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docx
《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科学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产量损失,对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小麦赤霉病、条锈病、蛎虫等一类病虫害暴发为害频率增加,土传病害、茎基腐病等新发生病虫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控全过程指导服务,特制定2022-2023年度小麦主要病虫害全程防控技术方案。一、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针对我国不同生态区小麦全生育期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危害特点,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强化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相融合,推广种植抗病品种、药剂拌种、适
2、期晚播、健康栽培等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危害。二、防控对象根据各小麦产区近年来病虫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明确各个地区主要防控对象和兼治对象。黄淮海麦区:以锈病、赤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麦崎、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为主,兼治全蚀病、根腐病、黑穗病、抱囊线虫病、黄花叶病等病虫害。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锈病、纹枯病、麦斯、麦蜘蛛为主,兼治白粉病、黑穗病、黄花叶病、根部病害、灰飞虱、地下害虫等其它病虫害。西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白粉病、赤霉病、麦蜡、麦蜘蛛、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关注草地贪夜蛾等入侵害虫的潜在风险。西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治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
3、病、麦蛎、麦蜘蛛、吸浆虫、地下害虫等病虫害,新疆麦区关注雪霉叶枯病。华北及东北麦区:以白粉病、纹枯病、茎基腐病、黑穗病、麦蜥和吸浆虫为主,兼治赤霉病、锈病、全蚀病、根腐病、粘虫和麦蜘蛛。三、防控技术坚持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开展防治。播种前做好田间管理工作,清除麦田周边自生麦苗、杂草;及时粉碎田间秸秆,并耕翻、耙匀,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原菌菌源量,减少病虫侵染几率,防止种苗根系悬空加重根腐病、抱囊线虫病危害;做好田间种植规划,预留大型植保机械作业道,便于后期实施防治。(一)黄淮麦区1 .小麦播种期因地制宜推广抗(耐)病小麦品种,压缩高感品种种植面积。对苗期不抗病的品种实施种子药剂处理
4、根据当地主要防控对象,选择合适的高效包衣剂或拌种药剂。针对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苗期病害,选用戊噗醇、苯酸甲环噗、咯菌月青、苯酸咯菌月青、曝吠酰胺等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全蚀病发生区,采用硅嘎菌胺、嗓菌酯、苯酸甲环噗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抱囊线虫病可采用阿维菌素种子处理。地下害虫、苗期蛎虫、小麦黄矮病发生区,选用毗虫咻、睡虫嗪、曝虫胺、毒死岬、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2 .小麦出苗一越冬期切实做好地下害虫、麦蜡、麦蜘蛛、锈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和抱囊线虫病等病虫的发生动态监测,在病虫害发生趋重时对早发病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选用对路杀菌剂、杀虫剂进行防治。范囊线虫病、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在
5、出苗后尽快采取镇压措施。3 .小麦返青一拔节期重点开展流行性、暴发性病虫害的早期预防。黄淮麦区南部,春季注意防控条锈病早发麦田,及早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l%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到10%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麦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选用井冈霉素、嘎吠酰胺、三嗖类杀菌剂等喷施麦苗茎基部,每7-10天喷药一次,根据病情连喷23次,同时兼治小麦茎基腐病。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蛾量200头或每株有蛾6头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对于未经种子处理的麦田,返青后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10%时,可结合锄地用辛硫磷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
