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件附图).docx
《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件附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含附件附图).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前言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现状基础第二节问题挑战第三节发展机遇第三章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第一节城市性质与目标愿景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第四章以三区三线为基础,优化全域开发保护格局第一节严守空间发展底线第二节细化主体功能分区第三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五章保障安全稳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空间第一节实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第二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第三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第四节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第六章优化融山拥河、绿满泉城的生态空间第一节锚固生态安全格局第二节强化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第三节系统保护自然资源第四节统筹开展生态修复第五节稳
2、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第七章建设集约聚力、协同有序的城镇空间第一节系统完善城镇格局第二节有序引导各级城镇协调发展第三节全面推动城乡融合第四节统筹优化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第五节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第八章建设幸福宜居、功能完善的中心城区第一节以主城统筹中心城区结构优化第二节系统优化城市功能布局第三节持续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第四节着力塑造城市空间形态第五节合理划定城市四线第九章塑造千泉竞涌、岳渎交汇的魅力名城第一节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第二节彰显千泉之城景观特色第三节构筑魅力景观风貌格局第十章完善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第一节加快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第二节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第十一章夯实安全韧性的基础设施
3、支撑第一节筑牢数字城市信息化底座第二节推进水资源安全循环利用第三节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第四节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第五节完善城市韧性安全体系第十二章推动国土空间节约集约利用第一节坚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二节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盘活利用第三节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第十三章加强区域开放协同第一节强化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枢纽地位第二节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示范带动作用第三节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第四节推动济南都市圈同城化第十四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建立规划编制与传导体系第二节完善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第三节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节提升规划信息化水平附图前三济南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自开商埠、东西交融,岳渎交汇、山泉湖河城交
4、相辉映。济南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是我国北方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中枢及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引领山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继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的新征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本规划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三个走在前”排头兵奋斗目标,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
5、见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支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及国家、山东省重大战略落实落地,形成自然资源保护与城乡空间发展相统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济南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为泉城济南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空间保障。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落实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6、年)各项要求,推动济南市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提升空间治理现代化水平,编制本规划。第2条规划定位本规划是济南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要在总体规划的约束下编制,详细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本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以加强规划实施监督。第3条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济南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三个走在前”排
7、头兵奋斗目标,深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抓住国家、山东省重大战略机遇,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发挥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作用,促进济南市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提供有力支撑,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济南篇章。第4条规划原则坚持底线约束、安全永续。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军事安全,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生态保
8、护和新型城镇化格局,不断提高国土空间风险防控水平和城市韧性,应对城市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以新旧动能转换为总抓手,强化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前瞻谋划布局科技创新相关配套空间,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质量和效率,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把济南市建设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的样板。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均衡性与可达性,保障可负担住房空间供给,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创造美好人居环境。坚持泉城特色、文化传承。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历史与现代的
9、关系,保护济南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的特色风貌,提升国土空间品质,突出泉城文化厚度、深度,注重文明传承与文化延续,塑造体现城市精神的魅力国土。坚持开放融合、省市一体。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以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增强济南都市圈的要素集聚和综合承载能力,提升济南市辐射带动作用。坚持四个统一、智慧治理。按照“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要求,加强智慧国土建设,提高全域全要素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5条规划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10、乡规划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5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的通知;6 .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8 .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10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1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12 .济南市国民经济和
11、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3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等。第6条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市域规划范围为济南市行政辖区全部范围。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包括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不含市南部山区)以及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总面积1980.42平方千米。规划范围不作为市县间勘界和管辖的依据,邻界地区开展空间保护修复和开发利用活动时,应做好与相邻市县的协调衔接。第7条规划期限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到2025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第8条规划效力本规划自国务院批复之日起施行,由济南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任
12、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和擅自修改。本规划依据国家发展规划动态调整完善。因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重大项目建设、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或行政区划调整等确需修改本规划的,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修改。第二章规划背景第一节现状基础第9条自然地理特征鲜明济南市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低山丘陵地区森林资源富集,水源涵养功能显著,是区域重要的生态源地。中部山前倾斜平原为城市建设主要承载区域,现状城区呈东西带状绵延特征,多条梳状河流分布其中。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资源优质集中。第10条自然资源禀赋优良济南市山水林
