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前言-1-第一章总体要求-4-一、战略指弓I-4一二、总体目标-4-三、2035远景展望-6-第二章重点任务-9-一、全力实施灾后修复,服务社会发展大局-9-二、强化考古科研创新能力,助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10-三、创新全域保护传承体系,打造中华文明展示地-14-四、强化文化传承弘扬体系,展示中华文明风采.-20-五、健全博物馆体系,打造博物馆之城-23-六、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鹿续红色血脉-26-七、坚守文物安全底线,强化文物资源管理-28-第三章保障措施-32-一、政策及制度保障-32-二、加强法治建设-32-三、强化资金保障-33-四、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2、33-附图一:市“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二:市域文化展示空间布局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图三: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五五”重点项目分布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件: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十五五”重点项目库错误!未定义书签。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天地之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对于文物密集型城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探索实践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十四五”期间,全市文物博物馆事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3、的工作理念,锐意改革、矢志创新,着力探索文物博物馆事业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新思路、新方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加至83项89处,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增加至15项,居全国首位。考古科研基础研究进一步夯实,文物考古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百家博物馆建设发挥了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博物馆新馆、商都遗址博物院及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大河村仰韶文化博物馆、黄河博物馆新馆、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规划、建设成效显著,非国有博物馆在政府引导、扶持下发挥出重要补充作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新增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挂牌项目1项,新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项
4、目1项。四大文化片区文物工作支撑力日益凸显,文物博物馆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为国家中心城市、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建设强化了重要文化支撑。2026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文物博物馆事业五年规划首次上升为国家级专项规划,全市文物系统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发展大局,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化利用。尤其是面对“720”罕见暴雨,全市文物工作者,坚守“人在,文物在”的初心使命与责任担当,靠前部署安全防汛工作,深入现场进行全面摸排,积极开展抢险救灾,竭力做好灾后修复工作。“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全面向第二个
5、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2年7月22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对文物活化利用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2022年10月1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安阳殷墟,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6、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和重要论述为指引,进一步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十五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十五五”文化发展规划,落实省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
7、实施方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强化服务人民的文物保护理念,做好文物系统灾后修复重建,促进防灾抗灾减灾能力提升,深入挖掘阐释文物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快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进一步改革创新促进文物“活”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和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展示好中华文明风采和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更多更新更有力的力量。第一章总体要求一、战略指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
8、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年贺信、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回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陕西延安和安阳殷墟重要讲话相关指示要求,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开展夏文化研究、革命文物、石窟寺保护专项工作。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系统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工作,努力打造一流考古体系、博物馆体系、展示利用体系,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贡献,服务中华文明觉
9、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总体目标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工作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战略指引,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省会为中心,以“行走读懂中国”为主题,依托各地市区域优势,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持续推进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建设。联动黄河流域及历史流经地区,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打造集“早期中国”展示、黄河文化发展主干展示、大河文明国际交往为一体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建设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近期目标:到2023年,完成重点文物修缮修复,文物系统防灾抗灾
