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 (第三册) 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前 言 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充分发挥中医药适宜技术在基层防治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优势和作用,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缓解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三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在农村和社区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力争到2010年底之前,中西部地区所有的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100%,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1人掌握不少于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每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至少有1
2、人掌握不少于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 为进一步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确保项目取得实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医生对中医药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征求各省中医药管理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分层、分类开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总体工作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们组织编写了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系列丛书。 丛书第一册适用于25%尚未设立中医科的乡镇卫生院和70%不能提供中医(中西医结合)服务的村卫生室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西医人员,主要内容是15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简易治疗方法。第二册适用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
3、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为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一般针法、一般灸法、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诊。第三册适用于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主要内容包括从我局发布的四批中医药适宜技术中遴选的平衡针、腹针、铍针等具有创新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起草过程中,我们注重手册的通俗性、实用性,不但多次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意见,还广泛征求了使用者的意见。在征求西医专业乡村医生对第一册手册意见时,他们表示手册内容通俗易懂、非常实用,有了这本书,他们在临床上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就有了底气。 受水平所限,手册内容难以有不当之处,有何问题
4、和建议,请及时反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编编委会 二一年三月 编委会名单 主 编:王国强 副 主 编:吴 刚 执行主编:许志仁 莫用元 编 委:蒋 健 杨龙会 杨荣臣 吴 凯 范劲松 董福慧 雷仲民 黄 枢 魏玉锁 焦顺发 王麟鹏 王文远 任树森 赵时碧 陈日新 张 丽 荣文斌 审稿人员:乔晋琳 刘 斌 朱 江 齐淑兰 胡 慧 赵 勇 赵吉平 蔡玉颖 工作人员:严华国 李 珊 董继开目 录第一章 针刀疗法1第二章 铍针疗法4第三章 带刃针疗法6第四章 钩活术疗法10第五章头针疗法15第六章 火针疗法18第七章 平衡针灸疗法21第八章 穴位埋线疗法24第九章 热敏灸疗法28第十章 雷火灸疗法
5、34附 录39本书中涉及到的腧穴39穴位图45 97第一章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遵循黄帝内经素问关于“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的古训,结合现代局部解剖和层次解剖知识,采用各种带刃针具进行刺激、切割、分离等的临床操作。本疗法可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止痛除痹的治疗目的,主要用于下述疾病的治疗: 1.各种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 2.部分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脱出症、骨性关节炎等。 3.肌肉、肌腱和韧带的慢性积累性损伤、肌紧张、损伤后遗症。 4.某些脊柱相关性内脏疾病。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定位 由轻
6、到重触诊病变部位,确定痛点的部位及层次,用指甲压痕或染色剂标记。 (二)消毒 用碘伏作局部皮肤消毒,铺无菌孔巾。 (三)麻醉 以皮肤标记的痛点为中心,0.25%利多卡因2毫升局部逐层浸润麻醉。 (四)进针 术者带无菌橡皮手套,左手拇指指端垂直按压进针点,右手持针点刺进入皮肤,穿过皮肤时针下有种空虚感,是进入脂肪层的感觉,再缓慢刺入出现第二个抵抗感时,针尖达到筋膜表面,再用力点刺即突破筋膜进入肌肉。 (五)松解 根据治疗需要,用针刀在不同的解剖层次进行点刺、切割、剥离。如在筋膜层减张可用针刀在筋膜表面散在点刺35针。作条索状粘连松解可沿纵轴方向连续进行线性切割。 (六)出针 完成治疗操作后,拔出
