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现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docx(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市“十五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根据省“十五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五五”时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五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牢记初心
2、使命,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应对压力挑战,扎实推进质效提升,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多层次、多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在2016年至2020年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分别取得第二名、第二名、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为全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健全,覆盖面更加广泛,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初步构建起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才人事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技能人才总量突破40万,人才
3、人事助力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分配秩序更加规范公平。劳动关系保持总体和谐稳定,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不断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持续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多发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系统行风持续改善,信息化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社扶贫扎实开展,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十四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示2015年规划目标20204k当就业人数(万人)2821223失业率(%)2.338590.43艺生自主创业人数(万人)0.50,60.66:)保障打呆险参保人数(万人)257.9225
4、8.14269.9,广队伍建设I才总量(万人)2.54.35力关系力合同签订率()939598殍争议调解成功率(%)50.206079.07殍争议仲裁结案率(%)97.8696100拿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100100100书服务拿卡持卡人数(万人)238345366.5内为五年累计数。(二)发展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持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全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产业基础雄厚,市场潜力巨大,战略叠加优势凸显,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主要领域现代化进程走在全国前列。全球产业变革、国家重大战
5、略实施、省区域战略发展规划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市也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领域短板有待补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挑战:就业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将成为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就业优先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覆盖面不广,企业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会保险可持续运行面临挑战;地方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流失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技能人才总量和素质难以充分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政策和管理相对滞后,根治农民工欠薪任务依然艰巨,构建和谐劳动关
6、系压力增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新形势新要求,牢牢把握发展环境深刻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国情省情市情,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努力开创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三)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2035年,将基本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开放活力、文化软实力大幅跃升,发展质量大幅提升。随着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将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公平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层次
7、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形成社会保障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发展局面;人才体制机制活力充分释放,人力资源市场统一规范,人才竞争力大幅提升;工资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智慧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人力资源
8、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政策改革创新为主线,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惠民生、促改革、防风险、保稳定,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力量。(二)基本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险、收入分配等痛点、堵点、难点,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增
9、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服务大局。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任务使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稳就业、强社保、聚人才,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服务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坚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提高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坚持改革创新。更大力度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加大就业创业、人才人事、工资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力度,深入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进一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
10、强弱项,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系统谋划,注重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协同联动,统筹兼顾不同群体利益关系,促进政策之间的衔接平衡,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增强各方面工作的整体耦合性,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三)主要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五五”时期,实现以下主要目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就业规模保持稳定,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劳动者就业更加充分。创业环境不断优化,带动就业效应更加明显。“十五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7.5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
11、保障体系。贯彻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稳步提高,基金运行安全平稳。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3%。补充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打造更富活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益优化,创新活力不断增强,人才集聚优势加速形成。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实现提质增量,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7万人。完善更公平有序的工资收入分配机制。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更加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更加完善,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升,工资收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基本建立。构建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劳
12、动关系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有效提升,根治欠薪成果更加巩固,劳动关系治理能力明显提高,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提供更高品质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化、标准化、智慧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卡实现发行应用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五五”时期主要指标指标2020年203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2217.5城镇调查失业率()85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10.216.5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3.09)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93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13、41.547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44.0450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每年新增结余用于委托投.例(%)80广队伍建设新增高级职称人才数(人)54837000新增取得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万人)0.440.5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数(人)12技能人,数(万人)57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人)3.25其中:新增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级证书人数(万人)0.32技工院校在校生规模(万人)1.51.7力关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79.0765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10095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100100书服务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366
