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docx
《“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是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重要保障。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省贯彻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人民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经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交通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十四五”时期完成总投资556.2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9.3%,为实现全市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城市能级提升、文化“两创”和三大攻坚任务
2、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全面提速。鲁南城际铁路曲临段顺利通车、荷曲段联调联试,东西向高速铁路通道基本贯通,初步形成“井字”加“十字”铁路总体布局;岚蒲高速、董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里程较“十三五”末增幅超过74%,基本形成“三纵三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实现县县通高速,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6.9%;京杭运河段主航道210公里实现In级通航。综合交通枢纽能级进一步提升。港年吞吐能力达到6700万吨,港口集约化、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梁山京杭铁水联运港区等具有区域重大影响力的物流枢纽项目陆续投产运营;曲阜机场迈入全国百强机场行列,新机场建设全面启动。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3、机场客运吞吐量达到创纪录的148.78万人次,高速铁路客运量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内河水运集装箱运输实现零的突破;运输结构更加合理,全市公路货运量保持平稳,铁路货运量、港口吞吐能力呈现逐步增长态势;“齐鲁号”兖州至欧洲中欧班列、至青岛的海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营。乡村振兴建设得到有力支撑。新改建“四好农村路”4450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干线、村村通油路、户户硬化路”,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整治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公交优先行动,全市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公交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城际公交”,在全国地级城市中率先实现全域城乡公交一体化;实施“快递进村”工程,基本实现全市行政村通快递,市被评为全国
4、快递进村”试点市,金乡县被评为“快递进村”试点县。绿色智慧安全交通水平稳步提升。建成市公共交通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公交车辆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化率达100%;安全发展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应急响应、协调处置与快速抢险保通能力显著提高;精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保障交通运输安全畅通,有力支撑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和复工复产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综合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交通运输行政职能实现整合,交通运输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优化,持续推进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港航发展集团,港口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经过五年的发展建设,市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
5、群众出行需要,但与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的要求相比,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与建成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求相比,对外通道不畅。对外高速大能力通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日趋饱和,东西向通道服务水平偏低,无法满足与周边重要城市群、经济圈的高效、快捷沟通需要。二是与交通物流强市要求相比,枢纽功能不强。港口集约化水平低,集疏运体系不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机场能力短板突出,具备区域影响力的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场站项目偏少,临空、临港、临站经济发展潜力有待挖掘。三是与“五个”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络不优。部分县城上高铁、上高速尚不便利,中心城区缺少南北向铁路支撑,高速公路网密度、国省道网密度仅达到
6、或仍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综合交通网络统筹布局还有优化空间。四是与交通强国要求相比,运输服务不精。铁路、港口等货运服务仍以传统装卸为主,机场航班密度和航线数量偏低,旅客联程运输、货物多式联运水平不高,运输结构调整压力依然较大。五是与支撑“六个跃升”要求相比,改革创新不足。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高,绿色智慧安全交通建设仍需深化,治理能力建设还存在短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机制仍有待完善。“十五五”时期是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全面开启交通强国新征程的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是落实国家和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重要起步期,是市推动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
7、起点上,交通运输步入精准补短板、促进一体融合、推进改革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要求进一步提升发展位势,构建快速可靠、联通国际国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和城乡综合交通网络,优化一体综合的枢纽场站体系,提高枢纽城市综合竞争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等重大战略实施,要求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发挥内河水运比较优势、提升铁公水空组合效率,提高多式联运和城市内外交通衔接水平,提升关键枢纽的服务效能;实现交通物流强市对经济社会的先行带动,要求进一步强化创新引领,推动交通与邮政、物流、旅游、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对交通赋能;支撑构建人民满意交通
8、要求进一步变革发展模式,完善行业治理体系,更加关注人民美好交通的多样化需求,更加关注交通的安全性和系统韧性,落实“碳达峰”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贯彻到行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战略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五个”建设目标,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
