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doc
《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重点实验室申请书.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申请书 实验室名称: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公章):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主管部门:常州市环境保护局通讯地址:常州市浦前张家村149号邮政编码:213001联 系 人:徐东炯联系电话:0519-86908336手 机:13861045152传 真:0519-86662225电子邮件:czemcs填报时间:2010年3月10日目 录一、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建设地点、联系方式4二、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41 研究领域在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52.1国外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52.2我国
2、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63目的、意义,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8三、依托单位概况和现有基础条件101依托单位概况和现在的基础条件102 具备的条件113 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队伍情况13四、主要任务和目标221主要任务和发展方向221.1 研究方向221.2 主要任务232近中期目标及水平262.1预期目标263 发展战略与思路274 运行机制及开放、联合、流动运行设想294.1规范实验室的运行管理294.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304.3营造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人才流动31五、建设方案与投资估算321 机构设置与职能322 负责人提名及情况333 建设地点、内容、
3、规模与方案353.1 建设地点、内容353.2 建设规模与方案373.3方案及预算374 依托单位能够提供的配套与支撑条件39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40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40七、依托单位意见(配套经费、实验条件和后勤保障的承诺)40八、地方环保部门意见41附件1.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名单42附件2.现任学术委员会成员名单44附件3.实验室近5年来重要获奖清单45附件4 .实验室为国家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成果清单46附件5承担的重要科研项目、重要专著、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47附件6:实验仪器设备51一、重点实验室名称、依托单位、建设地点、联系方式重点实验室名称:江苏省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
4、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设地点:常州市滆湖北部沿湖岸线 联系方式: 联系人:徐东炯 联系电话:13861045152二、建设的背景与必要性1 研究领域在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保工作以关注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宗旨,随着江苏省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加大,我省环境污染初步得到控制,但污染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水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环境瓶颈。江苏省是水网密集地区,享有“江南水乡”的美誉,但是近年来饮用水污染导致水质性缺水、湖泊水华频繁暴发等水体污染事件的频发标志着我省水生态风险增加,这种风险在我省水质污染普遍存在、湖荡河网生态功能逐渐退化的大背景下显得
5、尤为突出。因此,密切关注湖荡河网的水质安全和生态健康是我省环境监管的重要任务,也是我省水环境监测的中心工作。在江苏省几大湖泊流域中,太湖流域一直是国家及江苏省环境保护的重点流域,太湖蓝藻的爆发将太湖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问题充分暴露,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影响到苏南地区全面小康的成果。当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已经成为我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太湖上游的湖荡河网又是截污控源的重点区域,其生态状况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 2.1国外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管理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现代生态学观念的运用和生态观测工作的开展。目前,美国
6、已发展建立了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ational Ecological Observatory Network,NEON),它是一个以研究区域至大陆尺度重要环境问题的国家网络,其目标是通过网络式的观测、试验、研究和综合分析,阐明环境变化的成因和后果,预测环境变化的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它将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物种组成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生态学影响、气候变化的生态学内涵、传染病的生态学和演化、入侵种以及土地利用和栖息地的丧失等6个美国国家层次当前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挑战。2.2我国该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自1988年开始组建我国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
7、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目前已经形成由13个农田生态系统试验站、9个森林生态系统试验站、2个草地生态系统试验站、6个沙漠生态系统试验站、1个沼泽生态系统试验站、2个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3个海洋生态系统试验站,以及水分、土壤、大气、生物、水域生态系统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研究中心所组成的生态观测试验野外站点和网络。其长期目标是:通过生态系统长期野外观测与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遥感、模型模拟和传感器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的长期、综合的监测和研究,为发展生态学做出贡献,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
8、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此外,国家林业系统、农业系统、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一些地方部门也建立了一些野外生态观测试验站,对各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我国林业系统也发展了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网,制订了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780-2007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一系列野外生态观测的标准规范。我国农业系统也建立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色野外生态观测站网,其中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野外观测研究圃网有32个种质圃,主要目的是保存、育种和研究多年生农作物(如水果、干果、茶、牧草等)种质资源;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益监