13、田湖泉矿等自然资源丰富。耕地3422.91平方千米(513.43万亩),林地2478.79平方千米,水域513.86平方千米。市域南部分布有山体872座,面积约占泰山山脉的81%o特殊的地形地貌与岩层构造孕育出济南独有的泉水资源。目前已探明泉水出露点1209处,其中名泉950处。已发现矿产55种,查明各类矿区(床)260处。第U条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整体较强济南市地质构造环境稳定,灾害综合风险总体较低;土地资源条件优良,平原地区兼具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适宜特征,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整体较好。第12条历史文化价值独特济南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泉城”,近代首批自开商埠的城市之一,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
14、独特价值。济南有集北方雄浑和南方婉约于一体的特有风貌,山、泉、湖、河、城相交融,历史城区内古城与商埠区东西并置,历史文化街区与传统风貌区分布其中。齐鲁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儒释道文化特色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第13条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明显2020年济南市地区生产总值10140.9亿元,占全省比重13.9%,增速领跑全省,山东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愈加凸显。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843.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持续增加。创新驱动作用增强,“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6%o第14条人口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2
15、020年济南市域常住人口920.24万人,较2010年增长108.99万人,占全省增量比重的19%,流动人口超过3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5%,较2010年提高11.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0.5个百分点。第15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速济青高铁、石济客专、济泰高速建成通车,空、铁、公多元运输系统加速完善,多枢纽格局初步形成。市域快速路闭环成网,城市轨道交通建成运行,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市县城区基本实现5G网络覆盖。第二节问题挑战第16条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矛盾凸显济南市资源型缺水特征明显,客水依赖度高,对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产生一定约束。南部低山丘陵地区耕地与林地交叉分布
16、受坡度、土壤质地等因素影响,既不适宜农业生产也不适宜城镇建设,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山、泉、湖、河等自然资源要素与城镇空间交错分布,特别是泉水资源保护责任重大,开发建设与资源保护统筹难度较大。第17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城乡建设布局分散,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市域工业用地占比偏低,土地使用结构难以支撑工业强市战略发展要求。现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地耗、水耗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均存在一定差距。外围区县用地绩效普遍偏低。村庄用地不集约问题尤为突出,呈现“人减地增”趋势。第18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仍然存在中心城区对外围区县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人口、经济持续向中心集聚态势明显,外围区县综合实力差异明显,城
17、镇化水平整体偏低。城乡发展差距大,乡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问题日益凸显。第19条区域资源整合与带动能力不足作为山东省省会,辐射带动省会经济圈及其他城市能力不足。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多式联运体系有待完善,航空枢纽能级仍需提升。创新驱动作用不断增强,但创新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升。第20条国土空间安全面临风险挑战生态空间易受生产建设扰动,系统性有待加强。黄河地上悬河与南高北低的地势易诱发“南洪北涝”灾害,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风险。市域中部、南部地区面临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韧性有待提升。第21条城市空间结构
18、有待优化受南山北河约束,现状城区呈带状蔓延趋势,多中心发育不足,居住和就业空间匹配性不高,东西向交通拥堵严重,居民日常通勤成本较高。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与绿地开敞空间不足,均衡性有待提升。第三节发展机遇第22条新发展格局下战略枢纽地位愈发凸显济南市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承东北亚经济圈,西接新亚欧大陆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战略枢纽地位愈加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济南市作为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的战略责任,要求济南市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加快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强化国际交往功能,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19、新时代背景下,济南市要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节点,以及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第23条高质量发展要求为空间优化指明方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使济南市在国家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的定位进一步提高。国务院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赋予了山东省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济南要紧抓契机,强化生态保护,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统筹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为山东进一步深化新旧动能转
20、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踵出路子。第24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强化济南省会引领责任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支撑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强济南市、青岛市作为省域双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济南市作为省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随着济南都市圈的高水平建设,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将大幅提升。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大局赋予济南市发展自身和服务区域的双重责任,要求济南市自觉担当引领,成为带动全省经济
21、高质量发展的引擎。第三章城市性质与目标战略第一节城市性质与目标愿景第25条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定位济南市是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核心功能定位是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商贸物流中心:以空港和陆港为核心,依托立体交通网、现代信息网、综合服务网和智能管控网,加快推进济南商贸服务型、济南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济南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区域性科技创
22、新高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凸显济南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战略位势,高效集聚创新要素,统筹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深入推进济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培育企业创新联合体,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第26条目标愿景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济南实践,围绕“综合实力强、发展方式新、城市品质优、人民群众富、生态环境美、治理水平高”的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到2025年,奋力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建设新局面。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新动能新经济塑成优势,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成形起势,城市功能布局更加优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绿色生态系统加速构建
23、城市治理效能实现新跨越。到2035年,基本建成“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面增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基本建成,城市宜居水平全面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塑成,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成为活力迸发、开放进取的创新之都;山泉湖河城独特风貌更加彰显,成为人文厚重、包容大气的泉韵名城;争创碳中和示范城市,成为绿色智慧、幸福宜居的生态城市典范。第27条指标体系立足2035年建设成为“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省会的发展目标,从
24、空间底线、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三个方面构建规划指标体系。第二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第28条中心城市战略提升资源集聚与开放辐射能力,带动区域协同共享。推动形成以主城为引领,副城、县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开放格局。完善开放畅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培育高质量现代化内陆开放型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积极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发展高端消费业态,加大高等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对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与周边城市文化合作交流,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山水圣人”文化轴,建设文化交流中心。第29条绿色韧性战略严守国土空间安全底线,系统优化全域开发保护格局。守牢耕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济南市 国土 空间 总体规划 20212035 附件 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