10、综合能力大幅增强;全域文物保护体系初步形成,文物保护理念完善升级,文物系统性保护能力进一步加强,科技保护创新水平全面提升;持续深化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生态保遗工程、百家博物馆建设成果,积极申办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办好第九届“博博会”、第三届“中国考古论坛”,遴选公布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快保护展示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推进“两带一心”重点项目建设,加快黄河博物馆新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中国古代冶铁博物馆、纺织工业遗址博物馆建设进度;持续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考古论坛”影响力;优化百家博物馆建设,积极推动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落地实施,全市馆藏文物利用水平
11、明显提高,文博创意产业持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和社会教育作用更加凸显。远期目标:到2030年,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考古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全域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形成,市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市全域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总体规划的项目谋划全面启动,“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初具规模,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成,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的引领性示范作用全面显现。“行走读懂中国”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建设卓有成效,博物馆群主体馆建设基本完成,中华文明主题乐园起步区建设初具成效,形成较强影响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初具规模,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博物馆新馆、世界
12、大河文明论坛、中原考古保护研究中心、裴李岗遗址公园、西山遗址公园相映成辉,系统研究、展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动黄河、长江流域文明与世界大河流域文明、古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文化平台建成,国际文化知名度、美誉度、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提升。三、2035远景展望“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格局基本形成,建成特色鲜明、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文物保护利用体系,博物馆群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发挥明显引领示范效果,以省会为中心、以“行走读懂中国”为主题的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全面建成,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得到广泛认同,郑汴洛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成,成为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综合基地、探寻体验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炎黄子
13、孙的寻根之地、中华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全面建成。市“十五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类型指标2025年2030年属性资源管理国保单位数量(处)8388预期性省保单位数量(处)123147预期性市保单位数量(处)246280预期性灾后修复受灾受损文物灾后抢险项目数量(个)73约束性受灾受损文物灾后修复项目数量(个)49约束性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国保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89100约束性省保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89.7100约束性国保单位规划编制率()7290预期性省保单位规划编制率()1760预期性市保以上古建维修工程完成率(%)6080预
14、期性国保单位“三防”设施覆盖率()5375预期性省保单位“三防”设施覆盖率()1130预期性博物馆、纪念馆备案博物馆数量(个)4060预期性年举办陈列展览数量(个)100200预期性年观众人数(万人次)400500预期性人才队伍文物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5%预期性考古从业人员数量增加10%预期性第二章重点任务一、全力实施灾后修复,服务社会发展大局以全面提升文物工作防灾抗灾综合能力为目标,巩固受灾受损文物抢险加固成果,加快完成受损文物修缮修复,系统做好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场馆防灾抗灾体系建设,促进我市文物保护措施范围升级扩展、防灾抗灾能力大幅增强,确保文物安全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好城市生产生活秩
15、序全面恢复的工作大局。(一)高效开展文物灾后修复重点实施市文物灾后抢险修复及防灾抗灾综合能力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专家组、文物主管部门、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联合现场会商机制,全面开展抢险工作,现场研究险情,现场制定抢险方案,现场形成会议纪要开展施工,联合把关工程质量和抢险成果。高效推动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博场馆、重点文物建设项目受灾受损排查、抢险工作进入修复保护阶段,在完成受灾文物抢险排险、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文物保护单位灾后修复方案编制报批、审批工作,加快推进大型遗址类、墓葬群等受灾受损文物修复工程,重点实施纳入等地特大暴雨洪涝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文物保护专项规划(2026-20
16、24年)的49项文物灾后抢险修复及防灾抗灾综合能力提升项目,按要求高质量完成受灾受损文物修复工作。(二)着力提升防灾抗灾能力根据文物保护单位不同类型和文博场馆特点,针对地面以上有文物遗存的遗址类、地面以下有文物遗存的遗址类、古建筑类、古墓葬类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文博场馆等不同类型,分门别类制定针对性防灾抗灾预案和能力提升专项方案,实施系统提升工程。将文物安全防灾抗灾更深度融入城市防灾抗灾体系,增强文物安全韧性。综合运用工程性措施和管理性措施,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单位、文博场馆内外抗水患、抗大风、抗暴雨、抗暴雪综合能力,加强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治理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结合考古发掘现场土遗址的特殊性,配
