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
《《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报批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ICS07.040CCSA75CH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CH/TXXXXX-XXXX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Technicalrequirementforproducingdigitalbathymetricmodeldata(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报批稿)(本草案完成时间:2024年04月09日)-XX-XX发布XXX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发布目次前言II1范围32规范性引用文件33术语和定义34基本规定34.1数学基础34.2成果构成及要求45生产流程46生产准备56.1 技术设计56.2 数据准备57数字水深模型构建67.1数据预处理67.2特
2、征数据选取67. 3数字水深模型生成67.4 拼接与裁切67.5 相关文件制作78质量控制与成果验收78. 1质量控制79. 2成果验收79成果整理与提交7附录A(资料性)主要内插算法9A.1线性插值三角网法9A.2最小曲率法9A.3改进谢别德法10参考文献12-LX.1刖5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绘分技术委员会(SACTC230/SC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国土资源
3、测绘院、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武汉大学、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小丁、钟远军、赵建虎、王重平、丁华祥、张惠军、胡海驹、暴景阳、刘文建、白航、朱亚兵、周巨锁、曾纪胜、魏征、周昆、张文峰、梁亚朋、杨帆、王银霞、江林、谢敬谦。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的数学基础、成果构成及要求、生产流程、生产准备、模型构建、质量控制与成果验收、成果整理与提交。本文件适用于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1:1000、1:2000、1:5000、1:10000、1
4、25000、1:50000、1:100OOO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的生产作业。2规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GB/TCH/TCH/TCH/TCH/Z183162435610011004XXXX9026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测绘技术设计规定数字水深模型数据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要求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数字水深模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 1数字水深模型digital
5、bathymetricmodeI利用一组有序水深数字阵列表达区域水下地形的一种方式。来源:测绘学名词(第4版)3. 2空白水域bIankwaterarea未获取或无水深数据的水域。4基本规定4. 1数学基础坐标系统宜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采用依法批准的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时,应与CGCS2000建立联系。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1:500、1:1000、1:2000数字水深模型宜采用1.5分带,1:5000、1:10000数字水深模型宜采用30分带,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水深模型宜采用6分带。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远离
6、大陆的岛、礁,不便于与国家高程基准实施水准连测时,高程基准允许采用当地平均海面。海洋和感潮河段应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内河航道宜采用航行基准面作为深度基准面,水库宜采用设计水位作为深度基准面,其他内陆水体可采用当地平均水位作为深度基准面。并应明确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之间的换算关系。4.2成果构成及要求数字水深模型成果由数字水深模型数据、元数据及其他相关文件构成,其具体成果要求按照CH/Z9026规定执行。数字水深模型成果数据精度按表1执行。表1数字水深模型成果精度指标单位为米比例尺等级中误差0H2020H3030H5050H1001:500一级+0.21+0.25+0.29+0.5
7、20.152+(H/100)2二级+0.34+0.36+0.39+0.58J3z+QH/IOU;21:1000一级+0.21+0.25+0.29+0.520.152+(H/100)2二级+0.34+0.36+0.39+0.58J.32+(H/100)21:2000一级+0.21+0.25+0.29+0.520.152+(H/100)2二级+0.34+0.36+0.39+0.58J.32+(H/100)21:5000一级+0.25+0.28+0.32+0.54-J.22+(H/100)2二级+0.43+0.45+0.47+0.64-J.42+(H/100)21:10000一级+0.25+0.28
8、0.32+0.54JO爰+(H/100)2二级+0.43+0.45+0.47+0.64-J.42+(H/100)21:25000一级+0.34+0.36+0.39+0.58JO32+(H/1UU)2二级+0.52+0.54+0.56+0.71J.52+(H/100)21:50000一级+0.34+0.36+0.39+0.58J.32+(H/100)2二级+0.52+0.54+0.56+0.71-J.52+(H/100)21:100000一级+0.34+0.36+0.39+0.58J.32+(H/100)2二级+0.62+0.63+0.65+0.78-J.62+(H/100)2注:H代表水深。
9、5生产流程根据生产任务要求和数据情况进行生产准备,选择合适的算法,内插生成规则格网数字水深模型,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成果质量控制,对符合设计要求的成果进行整理和提交。数字水深模型作业流程如图1所示。图1生产流程图6生产准备6.1 技术设计技术设计主要要求如下:a)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b)根据项目总体要求、资料分析结果等编写技术设计书;c)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技术设计书可以与水深数据采集合并编写,也可以单独编写;d)对于技术指标、技术方法与标准要求不一致的,应在技术设计中进行说明。6.2 数据准备6 .2.1数据收集收集数据时应注意数据的时效性,数据比例尺应不
10、小于数字水深模型成果比例尺。数据收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a)测深杆、测深锤、单波束和多波束测深数据。收集水深成果数据及测量过程中的同步水位观测数据、定位数据等。同时,应收集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质量验收报告、设备检定报告等。b)机载激光测深数据。收集水深成果数据及测量过程中的Pc)S数据、点云数据、影像数据等。同时,应收集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质量验收报告、设备检定报告等。c)海图数据和水下地形图件。收集海图数据和水下地形图件,包括其编号、图名、基准、投影方式、数据获取时间、范围、比例尺等。纸质图件可通过扫描仪、数字化仪等设备,配合栅格图像矢量化软件,获取其中的水深数据。7 .2.2数据分析对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字水深模型数据生产技术要求 数字 水深 模型 数据 生产技术 要求 报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