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冯娟.doc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冯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冯娟.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2、学科:语文3、课时:1课时二、教材分析四时田园杂兴是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三、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
2、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四、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五、教法学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1、知识迁移法。孩子们已有一定的诗词储备和学诗方法,所以在初读古诗后,我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来学习本首古诗。2、品读感悟法。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抠住重点词句,在朗读、想象、描述、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文字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逐渐走进诗文的场景意境,走进角
3、色。本节课中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引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和韵味,让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2 / 93、引导想象法。首先是引导学生凭借诗文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利用课件的图片和音效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诗里农人的勤劳,小孩子的天真可爱。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生活在农村的你们一定对质朴的乡村田园生活不陌生吧?(出示农村风光图片)【百度图片】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就对乡下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题目)2、读诗题,解题意。指名读课题。(师告诉学生“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指:兴致;“杂兴”就是各种兴
4、致;“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再齐读课题。 3、了解诗人。这首诗是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请大家读读关于他的资料,看看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百度百科】(看诗人简介,自由读,交流)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范成大所写诗篇中的一首。(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师:请大家先自由读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百度知道】、指导读准字音课件展示全诗,个人自由朗读。(2)、指名读,(季节:从哪个词读到的?理解“桑阴”师:桑就是桑树,桑阴就是桑树成阴了,当桑树成阴时,那就是夏天) (3)齐读全诗。
5、2、指导读出诗的节奏,读得抑扬顿挫。(1)听范读。【百度视频】(2)学生练习模仿读。(3)指名试读。(4)齐读(三)、自由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读通了全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2、让我们和以前一样,采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学生齐读)3、学生自学。4、汇报交流通过自己想办法已理解的字词的意思。 昼:白天。 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泛指耕种。 绩麻:把麻搓成线。在这里泛指纺线织布。 儿女:男儿和女子,指成年的青年男女。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未解:不懂,不明白。 供:从事耕织:耕田织布。 傍:靠近。 桑阴:桑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时 田园 教学 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