7、针刀的同时,用无菌辅料覆盖针孔,术者拇指端垂直按压12分钟,用创可贴或无菌纱布封闭针孔48小时。 二、常见疾病的针刀疗法 (一)项痹病(颈型颈椎病) 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颈型颈椎病。患者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头多向一侧偏歪或反复落枕,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X线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变直或反张,项韧带可有钙化,椎体呈增生性改变。 【治则治法】 舒筋活络,通痹止痛。针刀松解增生、肥厚、变性、粘连的软组织。 【操作步骤】 1.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头前屈曲30定点。治疗点选在病
8、变椎体上、下棘突间及两侧旁开11.5厘米处,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先切开病变椎体棘突上下缘的棘间韧带,然后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囊。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破深筋膜,刀口线调转90角,纵切35刀出针。如:横突结节有损伤点,针刀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横突后结节外侧面,针刺到达骨面后将刀口线调转90。在横突末端上、下边缘处松解35刀,松开部分横突表面的深筋膜。出针后用无菌辅料按压针孔12分钟,封闭针孔。 2.手法辅助治疗 患者坐位,以第4颈椎棘突右偏为例,颈前屈2025,左偏35,右旋转45。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其于四指置于患者左侧头枕部。右手扶持在下颌部或
9、左面部,在右手向右上方向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左侧,常可听到“咯嗒”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 患者仰卧,针刀术后先做颈后肌群放松手法。随后术者一手握住患者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缓慢摇动23下,让患者充分放松,术者一手轻拿患者颈后部,拇指按压于错位颈椎横突处下方作为固定支点,另一手托住颌颊部作一个复位力点,缓慢使头部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托颌颊部的手和固定错位支点拇指同时稍加力(闪动力)按压,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声。 【特别提示】 1.针刀在颈部剥离松解治疗时,必须熟悉解剖位置,不可刺入过深,切忌损伤椎动脉和脊髓。 2.摸索进针,小心剥离。 (二)项痹病(肩胛提肌劳损) 此处仅介绍
10、项痹病中的肩胛提肌劳损。患者长期低头,有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肩胛提肌在颈2至颈3横突的起点或肩胛骨止点处疼痛,肩胛提肌紧张,以上部位可有压痛点。尤以肩胛骨内上角压痛显著。上肢后伸,并将肩胛上提或内旋,引起疼痛加剧,或不能完成此动作。颈、肩胛骨X线片可排除骨性异常。 【治则治法】 理筋减张,解痉止痛。对肩胛提肌起止点采取减少张力为主,分离粘连为辅的针刀微创松解术。 【操作步骤】 患者俯卧位或坐位头部微前曲。如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将刀口线方向和肩胛提肌纵轴平行,针体和背平面成90角刺入,达肩胛骨面。先纵行剥离,后将针体倾斜,使其和肩胛骨平面成130角。刀刃在肩胛骨边缘骨面上作纵向切开剥
11、离,l2次即可出针。 如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即在棘突旁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颈椎纵轴平行,达到深筋膜层,点刺35次后,出针,无菌敷料按压针孔12分钟。 术毕,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肩部,一手压于患侧枕部,牵拉肩胛提肌12次。 【特别提示】 1. 针刺范围不能过大。在肩胛骨内上角进针刀时,肩胛骨缘较表浅,应紧贴骨面延长,不能过深,防止超过肋间误入胸腔。 2.操作要轻柔,同时注意患者感觉。 (三)肩凝症 肩凝症相当于肩关节周围炎。患者40岁以上女性多见。多无外伤史(有外伤史者多为肩部肌肉陈旧性损伤)。肩部疼痛,一般时间较长,且为渐进性。肩部活动时,出现明显的肌肉痉挛,肩部外展、后伸时最为明显。梳头
12、试验阳性。X线片示检查有时可见骨质疏松,冈上肌腱钙化或大结节处有高密度影。 【治则治法】 舒筋活络,通痹止痛。对肩关节周围痛点进行减张止痛,对局部形成的条索、结节样结缔组织增生粘连进行松解。 【操作步骤】 1.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用针刀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抵止端、肩峰下滑囊、冈下肌和小圆肌的抵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或纵行疏通剥离,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如肩关节周围尚有其他明显压痛点,可以在该压痛点上作适当的针刀松解,出针后无菌敷料按压针孔12分钟。 术后第2天热醋熏洗患肩,并服中药局方五积散加制乳香、制没药、炒苡米等。5天后,如未愈,再进行1次针刀治疗,5次为一疗程。 2
13、手法辅助治疗 针刀术后,让患者仰卧治疗床上,患肢外展,医生站于患侧,让一助手托扶患肢,并嘱患者充分放松。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背侧,另一手拇指沿胸大肌将肱骨上的附着点进行拔离,将胸大肌、胸小肌附着肌腱分开来,然后再将胸大肌(即腋窝前缘)向肩峰方向推压。再令患者于俯卧位,助手仍托患肢,医生一手将三角肌推向胸侧,另一手拇指分拔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在肱骨大结节处的止点,将各条肌腱充分拨开。此时患者外展上举可增加3050,医生双手托扶患侧腕部,嘱患者尽量外展上举患肢,当达到最大限度,不能再上举时,医生双手快速向上牵抖松解粘连。 针刀和手法治疗后,患者在术后当天即可开始进行爬墙、体后拉手等功能
14、锻炼。 【特别提示】 1.在喙突处治疗时,要摸准喙突尖,指切进针,避免损伤神经血管。 2.冈上肌进针点要避开冈上切迹,防止伤及肩胛上神经。 3.在肱骨结节间沟治疗时,刀口线应平行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向将粘连松解,勿横向切割。 (四)腰痛病(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 此处仅介绍腰痛病中的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有外伤或劳损史。腰痛或向臀部放散,弯腰后直起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严重时行走困难。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单侧或双侧有敏感局限性的压痛点,位置固定不移,且可触到较长的横突。弯腰试验阳性。 【治则治法】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针刀松解第3腰椎横突尖部的高应力纤维,使第3腰椎横突末端力学平衡得到恢复。 【操
