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doc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doc(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主要技术规定(修订版)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2003年10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1第二条 调查周期1第三条 调查总体1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1第五条 复位精度2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3第二章 技术标准3第七条 土地类型(地类)3第八条 植被类型7第九条 湿地类型8第十条 土地退化10第十一条 森林分类13第十二条 区域划分因子18第十三条 地形因子20第十四条 土壤因子22第十五条 树种(组)划分23第十六条 龄组划分24第十七条 森林结构25第十八条 森林分级25第十九条 森林健康28第二十条 地类变化原因29第二十一条 其它样地因子31第二十二条 样木
2、因子34第二十三条 其它标准36第三章 调查方法36第二十四条 基本方法36第二十五条 面积测定36第二十六条 固定样地布设37第二十七条 固定样地标志37第二十八条 固定样地调查37第二十九条 样地每木检尺43第 三十 条 其它因子调查44第四章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45第三十一条 调查记录检查45第三十二条 数据输入46第三十三条 逻辑检查46第三十四条 立木材积表47第三十五条 统计数据预处理47第三十六条 森林资源现状及精度49第三十七条 森林资源动态分析50第三十八条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计表53第五章 质量检查57第三十九条 质量管理57第 四十 条 检查内容58第四十一条 检查数量6
3、0第四十二条 检查方法60第四十三条 质量评定61第六章 成果与使用62第四十四条 调查成果62第四十五条 成果使用63附件: 1样地调查记录表2成果统计表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目的与任务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简称一类清查)是以掌握宏观森林资源现状与动态为目的,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为总体,通过对固定样地进行定期复查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它是全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和调整林业方针政策、规划、计划,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实行森林资源消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的重要依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任务是及时、准确查清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消长动态;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现状
4、和变化趋势,对全国以及各省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内容是: 一、制定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方案及实施操作细则; 二、进行样地设置及调查;三、建立和更新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库;四、进行资源统计、分析及评价;五、提供各省及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六、建立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信息管理系统。第二条 调查周期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以省为单位,每五年复查一次。每年开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省由国家林业局统一安排。要求当年开展复查,当年年底向国家林业局上报复查成果。第三条 调查总体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要求以全省范围为总体进行调查。当省内的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较小时,应以全省为一个调查总体;当
5、森林资源分布及地形条件差异比较大时,可在一个省内划分若干个副总体。但所划分的副总体要保持相对稳定。第四条 总体抽样精度 以全省范围作为个总体时,总体的抽样精度即为该省的抽样精度(按95%可靠性);一个省划分为若干个副总体时,要将各副总体按分层抽样进行联合估测得到全省的抽样精度。 一、森林资源现状抽样精度要求 (一)有林地面积:凡森林覆盖率10以上的省为95以上;覆盖率10以下的省为90以上。 (二)人工林面积:凡人工林面积占林地面积5以上的省为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 (三)活立木蓄积:凡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省份为95以上,北京、上海、天津市为85以上,其余省份为90以上。 二、
6、活立木蓄积量消长动态精度 (一)总生长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为90以上,其余各省为85以上。 (二)总消耗量:活立木蓄积量在5亿立方米以上为80以上,其余各省不作具体规定。 (三)活立木净增量,应作出增减方向性判断。第五条 复位精度一、固定样地复位率要求达到98以上。样地复位标准为:样地四个角桩、坑糟、四条边界及样地内树木编号和检尺胸径位置完全复位。但考虑到有些地区固定样地在复位时还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除按上述要求外,还可根据下列标准来确定: l.复位时能找到定位树或其它定位物,确认出样地的一个固定标桩(或土坑)和一条完整的边界,分辨出样地内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并通过每
7、木检尺区别出保留木、进界木、采伐木及枯损木等,可以作为样地复位。2.前期样地内的林木已被采伐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能确认(如利用前期的GPS坐标)原样地落在采伐迹地内时,可定为复位样地。 3.对于落在大面积无蓄积的无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经济林和非林地内的固定样地,复位时虽然找不到固定标志,但仍能确认其样地位置不变时可以作为复位样地。4.对于落在急坡和险坡,不能进行周界测设的固定样地,复查时能正确判定两期样点所落位置无误,且地类、林分类型的目测也无误时,视为复位样地。二、固定样木复位率要求达到95以上。样木复位标准为:凡固定样地内前期样木的编号及胸径检尺位置能正确确定,并经胸径复测,前期树种、胸径
8、均无错测为复位样木。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满足下列条件时也定为样木复位:1.能确认前期样木已被采伐或枯死者为复位样木。2.样木编号能确认,但因采脂、虫害、火灾因素,引起间隔期内胸径为负生长的样木,视为复位样本。3.样木编号已不能确认,但依据样木位置图,按样木与其周围样木的相互关系及树种、胸径判断,能确定为前期对应样木者,为复位样木。第六条 调查因子精度1.引点定位:标桩位置在地形图上误差不大于lmm,引点至样地的测量距离误差小于l%,GPS坐标误差不得超过10m。2.周界误差:新设或改设样地闭合差小于0.5%,复位样地周长误差小于1%。3.检尺株数:大于或等于8cm的应检尺株数不允许有误差;小
9、于8cm的应检尺株数,允许误差为10%,最多不超过3株。4.胸径测量:胸高直径等于或大于20cm的树木,测径误差小于1.5%,胸径小于20cm的树木,胸径测量误差小于0.3cm。5.树高测量:当树高为10m以下时小于3%,10m以上时小于5%。6.地类、起源、林种、优势树种等因子不应有错。第二章 技术标准第七条土地类型(地类)一、类型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是根据土地的覆盖和利用状况而划定的类型,包括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12个二级地类,25个三级地类。见表1。地类划分的最小面积为0.067hm2(1亩)。二、技术标准(一) 林地表1 地类划分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林地有林
10、地乔木林乔木是指树身高大的树木,有根部发生独立的主干,树干和树冠有明显区分。有一个直立主干,且高达通常在6米至数十米的木本植物称为乔木。其往往树体高大,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又可依其高度而分为伟乔(31米以上)、大乔(2130米)、中乔(1120米)、小乔(610米)等四级。111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据估计全世界属于红树林大家族的植物共有至少83种。112竹 林113疏林地120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131其它灌木林132未
11、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其它无立木林地16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沙荒地172其它宜林地173非林地农地25度以上农地21125度以下农地212牧地220水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251工矿建设用地252城乡居民建设用地253交通建设用地254其它用地255 1.有林地: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0.20以上、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红树林和竹林。 (1) 乔木林:由乔木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4m或林冠冠幅水平投影宽度在10m以上;当林带的缺损