6、防效更好。4 .小麦孕穗一灌浆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程度,开展达标防治,多种病虫混合发生危害时,实施“一喷多防”。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为害时,进行针对性防治。当田间百穗场量达到800头以上,天敌与麦场比例小于1:150时,可用选择性杀虫剂如抗蛆威、新烟碱类药剂喷雾防治,或用苦参碱、绿僵菌等生物农药开展防治。在小麦抽穗期,吸浆虫每10复网次有10头以上成虫,或者在一行麦垄间能看到2-3头成虫时,选用高效氯氟氟菊酯、毒死螂进行喷雾防治,并可兼治麦蛎、黏虫等害虫。麦蜘蛛平均33cm行长有蛾量200头或每株有麦蜘蛛6头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喷雾防治。同时注意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注意掌握化学防治指标
7、和天敌利用指标,大力推广应用选择性农药和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农药品种与剂型,如抗蛎威、曝虫嗪、咤虫豚、绿僵菌;也可根据天敌发生消长规律,适当调整施药时期,尽量避免在天敌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用药。注意改进施药技术,采用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以及局部和隐蔽性施药法,减轻对天敌的不利影响。小麦抽穗至扬花期是赤霉病防治关键时期,若遇阴雨、露水和大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或10天内有5天以上阴雨天气时,要及时、全面开展赤霉病预防工作,选用鼠烯菌酯、戊唾醇、丙硫菌唾、氟唾菌酰羟胺、丙噗戊嘤醇等杀菌剂开展防治。施药后6小时遇雨,应在雨后及时补喷。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病叶率0.5l%时,可选用三嚏类等杀菌剂及
8、时喷药防治,若病情重,持续时间长,间隔715天可再施用1次。灌浆期实行“一喷三防”,选用三哇酮、烯嘤醇、戊噗醇、己噗醇、丙环唾、咪鲜胺、丙哩戊噗醇等杀菌剂,叱虫咻、咤虫月米、11比蛎酮、嘎虫嗪、抗蛇威等杀虫剂,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赤口引乙芸苔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或生长调节剂,结合小麦长势,合理使用叶面肥等,混合喷施,一喷多防。注意农药安全间隔期,一般在收获前15天停止使用农药。(二)长江中下游麦区1 .小麦播种期因地制宜推广抗(耐)赤霉病和白粉病的小麦品种,大力推行种子处理。可分别选用苯酸甲环嘤、咯菌晴、戊噗醇等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等种传、土传病害;在地下害虫和苗期麦蝇发生
9、严重麦区,可选用曝虫嗪、毗虫咻、辛硫磷等杀虫剂进行拌种或种子包衣。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剂量使用,避免药害发生。坚持适期适量播种,控制小麦田间群体密度。此外,基肥适当增施钾、磷肥,提高小麦抗性。2 .小麦出苗一越冬期重点监测麦蜘蛛和纹枯病,当平均33cm单行长麦蜘蛛达200头时,可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要及时清沟理埔、化除田间杂草,减轻纹枯病等发生。鄂西北小麦条锈病越冬或冬繁麦区,重点监控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病情况,发现田间单片病叶时应以病点为中心及时在病点2m直径的区域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喷20m直径区域,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扩散蔓延。3 .小麦返青期
10、一拔节期重点监测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和麦蜘蛛的发生。在返青拔节期,当田间纹枯病病株率达10%时,应尽早使用井冈霉素、戊唾醇、曝味酰胺、丙环嗖等药剂对准小麦茎基部均匀喷雾防治,重病田隔710天再用药防治1次。3月下旬至4月下旬,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条锈病平均病叶率达到0.5l%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控制病害扩展,药剂品种可选用三睫类、甲氧丙烯酸酯类药剂。另外,当平均33Cm单行麦蜘蛛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喷雾防治。4 .小麦孕穗期一扬花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赤霉病常发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时期应主动用药预防,遏制病害流行。小麦生长中后期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