9、立足实际、适度超前,着力提升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与效能,着力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着力提高交通运输服务便捷舒适品质,着力推进交通治理体系优化创新,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强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紧紧围绕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开路先锋”作用,支撑国家、区域和省市重大战略的落地实施。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均等化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统筹协调,提质增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运输方式发展规
10、模、结构、节奏,统筹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统筹陆海贯通、内外联动。坚持高质量发展,发挥优势、扬长补短、精准布局,强化交通与产业、城镇、国土空间的协调融合,释放交通运输发展动力,更好发挥先行官作用。安全可靠,绿色集约。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恪守安全红线,坚持底线思维,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强化碳排放控制和结构性减排,加强交通领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落实和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交通运输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调控和引领作用。坚持创新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11、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赋能交通发展,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第三节发展定位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推动河海联运、中欧班列、航空运输“三位一体”国际通道加速形成,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国内通道能效进一步提升,“站城一体”、临港、临空经济快速发展,“一点一线”现代物流发展格局和“一圈六放射”现代客运服务发展格局集聚成势,支撑鲁南经济圈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打造,助力市在更高层面、更大区域参与合作和竞争。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依托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运河
12、航道网通达便利、干线铁路与水运网络多点交汇的交通条件,发挥全省唯一的全国内河主要港口独特优势,发挥“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重要下水港和鲁南经济圈铁水联运枢纽的先发优势,拓展现代内河航运服务功能,提升多式联运组织效率,扩大港产城融合带动的区域影响力,形成辐射京津冀、半岛以及晋陕蒙能源基地,沟通长三角核心区的现代化水运门户,打造京杭运河黄河北段复航的“桥头堡”。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示范区。依托文化强市首善之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快进”“慢游”的旅游综合交通网络,强化区域文旅空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深化交通与农业、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协调融合,通过“交通+”为区域产
13、业赋能,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依托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探索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在鲁南地区率先走出交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子。区域客货运输服务品质新高地。依托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按照人民满意交通导向,探索客运模式创新,提升全链条全过程服务水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出行体验;依托交通物流强市硬件优势,着力构建和完善与“五化”相适应的交通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改善流通环节营商环境。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核心强、网络优、立体互联、城乡协调、一体高效”的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围绕“147”目标体系,大幅提升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交通运
14、输治理能力,交通与城市、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服务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力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为构建淮海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打造新时代现代化强市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1”一打造1个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围绕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构建面向全国、畅通长三角、辐射周边省市、引领鲁南都市圈,多式联运综合优势充分凸显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4”一构建便捷畅通的1234交通圈。形成“1小时济南、2小时进京、3小时抵沪、4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的客运交通圈和“1日全省、2日全国、3日周边国家、4日通达全球主要国家”的快货物流圈。以多层次交通圈,推动多层次经济圈的
15、建设。“7”-7个分项目标:加快建设鲁南都市圈现代化综合轨道交通网络体系。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1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277公里。高速铁路通达覆盖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轨道和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稳步推进,枢纽综合开发和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初见成效,加快建设辐射全国、一体便捷、站城融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枢纽。全面建成一体融合、城乡协同的高效公路网络体系。全市公路总里程超过22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超过740公里。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98%,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基本实现由一级及以上公路相连接。新改建农村公路3500公里,星级旅游景点、产业工业园区国省干线连接线条件有效改善,相邻乡镇之间全部实