12、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两平行林带的带距8m时按片林调查。包括郁闭度达不到0.20,但生长稳定(人工造林35年后或飞播57年后),保存率达到80%以上人工起源的林分。(2) 红树林: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够达到的河流入海口,附着有红树科植物或其它在形态上和生态上具有相似群落特性科属植物的林地。 (3) 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郁闭度在0.100.19之间的林地。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包括采取人工措施)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
13、主要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0.067hm2、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2行以上且行距2m;当灌木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灌木林带;两平行灌木林带的带距4m时按片状灌木林调查。(1)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按照国家林业局的有关规定执行。(2) 其它灌木林地: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的其它灌木林地。4.未成林地:指未达到有林地标准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1) 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播种、分殖造林)和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苗木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 人工造林成活率85%以上,其中
14、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造林成活率为70%以上; 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hm2以上,且分布均匀。(2) 未成林封育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表2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单位:年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南 方北 方乔木灌木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83-65-104-68-155-8飞播造林5-74-7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3-82-64-83-64-104-8植苗、分殖2-52-42-62-53-83-6注:
15、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大苗造林、工业原料用材林由各省(区、市)自行规定,青藏高原参照北方地区。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无立木林地:包括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1) 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 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3年内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 其它无立木林地: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林地: 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地标准的造林地;造林更新达到成林年
16、限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 已经整地但还未造林的林地; 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不开发利用的土地。 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包括以下三类:(1) 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 (2) 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等。(3) 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业的其它土地。(二) 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农地、牧地、水域、未
17、利用地和建设用地。1.农地:包括耕地、轮休地。区分为坡度25度以上(含25度)和25度以下两部分。2.牧地:草地、放牧地。3.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4.未利用地:包括雪山、沼泽地、悬崖、沟壑、岩石裸露地等。5.建设用地:建造建筑物、构造物的土地。包括以下五类:(1) 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指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包括: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集材道、运材道;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2) 工矿建设用地
18、指工厂、矿山建设用地。(3) 城乡居民建设用地:指城镇、农村居民住宅及其公共设施建设用地。(4) 交通用地:指各类公路、铁路交通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不含林业辅助生产设施用地中的集材道、运材道)。(5) 其它用地:除以上地类以外的建设用地,包括水利设施、旅游设施、军事设施等。第八条 植被类型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调查记载到植被型(组合型),见表3。表3 植被类型划分标准与代码表类别植被型组植被型代码备 注自然植被1针叶林1寒温性针叶林111分布于寒温带或其它带有一定海拔高度地区,主要由冷杉属、云杉属和落叶松属的树种组成的针叶林。2温性针叶林112分布于暖温带地区平原、丘陵、低山以及亚热带、
19、热带中山的针叶林。3温性针阔混交林113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4暖性针叶林114分布于亚热带低山、丘陵和平地的针叶林。5暖性针阔混交林115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6热性针叶林116分布于热带丘陵平地及低山的针叶林。7热性针阔混交林117分布于上述地区针叶树与阔叶树混交的森林。2阔叶林1落叶阔叶林121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落叶成分所占比例在80%以上。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2以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落叶或常绿的比例不应相差20%。3. 常绿阔叶林123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的森林,常绿成分所占比例在80%以上。4硬叶常绿阔叶林124以壳斗科栎
20、属中高山栎组树种组成的森林,叶绿色革质坚硬,叶缘常具尖刺或锐齿。5季雨林125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一种森林类型,特征是干季部分或全部落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6雨林126分布于热带高温多雨地区,由热带种类组成的高大而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7珊瑚岛常绿林127分布于珊瑚岛屿上的热带植被类型。8红树林128分布于热带海漫滩由红树科和其它科中具有红树科性质的树种组成的森林。9竹林129由竹类植物组成的森林。(续表3)类别植被型组植被型代码备 注自然植被3. 灌丛和灌草丛1常绿针叶灌丛131分布于西部高山地区,由耐寒的中生或旱中生常绿针叶灌木构成的灌丛。2常绿革叶灌丛132由耐寒的、中旱
21、生的常绿革叶灌木为建群层片,苔藓植物为亚建群层片组成的常绿革叶灌丛。3落叶阔叶灌丛133由冬季落叶的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4常绿阔叶灌丛134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常绿阔叶灌木所组成的灌丛。5灌草丛135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其中散生有灌木的植物群落。4草原和稀树草原1草原141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有时为旱生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2稀树草原142在热带干旱地区以多年生耐旱的草本植物为主所构成大面积的热带草地,混杂期间还生长着耐旱灌木和非常稀疏的孤立乔木。5.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1荒漠151在具有稀少的降雨和强盛蒸发力而极端干旱的、强度大陆性气候的地区或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 森林资源 连续 清查 主要 技术 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