9、测基地网有8个站,主要分布于东北、黄淮海等六个主要农区,已进行了15年的连续监测研究,对我国施肥策略的制订和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此外,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和一些地方部门也建立了一些野外生态观测试验站,对各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技术支撑作用。环境保护系统在野外生态观测方面的发展较弱,野外台站建设较少,未形成系统的网络,较好的案例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巫山县环境监测站联合建立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野外观测研究站。目前,国家及江苏省环保职能部门已经认识到生态观测试验的重要性,要求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因此,我们进行太湖流域上游(特别是滆湖)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及站点的建设具有创新性和极
10、强的现实需求。3目的、意义,对解决重大环境问题所起的作用,拟解决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常州市覆盖了江苏境内50%以上的太湖流域上游地区,是该上游地区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其西临茅山山脉东入太湖的地势特点构成太湖上游相对独立的汇水小流域,且该段流域中河流、湖库水网密集,成为流域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观测监控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同时由于其生态系统及生态问题的典型性,它也是太湖流域甚至国家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试验研究、综合分析及典型示范的理想场所。目前该流域内主要的典型水生态环境问题有:(1)饮用水源生态安全风险凸显:长江饮用水源存在化工毒物污染的风险,生物多样性下降,大肠菌群等不利生物数量上
11、升;滆湖、长荡湖等备用水源地水质普遍超标;大溪水库等水库型水源地近来也出现明显的生态退化现象。(2)蓝藻水华爆发等生态灾害问题显现:湖荡河网普遍呈高氮、高磷污染,竺山湖、滆湖等大型湖泊为劣类水质及中度富营养化状况,蓝藻爆发频次增加、范围扩大,其中竺山湖2007年还出现了一次持续2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泛”(黑臭水团)。(3)水产品和粮食生产的水环境污染风险增加:事故性、偷排性高浓度毒物的排放对区域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冲击,死鱼、死秧现象时有发生。滆湖渔产品铅含量自2004年监测以来连年超标,对邹区水田土壤的专项调查检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有
12、机毒物近40种,其中,苯并(a)芘等致癌PAHS浓度都在10g/kg以上。水环境有机毒物和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4)水质型缺水的问题突出:本地区水系湿地减少、水流不畅、顺逆不定,水环境自净能力弱,环境容量小,滆湖水交换周期延长,闸坝的建设及极小的上下游比降更是雪上加霜,水文条件趋坏,环境承载力降低,水质型缺水的问题突出,类水等具有生态功能的高质水资源的社会需求及生态需求的压力大。(5)水体荒漠化且水生态服务功能破坏严重:本地区水系多数水域不具有正常的水生态结构及功能,普遍呈生态退化状态,生物多样性持续减少,滆湖鱼类从上世纪80年代的60余种锐减到现在的30种不足,常武地区80%的水域螺、蚌等软
13、体动物消失,水体呈荒漠化趋势发展,水生态服务的功能受到极大损害。上述这些重大水生态环境问题是我省水生态环境的共性问题,基于对此的充分认识,经过长时间的认真准备和酝酿,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申请建立“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重点实验室”,以此为平台开展太湖流域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工作、进行野外站点建设,这不仅是为我省进行太湖流域环境管理和综合治理服务,更是为我省全面开展区域内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和推进环境监管现代化探索新思路和积累经验,应该重点加以推进。生态观测试验是环境监管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点方向,是监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传统环境管理及监测重理化轻生态、重室内轻野外、重监测轻试验、重数据获取
14、轻综合分析,存在较大的缺陷,生态观测试验对此进行了较好的修正,它将促进区域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革新,是创新环境监测现代化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的重大实践平台,必将成为政府决策的有力“工具”,同时也为“政产学研”合作搭建起良好的实践场所和示范“平台”。三、依托单位概况和现有基础条件1依托单位概况和现在的基础条件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隶属于常州市环境保护局,为国家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业务上受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指导;建站已32年。通过多年的积累和人才引进,现已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我站现有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2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19名,其中博士3名。拥有等离子发射光谱、
15、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流动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等大型进口分析仪器30多台(套)和空气、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站以来完成国家、省、市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如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参与的“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65-37-2(2-1) “常州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环境保护对策的研究”、“七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75-06-04-01“滆湖水产增养殖技术”之“滆湖水体富营养化及湖泊沉积的研究”、江苏省环保厅课题“常州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等,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科研经验,具有较强的环境科研能力,拥有这些各类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 “十一五”期间,我站完成国家、省市课题36项,其中国家
16、级课题3项,承担国家环境监测标准研制9项,省级课题9项,市级课题15项,有4项课题分别获得省级和市级奖项。我站科研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出版专著2本,获得专利1项,专利申报5项。撰写各类论文120余篇,其中发表在省级及国家级杂志上的论文有40余篇,参加省环境学会征文52篇,其他各类交流文章共30余篇。 2 具备的条件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现正筹建太湖上游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试验中心,并已具备开展环境保护生物生态研究的相应工作人才及软硬件条件:2.1硬件条件不断改善,在国内同行中趋于前列近两年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硬件条件得到了较大提高,2006年实验室进行了全面改造,现有监测楼3幢,站房面积共42
