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docx
《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5课《桃花源记》导学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旭阳学校“自主开放型课堂导学案主备人何授课人课时2课时课题桃花源记课型新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检查课文背诵默写、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导学流程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或展示方案明确目标(3分钟)1、检查课文背诵、重难点词语解释及重点句子翻译。2、分析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文章主旨。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
2、的思想感情。齐读让学生知道本节课需学习哪些知识。自主探究(23分仲)学法指导一:自主学习(预设8分钟)一、检查背诵默写课文。二、解释词语:1、区分以下词语的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2、解释通假字:便要还家3、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三、深入探究课文:(15分钟)(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思考:1、概括第一自然段的内容。2、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3、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
3、写有何作用?4、如此奇异幽雅的环境,假设你来到这里,你会有何感想?你又有何推断呢?互动策咯:各组派代表利用课间时间整理到展板上。(学生大胆想像,尽情诉说J、指名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1、这两段是故事的开展,写的是什么?2、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3、作者的这些描写表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写这个理想的社会有什么用意?4、 .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5、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响?说明什么?6、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何“不复出?7、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当渔人要离开时,桃源人为何嘱咐“缺乏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开展上起什么作用
4、齐读第第四、五段,然后思考:1、第四、五段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写的是什么?2、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3、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4、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照应?三、鉴赏写作特色、体悟主旨(5分钟)1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清楚。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局部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那么写得清晰简略。2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3 .你是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
5、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的?先独立完成,然后组内交流不会的。学生讨论展示提升(10分钟)群学结束后,整理好答案预设(2)分钟然后由组长确定展示人员进行展示(预设8分钟)学生展示稳固拓展(10分解释词语:1、区分以下词语的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2、解释通假字:便要还家翻译句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余人各复延至起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缺乏为外人道也。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思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桃花源记 鲁教版 五四 学制 年级 上册 25 导学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