么该运动的第二次展开,则是出于GHQ占领军强制下的不得已。从“当用汉字”到“常用汉字“,清晰地记录了这一过程中文字的人为属性和自然属性之冲突以及后者最终取胜的轨迹1945年11月12日,日本读卖报知新闻壳幸艮知新发表了一篇社论,叫作“废止汉字”(漠字在庵止过上)。认为只有废止汉字,才能清除日本人头脑中的封建意识,才能追赶美国式的高效率,并且只有在废止汉字并采行拼音文
18、字的基础上,日本才能建成文明国家,确立民主政治。1946年3月,美国人再次劝告日本人要取消汉字,改用罗马字。于是,一个叫志贺直哉的日本人,便在日本的改造杂志上发表了国题,明确提出了要废除日语、采用法语当作国家语言的主张。同一年,麦克阿瑟主导下的日本政府颁布了著名的汉字改革文件,规定,除了1850个“当用汉字”(“应当使用”之意)外,其余的汉字不再使用,改以假名。然而,1951年,当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占领期结束时,日本国民蓄积久矣的对美文字政策不满情绪开始全面爆发,并终于在1960年代初期,正式中止了汉字拉丁化改革运动。1981年,日本开始以“常用文字的临近各民族。这不仅使这个世界中的各自意志得以
19、相互传递,同时还使中国的思想和学术的传播成为可能。接下来的儒教、律令制和佛教三者,也都是以汉字为媒体被扩展到该世界的。这些都影响了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参见西幅定生:中国古代国家1h柬柬京:柬京大学出版会,1983年,第397真。“明清鼎革”发生后,中土赴日“乞师”者,也多以满洲人不识汉字为由,来确认他们的夷狄身份进而对日人呼朋引类:“彼鞋鞋者何哉?文字不解,礼节无辨,人而禽兽,叛服无常“,而“贵国于我,地虽辽绝,称徐福裔,是非华人孙乎?19日本学者土冢本学在谈到“变夷为夏”的标准时也强调,近世早期日本人的“通念”,每每在西川如见的华夷通商考中得到反映,即:凡是进入中国和日本
20、通行汉字与礼仪的“汉字圈”诸国,就是所谓“中华”,否则就是“外夷”。他发现,江户知识人在华夷观念的理解倾向上,似乎文化意识要超过国家意识。其必要前提,是首先承认中国文化所具有的标准意义,然后去论证这些优秀的文化成分在日本亦已有之。在此基础上,能够通达日中的“中华二礼仪和文字”世界开始被设定,那些没有进入这一“世界”者,便当然地被看成了“蛮夷”20。对于清朝而言,当时中原知识界的蔑清舆论和由日本人发明的东亚流行语“华夷变态(8)该语源自“明清鼎革”后日本人根据唐船中所录16441717年间约2200封文书编辑而成的东亚情报集。参见林春月券、林信:W:荤夷变熊,柬京:柬洋文Jt,1958年。,无
21、疑对满族贵族当局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当这种文化压力被转换为“正统”之需后,统治者先通过大义觉迷录做汉地的思想工作,继而倾全国之力,编纂了集汉文化之大成的巨帙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给中华文史事业的承前启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尽管如此,对中华文化习染既久、且历来“亲南疏北”的海东日本,亦趁机显露出另一番面貌。当荻生徂俅自认为他和弟子们的汉文表达程度已不输给中国,且以为大明王朝已化为夷狄时,竟不自觉萌生了“自我作圣”的中华正统意识:”诗书礼乐,中国之言,吾将听之以目。则彼彼吾吾,有有无无,直道以行之,可以咸被诸横目之民,则可以通天下之志。何唯东方!则假使仲尼乘椁,子路从之游,旦暮遇此,则乃谓之东
22、海出圣人也,良不诬已!”21直到甲午战前,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仍试图以“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为由,认为代表中华之正统的日本,才能把中国从夷狄的奴役下解救出来。但在“国际法”已得到普及,清朝通过尼布楚条约而来的各种对外条约已获得了领土主权之合法性的近代,那种对中国人之所谓“速起,勿为明祖所笑”等前近代式鼓动,反而变态为潜伏着对华野望的煽惑和欺瞒22。然而,被次位安置的文化纽带,并不意味着它真的已完全消失。而且如前所述,日本人在发明自己文字时称中国字为“真名”而自称为“假名”的那份对古典中国的恭谨肃穆心态,直到今天也没有发生过本质性的改变;近代日本人对中国历史风物发自内心的景
23、仰和倾慕,也没有太多的变化23-24。这意味着,日本在近代欧风美雨的冲击下固然也萌生过语言拉丁化的冲动并部分地简化了来自中国的“真名”,但最后不仅拉丁化未克成功,就是被简化的古典汉字,与中国大陆相比,也是少之又少。当我们将日本现象与海峡两岸的类似情形作一体观瞻时,或许会发现某些迄今不被特别关注的问题。首先,“白话文”是“拉丁化”的准备,却没有走向“拉丁化工在代表进步和大众化的西方价值压力下,日本和中国均完成了“言文一致”和“言文合一”运动。可人们也同时注意至心原本所设定的文字改革步骤一一先“言文一致”然后再“拉丁化”的第二步,在这两个国家最终都没有实现。没实现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以下三点应该是
24、共通的:第一,作为区域公共资源,盘桓于中日两国知识精英心灵深处的“执拗低音”,是根深蒂固的共有价值一一“中华”及脱胎于此的“正统”意识。中日知识人对西文横向书体的“蟹行文字”(黄葆桢)、“蟹文字”(吉田松阴)等不雅称谓和揶揄以及有意在文明上甄别东西方高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东洋道德,西洋艺术”(佐久间象山)等相关表述,都无法不使文字拉丁化运动在东亚的推展中荆棘丛生、举步维艰;第二,如果真的把自国的传统文字统统字母化并且这种字母化的语言形式最终演变成本国人和外国人都看不懂的乱码,那么,便不啻宣告了东亚人自损自失了固有的世界摹写手段和时空定位系统一一在试验阶段的拉丁文出版物、地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汉字 不变 正统 不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