15、作步骤】 1.患者取俯卧位。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可用针刀治疗,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即压痛点处),常规消毒以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端之间有松动感时出针,以棉球压迫针孔12分钟。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如1次还没有完全治愈,尚存余痛,在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 2.手法辅助治疗 患者立于墙边,双足跟抵墙,医生一手托住患侧腹部令其弯腰,另一手压住患者背部。当患者弯腰至最大限度时,突然用力压背部1次,然后让患者作腰部过伸运动。 【特别提示】 操作时刀口不能离开横突骨面,防过深误伤腹腔脏器。 (五)膝痹病 膝痹病相当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常见于中老
16、年人、一般都有典型的膝半蹲位受伤或反复劳损史。髌骨周围压痛,髌骨活动度小,股四头肌萎缩,屈伸受限,伸膝抗阻力试验阳性,单足半蹲试验阳性,髌骨研磨试验阳性,叩髌试验阳性。少数患者可有关节积液,浮髌试验阳性。脂肪垫增生肥厚而伴压痛、挤压痛及膝过伸痛。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及囊样变或关节内有游离体,关节边缘增生、胫骨平台内外髁及髁间嵴增生明显。 【治则治法】 舒筋通络,活血导滞。对髌骨周围软组织痛点及肌腱附着点处的增生肥厚部位松解减张,恢复膝关节的动态稳定。 【操作步骤】 患者仰卧位、屈膝90,令足底放平于治疗床上,膝部痛点定位。髌骨周围的痛点和压痛点都是软组织损伤的病变部位,也是针刀
17、治疗点。伴有髌前皮下滑囊炎者,用针刀将此滑囊的纤维层切开剥离即可,髌内外侧支持韧带痛点均在髌骨两侧边缘,用切开松解术即可。 【特别提示】 1.针刀剥离时仅限于粘连的病变组织间,切勿将韧带附着点铲起。 2.勿损伤骨膜,避免局部形成血肿。 参考文献 1.傅景华.中医四部经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6. 2.朱汉章.针刀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第二章 铍针疗法 铍针是针对软组织高张力状态造成皮神经卡压综合症的特点设计研制的器具。铍针疗法是运用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粘连,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的一
18、种治疗方法。现代铍针采用钛合金材料研制而成,常用于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具有疗效好、创口小、损伤小、无痛感等特点。 一、基本操作方法 (一)定位:触诊寻找压痛点,用指端在皮肤垂直向下做“十”字压痕,注意“十”字压痕的交叉点对准压痛点的中心。 (二)消毒:按局部常规消毒。 (三)进针: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快速进针,当铍针穿过皮下时,针尖的阻力较小,进针的手下有种空虚感,当针尖刺到深筋膜时,会遇到较大的阻力,持针的手下会有种抵抗感。 (四)松解:松解是整个治疗的关键步骤。松解的目的是减低皮神经通过的周围筋膜张力和筋膜间室内压力。所以针刺的深度以铍针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达肌
19、层,这样可以避免出血及减少术后反应。对筋膜层的松解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一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定位准确的病例。铍针的尖端穿过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随之消失。 2.多点式松解:适用于痛点局限但定位较模糊的病例,当铍针的尖端穿过筋膜后,轻轻上提,将针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变进针角度,再穿过筋膜层,可如此重复35次。 3.线式松解:适用于疼痛范围较大,病程较长,筋膜肥厚且肌肉张力较高的病例。线式松解其实就是沿一个方向的反复连续点刺,形成一条0.50.7厘米的筋膜裂隙。 (五)出针:完成松解以后,用持针的棉球或纱布块压住进针点,迅速将针拔出,按压进针点12分钟。 二、常见疾病的铍针疗法
20、 (一)项痹病 此处仅介绍项痹病中的颈型颈椎病。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多因慢性劳损或急性外伤引起。由于颈项部日常活动频繁,活动度大,易受外伤,因而中年以后颈部常易发生劳损。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舒筋活血,通络止痛。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颈肩体表压痛点或摸到条索状硬结,常见压痛点在颈椎棘突旁、肩胛骨内上角、肩胛冈窝等处。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到达筋膜后即酌情采用一点式或多点式松解手法。 5.出针。 (二)肘痛症 此处仅介绍肘痛症的肱骨外上髁炎,或称
21、网球肘。以肘关节外侧疼痛为主要特征,多因慢性劳损致肱骨外上髁处形成急、慢性炎症所致。肱骨外上髁是前臂腕伸肌的起点,由于肘腕关节的频繁活动,长期劳损,使腕伸肌的起点反复受到牵拉刺激,引起部分撕裂和慢性炎症或局部的滑膜增厚、滑囊炎等变化。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诊断标准。 【治则治法】舒筋止痛,松解粘连。 【操作步骤】 1.定位:患者坐位,术者触诊寻找到患侧肘部体表压痛点,常见压痛点在肱骨外上髁、前臂伸肌群高点(手三里穴)。 2.消毒。 3.进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行进针操作。 4.松解:针刺的深度到达筋膜后即采用松解手法,当痛点在肱骨外上髁时可采用一点式或线式松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层 中医药 适宜 技术 手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