14、58375.36其中:申领电子社保卡人口覆盖率()68内为五年累计数。三、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推进“创业乐业鲁南”建设,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有效应对失业风险,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优先目标导向,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强就业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产业、企业、创业、就业“四业”联动,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积
15、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盯新旧动能转换和重大建设项目,拓展就业渠道。健全市、区(市)两级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工作议事协调机制,推动解决就业领域重大问题、风险隐患。推行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加大正向激励,开展就业创业先进集体、个人表彰。(二)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和多渠道灵活就业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保持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创业融资成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创新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创业创新综合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游子枣回”计划,高质量建设一批县域返乡入乡创业园,完善财政、税费减免、金融保险、用地保障等扶持政策,支持外出人员
16、高校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大赛等创业活动,培育创业文化。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增加非全日制就业机会,扩大新就业形态规模。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和基本生活保障。实施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意外伤害保险补贴政策。R业建设多创计划L扶持政策,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可在创业地享受与当地劳动者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加号创业专家库,实施“创业培训+”专项服务行动。组织”创赢未来业兴”创业训傍雷和领军潜力的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为返乡入乡人员提供全要素、全链条创业服务。1项职业能力评价、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和继续教育等扶持政策,统筹开展农村转走S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产
17、业振兴加油赋能。外领计划(市)围绕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打造产业、创新、人才、资源、正力业创新人才培养、创业孵化、创业服务、投融资、人力资源服务、创业创新研究等m1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链条式、综合性、专业化服务的新型“双创”载体。培育一力司特色、不同模式的创业创新综合体,打造充满活力的“双创”生态。耕艮计划百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体系,加大贷款贴息支持力度,降低创业者和初创企业融资成本。己贷款反担保要求,提高融资服务可及性。加强创业培训,每年培训6000次以上。(三)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健全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服务机制。提档升级高校毕业生留枣来
18、枣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站,吸引激励高校毕业生留枣来枣就业创业。实施基层成长计划,引导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基层就业。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就业启航计划,强化失业青年帮扶。继续健全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有序外出就业。加强失业人员就业服务,保障基本生活,兜牢民生底线。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统筹做好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创业工作。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营造公平就业制度环境。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贰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羌高校毕业生留枣来枣就业创业推进行动,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站,健全差本系,完善精
19、细化、差异化就业服务机制,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支持毕业生创业创亲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确保有就业创业需求的毕业生都能早攵民工就业创业(市)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带动就M主、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多种形式实现灵活就业。强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力卜贴、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指导督促企业依法招工用工,加强农民工劳动保障权益且Q薪等违法行为。麦役军人就业r关部门协调配合,打造“军岗日”退役军人专场招聘品牌,定时定点开展常态化招耳W供服务平台。笊业困难人员就业R人员集中帮扶行动,强化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无to健全就
20、业援助制度,鼓励企业吸纳安置困难人员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一对一a生岗位开发规模,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四)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推行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领域专项培训计划,强化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大学生、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高培训质量。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培训,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转岗转业能力。大力开发新兴职业,积极参与职业技能标准、国家题库和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开发。聚焦就业创业需要、
21、特色产业、市场急需工种和潜力需求,推行推广数字化职业培训模式,开展“辣子鸡”、“柳编”等特色培训,提升劳动者创业技能素质。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快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支持保障计划斤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技能水平力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探索建立适合新就业形态的技育t推行政策打包、政策入企服务,加大新就业形态试点企业服务力度。以形态群体参保工作1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及省、市政务服务平台,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提供2争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在公共服务平台办理个人权益记录查询、社会保险弓以形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灵
22、活就业人员较为集中的职业(工种)市场工资价位。在新业本引导双方就劳动定额标准、工时标准、劳动保障等内容开展集体协商,签订行业性诔(五)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服务就业创业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能力。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30年,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规模大幅提升,行业营收突破20亿元。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园提质增效。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培养一支行业高端人才队伍。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融合发展。健全完善监管制度体
23、系,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支持行业组织建设,加强政府与行业组织合作,构建政府依法监管、行业自律成长、市场有序竞争的行业发展环境。I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左业培育计划争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M上园,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来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高级人才寻1生理咨询等高端业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I才队伍培养计划,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提升行业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a提质增效计划IJ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开展定期评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考虑Z区力,继续建设市级人力资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 人力资源 社会保障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