17、置田野考古应急抢险排水装备,加快文博场馆展示服务设施升级,全面提升文物系统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和展示利用水平。专栏1文物灾后修复工程灾后修复重点项目:开展商代都城遗址、打虎亭汉墓、京城古城址、古城寨遗址、巩县石窟等49项纳入省、市文物修复重建方案的项目建设。二、强化考古科研创新能力,助力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指引,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充分激发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科学研究在文物工作中的基石性、支撑性作用,不断提升文物勘探、考古发掘业务水平,开展田野文物工作者形象标准化建设,优化文物勘探、考古发掘标准化管理水平。放大“考古调查
18、勘探发掘前置”改革示范效应,提高考古科研成果转化效率,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和阐释工作,丰富古都厚重文化底蕴,为中华文明探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强化核心文化支撑。(一)打造中国特色一流考古体系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考古工作的历史担当、历史主动、历史自觉,践行文物大市、考古重镇责任担当,围绕凝练一流重大课题、建设一流科研平台、组建一流人才团队、创建一流体制机制,努力打造一流考古机构、业内旗舰劲旅。依托我市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资源,大力引育顶尖人才、建强科研团队,围绕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青
19、台遗址、古城寨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碧遗址、稍柴遗址、花地嘴遗址、商城、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等关键遗址力争取得一批突破性重大考古发现,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贡献。(二)创建示范性科技考古支撑体系强化科技赋能作用,把考古探索和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应用关键技术研究,加强考古现场保护、信息有效提取和实验室考古协同,提高出土文物第一时间保护能力。重点做好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交叉研究,率先开展前沿考古技术研发,提升科技测年、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等科技考古研究水平。大力发展数字考古,加强多学科协同,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文物考古科技创新体系。(三)培育国
20、家级联合科研攻关体系发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考古机构的行业领先优势,深化与大学、大学、省科学院、省社会科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省内重点科研单位合作,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文化研究等国家战略课题,联合共建、挂牌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研发平台、创新实践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培养一批考古领军人才,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一流联合科研攻关体系。(四)深化国家级战略专题专项研究发挥地区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等国家重大科研攻关课题中的关键优势,开展黄河文化、夏文化国家级战略专题研究
21、筑牢中华文明研究中的考古标志体系。开展黄河文化专题研究。系统普查黄河文化遗产,建立黄河文化资源目录,重点加强黄河水工遗存、黄河故道遗存调查,为黄河文化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夯实基础。强化黄帝时期相关遗存的勘探发掘和学术研究,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提供考古实证,为深入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特质做出贡献。开展夏文化专题研究。发挥在国家夏文化重大课题研究中的关键优势,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重点围绕国家文物局夏文化关键遗址项目库确定的王城岗遗址、新碧遗址、稍柴遗址、东赵遗址、花地嘴遗址、古城寨遗址,开展持续考古发掘工作。发布一批代表性
22、学术成果,推进夏文化研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专栏2考古研究工程考古研究重点项目:持续开展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遗址、大河村遗址、双槐树遗址、青台遗址、古城寨遗址、王城岗遗址、新碧遗址、稍柴遗址、花地嘴遗址、商城、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等重要遗址考古工作。黄河文化研究项目:重点开展黄河历史文化、历史地理和人文地理、文明起源与文化发展系列、人文黄河系列、黄河治理系列等6个课题研究和出版工作。夏文化研究项目:全面开展国家文物局选定的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碧、新密古城寨、巩义稍柴、巩义花地嘴、高新区东赵遗址6个夏文化研究关键遗址的考古发掘、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三、创新全域保护传承体系,打造中华文明展示地探索创新文物
23、保护理念,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本体保护向本体与环境协同保护转变,由单点保护向集群保护、全域保护转变,增强文物系统性保护能力,提升科技保护创新水平,丰富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方式,打造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更好发挥文物资源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服务社会发展大局的积极作用。(一)建设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站位于中华文明觉醒、中华文明复兴的战略高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以为中心,以“行走读懂中国”为主题,打造中华文明全景式集中展示地。按照T+N+主题乐园”布局模式开展博物馆群建设,包括1个主体馆(博物院新院)、N个专题馆、1个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建设“博物馆之城”,使成为炎黄子孙的寻根之地、中华
24、文化的朝圣之地、中华文明的体验之地、国学教育的实践之地。围绕读懂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采用云上+线下结合的整体策略,开展主题乐园元宇宙研究工作,依托中华通史馆、主题博物馆,配套完善文旅、研学集散中心,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打造中华文化的历史读本。培育文创数字产业、文博教育产业,建设以文博赋能的新型文创产业集聚区,形成“创新+创意+创造”的文创产业航母,打造中华文化的产业范本。提炼中华历史文化IP矩阵,建设一批沉浸式数字展示中心、历史古城元宇宙项目,打造中华文化的未来画本。(二)建设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充分激发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优势,系统开展文物保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物 博物馆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