16、现三级及以上公路相连。加快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标箱,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572公里,统筹建设航道、港口、船闸,加快建设“一干双线十二支”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全面提升港口码头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现代化物流港口。构建网络化的现代航空服务体系。建成新机场,规划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推动新机场服务能级提升,全面提升跨区域以及国际联通水平。推动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建设。积极争取新机场口岸临时开放,实现航线数量、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三个倍增”。通航产业发展取得实效。构建鲁南交通物流枢纽。“一点一线”物流枢纽格局体系加速
17、形成,多式联运枢纽能力大幅提升。运输结构调整持续推进,铁路、水运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高。县乡村三级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进一步健全,县级共配分拨中心全覆盖,实现“县级有园区”“一镇一中心”“一村一站点”,“快递进厂”“快递出海”等模式取得新突破,提升航空物流在区域快递体系中的比重。打造便捷高效的客运服务体系。依托新机场建设辐射区域的航空综合客运枢纽;新建及改扩建的综合客运枢纽平均换乘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不含候车、候机、候船时间);城区实现城市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城际公交、定制化公交服务模式逐步完善,城乡公交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运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优化交通支撑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
18、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置水平。以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充电桩建设为重点,推动交通运输新基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推动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机场建设,进一步提高环境友好型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载工具比例。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形成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表1“十五五”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指标表号指标单位20202030差值铁路营业里程公里726910184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公里107277170公路通车里程公里21159.822000840.2高速公路建成里程公里439730401公路网密度公里/白平方公里189.1196.67.5内河局等级航道里程(三级及以上)公里32657224
19、6港口吞吐能力万吨6700100003300机场旅客吞吐量万人41.7300258.3中心城区500米公交站覆盖率%911009O行政村快递网点覆盖率%9910011运营车辆较大以上等级道路运输行车事故万车死亡人数下降率(与“十四五”比)%20第三章构建高品质综合立体交通网以综合运输大通道为骨干,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为牵引,统筹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衔接,构建快速网、干线网、基础网功能融合的市域综合立体交通网。第一节构建“一圈六放射”综合运输大通道完善市域综合运输大通道布局。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省综合运输通道规划建设要求,加快完善市“一圈六放射”综合运输通道总体格
20、局,构建综合性、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的综合运输通道体系,形成对内衔接市域主要组团和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对外沟通国际、国内、省内主要城市群、经济圈,畅通国际国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推动综合运输通道统筹融合发展。推动综合运输通道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加快通道内方式统筹,提升对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提高通道的综合效率、社会效益。强化都市区通道圈建设,提高环状通道及都市区内干线通道网络的建设,推动城市轨道、市域(郊)铁路线和快速公交(BRT)等集约化设施规划建设;推动泰安济南东西2条通道的快速化,实现与省会经济圈的高效联通;加快一临沂一青岛通道的便捷化,形成至胶东经济圈直连快速通道;提升至徐州通道
21、的通行能力,打通一蒲泽一商丘直连通道,改善至前泽至郑州的多路径服务水平,提高通道与枢纽资源的衔接辐射能级。第二节完善“一极一心多节点”枢纽体系优化枢纽体系布局。加快构建整体性、多层次、有侧重的三级枢纽城市支撑体系,依托任城一兖州一邹城一曲阜一嘉祥都市区,集中建设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强化在淮海经济区多式联运、交产融合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打造枢纽城市的“发展极”;依托梁山在铁水联运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和条件,借助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高等级航道等综合交通的规划建设,形成省层面比较优势,打造带动市域发展的枢纽城市增长“辅中心”,依托金乡、泗水、微山、汶上、鱼台等地在公水联运、冷链物流、交旅融合方面的条件
22、和潜力,形成鲁南经济圈层面比较优势,构建支撑枢纽城市建设的“多节点”体系。重点提升“发展极”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组团间客货运输组织化水平,强化对外辐射能力;推动梁山“辅中心”做大做强多式联运、交产融合,提高物流枢纽竞争力,拓展供应链网络;完善重要交通节点的枢纽功能,实现全域枢纽服务的有效覆盖。大力推动综合客货运输枢纽建设。统筹河港、陆港、空港“三港”联动发展,重点打造京杭运河多式联运、鲁南城际、机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场站集群。构建和完善“三主”(曲阜东、北、机场)“六辅”(东、曲阜南、嘉祥、梁山、邹城东、泗水南)区域综合客运枢纽场站体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建设、协作运营、协同管理,促进
23、各方式间、城市内外交通间的有效衔接,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推动交通枢纽集约化布置和枢纽周边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强化多式联运能力,推动京杭多式联运枢纽、兖州国际陆港货运枢纽等项目建设,完善港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商贸基地的集疏运系统建设。优先推动都市区“发展极”效能提升。推动都市区内部交通一体化发展,形成区域客货运输服务比较优势,强化枢纽城市“发展极”的集聚和带动作用。编制都市区交通规划,探索和织密由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客货运枢纽场站共同组成的多层级都市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打造民航、高铁(城际铁路)、快速公交(BRT)常规公交、公路客运、出租车(网约车)等
24、公共交通系统和慢行系统构成的都市区一体化客运服务网络,完善都市区铁路货运、公路货运、城市配送网等构成的都市区货运服务网络。第三节强化轨道交通网充分发挥铁路和轨道交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骨干地位,以高速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对外和内部组团间综合化、集约化、便利化的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推进鲁南城际铁路荷曲段建成通车,积极推动京雄商高铁段、济枣高铁建设,研究推进济南至高铁项目,谋划至徐州、至商丘铁路项目。打通东西向高铁主通道,提升南北向高铁主轴服务品质,完善区域高速铁路网络,逐步构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综合 交通运输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