11、畅,防止病害流行。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2天以上,应于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及时喷药预防,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高感品种,首次施药时间可适当提前。药剂品种可选用鼠烯菌酯、丙硫菌唾、氟哇菌酰羟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剂,用足药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雨后应及时补治。如遇持续阴雨,第一次防治结束后,需隔5-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确保控制流行趋势;开展小麦赤霉病抗药性监测工作,科学指导农民合理用药。防治赤霉病时做好白粉病、锈病等病虫兼治。当百株麦蜡量达800头以上,益害比低于1:150时,可选用咤虫眯、毗虫咻、抗蜡威等药剂喷雾防治。11比虫咻和咤虫眯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
12、理混配喷施。小麦穗期病虫害混合发生时,选用相应的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施用。(三)西南麦区1 .小麦播种期秋播阶段病虫防控重点做好健身栽培、抗病品种布局和种子处理工作,播前及时清除田间自生麦苗、杂草等作物,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初始菌源量。推行秸秆还田,大力提倡小麦与蚕豆、豌豆等其他豆科作物按1:1比例间作套种,发挥生态控病作用;在条锈病冬繁区尽量选用全生育期抗病品种,并在秋播时采用三嗖酮、戊唾醇、苯酸甲环唾等杀菌剂进行药剂拌种,兼治苗期条锈病和白粉病。2 .小麦出苗一越冬期有针对性做好麦田病虫害越冬基数的普查及发生趋势的预测预报工作。秋冬季系统监测条锈病发生发展动态,采取系统调查与普查相结合,发现田
13、间单片病叶,对发病点2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发现单个发病中心对20m直径的区域进行喷药防治、及时封锁发病中心。3 .小麦返青期一拔节期小麦春夏季主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蛎和麦蜘蛛等病虫害的系统调查、普查及预测预报工作,及时对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时期以及发生程度进行准确预报,在监测到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开展防治工作。春季对小麦条锈病冬繁区的早发病田,及时监测田间病害,发现单片病叶,对其IOm直径进行喷药防治,控制春季小麦条锈病菌源的扩散蔓延。34月下旬,根据田间病情监测情况,发现单个发病中心时及时对50m直径区域麦田喷施药剂;当监测到田间条锈病平均病叶率为05%l%时,白粉病
14、病叶率为10%左右时,及时组织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工作,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嘤酮、烯嘤醇、戊噗醇、氟环噗、丙环哇、己唾醇、喀咤核甘类抗菌素等,药剂浓度严格按照农药包装说明推荐的剂量使用。4,小麦孕穗期一灌浆阶段对于田间混合发生的病虫害: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场等,实施“一喷三防”措施,根据病虫害的不同种类选择所用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的类型,进行合理配比与施治。当田间发生单一病虫时,进行针对性防治。条锈病病叶率达0.5l%时,或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治,防止病害流行危害。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如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等持续2天以上或10天内有5
15、天以上阴雨天气,应加大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力度,防止小麦赤霉病的大发生。采取主动施药措施对小麦扬花期的赤霉病进行预防;针对高感品种,尽量在破口抽穗期前进行施药预防,药剂可选用鼠烯菌酯、喀菌酯、戊嗖醇、咪鲜胺、多菌灵等,用量及浓度严格按照农药标签推荐剂量,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充喷施药剂;若近57天内有大范围降雨或露雾,应继续进行二次药物防治。若当地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应停止使用多菌灵等苯丙咪噗类药剂。小麦返青至孕穗期,平均每33cm行长有麦蜘蛛200头或每株有6头以上时,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喷雾防治。在小麦灌浆初期,发现每茎有麦蛇5头或田间蛎株率20%时,可用毗虫咻、抗鲂威、
16、漠氟菊酯喷雾或使用绿僵菌等生物农药防治。喷药5-7天后检查防治效果,如发现还有较多麦蜥,应再防治一次。旱地小麦灌浆阶段易遭遇条锈病、白粉病、麦蛇等多种病虫危害,以及脱肥、高温天气等不良影响,在4月上中旬进行“一喷多防”,对相关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四)西北麦区1 .小麦播种期因地制宜进行小麦抗(耐)病品种的推广种植,做好当地小麦抗病品种布局工作,控制当地高感品种的种植面积。对条锈菌菌源基地的甘肃陇南、陇东、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地区的不同海拔地区,推广种植不同抗病基因的全生育期抗病品种,注意小麦主栽品种抗锈性丧失问题;在菌源越夏期,根据土壤埔情适时铲除田间自生麦苗、田块附近IOm范围内小麦条锈菌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麦 主要 病虫害 全程 技术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