17、00平方米,其中理化实验室面积2200平方米、生物试验和监测实验室面积300平方米,另,还建有水源地生态观测站一座,2009年已争取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资金和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用于实验室站房搬迁和重建(新的理化监测实验室面积将达到9000平方米、生物试验监测和研究实验室约1500平方米)。实验室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离子色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大型监测仪器20台套,建有水质、空气、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其中水质自动监测站3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5个,噪声自动监测站3个,满足大量环境监测、科研工作的需要。尤其是生物生态监测的硬件条件,拥有功能分区的实验室11间,配
18、置生物监测仪器设备50余台套,具有万级动物房、百级无菌室和在线生物综合毒性设备等一批现代化的设备及仪器,达到了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得到了国家总站领导的肯定。2.2监测能力不断扩展,水平不断提高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是全国环保系统最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单位之一,并于2002年底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目前,通过认证、认可的项目达200多项,特别是2009年形成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109项指标全分析能力。在生物生态监测上具备对水、气、生物等三大环境要素以及微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毒理试验、残毒分析等四大方面36项环境生物监测的能力,其中34项通过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每年新增能力3个项目以上,达到全省领先
19、国内先进的水平,同时具备较强的遥感解译能力,建立了遥感、物种标本、文献资料等特色性生态监测的信息数据库。2.3专项及科研工作不断加强,层次不断提升本着“以科研促能力、以技术促服务”的方针,近年来,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饮用水源生物预警、湖泊蓝藻巡测、城市河道生态观测等富有特色及管理急需的生态监测专项工作;科研方面参与有关生态监测的国家水专项课题5项,主持1项子课题研究,主持国家环境保护方法标准研究10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研究2项。2006年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率先在全省通过生态监测试点验收,2007年又以东道主的身份协助总站召开了全国环境生物监测技术研讨会,2008年主持的“滆湖
20、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3等奖。多年来,主持、参加各类有关生态监测的课题30余项,有关生态监测专项及科研工作不断加强,层次不断提升。3 学科带头人与科研队伍情况我站现有正高级工程师2名,高级工程师13名,工程师24名;研究生以上学历19名,其中博士3名。参与科研的技术人员达66人。我站2005年成立了技术委员会,并于2008年成立了开放式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国际国内环保领域内优秀专家组成,人数16人,名单见附件2。2009年8月成立了6个科研团队,由有丰富经验的高工担任队长,各科室年轻的技术骨干作为队员,形成了良好的人才梯队,既培养一批年轻的科研人才,又提高了我站
21、科研能力,6个科研团队活跃在各个课题的科研中,目前我站在研课题27项。随着课题的开展,论文发表快速增长,2009年全站发表论文16篇,2010年上半年发表论文12篇。全站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2010年以前,我站拥有1项专利,2010年上半年,我站申请专利4项,个人申请专利2项。我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研考核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严谨科学、大胆创新,保证了我站各项课题的顺利实施。实验室各个研究方向的研究队伍和主要学术带头人情况:水环境应急预警技术方向:蔡焕兴:男,46岁,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常州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20002001年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江苏省环保厅科研课题“江苏省水、大气
22、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办法研究”,2002年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科技成果鉴定,2001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近年来个人主要奖励和荣誉有:2001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被省环保厅表彰为环境监测先进个人;2003年和2005年获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3-2005年(常州市)市级机关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获常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2008年被常州市政府确定为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8年获环保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出版论著两本,撰写论文十余篇,专利1项。王荣俊:男,40岁,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承担常州市环保局常州市环境资源区域补偿污染责任界
23、定课题,省科技厅典型农药生产场地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课题,市科技局常州市市区有机潜在风险源环境应急监测与处置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另外还参加了省科技厅梅梁湾监测预警系统示范系统、省环保基金课题水质标准采样容器研制、常州市餐饮、娱乐等服务行业小型排污者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参数测算研究等课题研究工作。水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方向:徐东炯:男,47岁,常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2010年获江苏省“十佳环保卫士”,生物生态室主任,九三学社社员,常州市“831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二期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环境监测系统专家库成员(生物-生态类),省及市“十五”环境
24、监测工作先进个人。工作26年来一直从事环境生物生态监测、评价、科研、规划及修复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获部、省、市科技奖数项,2008年主持的“滆湖水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与工程试验研究”获环保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及研究报告30多篇。近年来,带领团队成员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使常州的环境生物、生态监测工作走在全国同行前列,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目前在水、气、生物等三大环境要素以及微生物、水生生物群落、毒理试验、残毒-标志物分析等四大方面已具备生物生态类国家实验室认可及国家计量资质认定分析项目近40项,具备生态遥感数据解译及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能力,成为全国开展生物生态监测项目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江苏省 环境保护 生物 生态 重点实验室 申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