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加速期。为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和国家、省、市养老服务“十五五规划文件精神,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6年至2030年。一、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时期,坚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围绕“城乡一体普惠养老”的目标战略,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实现养老服务从民政服务向共建共治转型,从兜底保障向普惠均衡转型,从基本服务向多元供给转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文化互助协同发展的“县域养老1.0”样板特
2、色鲜明,受到国家民政部、省、各级的充分肯定,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主持编写了县域养老:养老服务透视一书,我市养老工作获省政府真抓实干激励通报表彰,2026年荣获中国康养百佳县市首位。1 .城乡供给更加全面均衡。“十四五”期间,我市紧扣高质量主题,全省率先推进镇级养老机构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全市新建成7家镇级养老机构、6家镇级养老”综合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城乡广覆盖。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站)覆盖率达100%,“1+N”社区养老模式广受好评,居家社区养老月服务6万余人。市老年大学新校区全面运营,三级老年大学实现城乡广覆盖,在校学员突破4万人。“家庭养老
3、夜间照护”“物业+养老”“金融+养老”等新模式全面涌现,有力满足了老年人多层次服务需求。2 .协同发展引擎更具活力。2016年创新设立养老组织公益园、2018年率先成立县市级养老服务行业协会、2025年率先设立市级养老服务体系指导中心,“三位一体人才组织增能发展保障网更加高效,“三奖励三补贴”的社会化奖补激励体系全面形成。“校地合作,产学融合”更加深入,“智库养老研究院等产学研一体化“研学阵地全面建立,培育和引入了33家养老组织和企业、250多名老年社工、1530名养老护理员。每年发布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名录,全市居家和社区养老实现100%社会运营,养老机构公建民营达50%。3 .综合监管更加科学
4、高效。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2019年牵头组建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构建了党委政府统筹、民政牵头、部门联动、联合攻坚的全方位协同机制。创新”专业机构考评+政府监督抽查”相结合的考评制度,共建共治共管发展格局更加高效。创新组建了市养老服务安全督导联盟、养老机构消防救援实训基地,编制“养老机构百条安全知识口袋书”,多元共管的养老安全管理体系更加科学有力。4 .积极养老文化特色鲜明。“十四五”以来,我市不断丰富“富裕型中国长寿之乡文化内涵,推动市、镇、村三级老年教育网络实现全覆盖,积极老龄生活方式得到广泛推行。全省率先试点互助养老,实施“银龄伙伴计划”,建成互助小组500多个,我市互助养老入选
5、全国农村养老服务案例。打造“颐养金仓”养老品牌,全省首创养老护理员节,发布养老护理员主题曲,连续五年举办丰富多彩的职业培训、能力提升、才艺展示活动,养老品牌文化日益发展。(二)面临形势1 .国家战略引领新的目标定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战略对养老服务体系、体制机制、要素支持、业态模式、适老环境创新上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和需求,养老体系建设必须着眼国家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举措,不断完善老年保障政策,强化数字要素赋能,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拓展养老消费市场,建设老年友好社会,推动县域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2 .重度老龄化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十五五”期间,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全市老龄化率将一直高于
6、30%,老年人对高品质、高效率、高标准的养老服务预期将不断提高,农村日间照料和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展水平还不均衡,失能失智老年人长期照护压力不断增加。我市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康养社区建设存在短板,优质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现象并存,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社会组织和企业专业能力还存在差距,社会力量运营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清晰,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综合监管、市场消费能力等方面的短板问题亟待解决。3 .高质量转型带来全新发展机遇。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正加快向“高质量”“一体化”转型升级,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7、的加速发展,将推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服务方式、发展模式革命性变革。围绕建设“现代田园城,幸福金”,拼出速度,实现跨越发展的使命任务,养老事业发展要牢牢抓住新的历史机遇,找准新的历史定位,加速在新格局中厘清养老服务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使命。同时,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大局,推动长三角养老人才资源、市场要素加速流动,必将带动养老服务市场快速成长,实现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部署,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
8、入我市“现代田园城、幸福金高质量发展大局,着力增强“积极养老文化观念,丰富“颐养金仓”品牌内涵,建设更加优质、更加充分、更加均衡的养老服务体系,打造“县域养老2.0”新标杆,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二)基本原则1 .聚焦基本保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基础性、普惠型需求,重点加大经济困难、低保、低保边缘、低收入等困难老年群体的服务补贴、保障力度,逐步拓展养老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构建覆盖城乡、人人享有、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2 .聚力协同发展。建立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与市场协同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凝聚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各方合力。坚持城
9、乡均衡、协同推进,着力提升养老服务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和协调性。3 .强化需求导向。以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老年人综合能力评估制度,补齐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中高端养老机构、医养康养融合等服务短板,因需、因人、因时、因地提供就近便捷、层次丰富、品质高效的精准服务,确保养老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科学匹配。4 .深化市场创新。正确处理好公益内涵与市场驱动的关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营造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统筹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综合利用各种资源,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金融、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探索做大做强养老服务市场有效路径。5 .坚持放管结合。深化
10、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不断完善社会参与相关资金、要素保障政策,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积极性。精准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共谋发展的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格局。6 .创新数字赋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领域广泛应用,加快科技助老、智慧养老进程,提升养老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文化互助全面发展的高质量、多元化、现代化、智能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农村养老供给稳步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11、化体制机制更加灵活,一批具有“县域养老”特色的养老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涌现,“三化协同品质享老的养老事业发展目标更加鲜明,成为“县域养老全国示范区。1 .基本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不断完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体系全面建立,老年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相衔接的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制度更加高效。居家社区养老基础性地位不断巩固,社区养老功能更加专业,标准化日间照料中心、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累计开展适老化改造4500户,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场所覆盖率超90%。形成一批农村互助养老示范典型。2 .多元供给更有质量。全龄化社区康养格局全面形成,星级示范占比
12、超30%,建成2.0版康养社区超30家,医养康护、文艺体旅、金融消费多元服务更专业丰富。完成金仓湖康养中心、中德创新城医养中心建设,长三角示范性康养基地初具规模,养老机构结构更加合理,护理型床位占比超80%o三级老年大学网络实现全覆盖,10分钟养老服务圈更便捷、更多元、更有质量。3 .业态规模显著扩大。养老服务新业态不断呈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智慧场景高频应用,智慧养老实现2.0迭代发展,“金融+养老深度合作,涌现一批连锁化养老组织企业,打造知名老年服务品牌超10个。老年消费潜能持续激发,年度消费总额超1亿元,“银发消费拉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功效逐步显现。4 .人才组织量质齐升。涵盖多学科的
13、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和薪资待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全市各类服务机构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达到3000人次,参加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老年社工获评省市级领军人才的达5人次以上。5 .综合监管科学高效。镇级养老指导中心全覆盖,形成高效协同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格局,政策扶持保障更加科学精准与高效,实现政企能动、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三主要任务(一)加快服务整合,共建高品质服务格局1 .提升家庭养老生活品质。强化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加强家庭成员赡养责任和义务的引导和教育,鼓励子女为老年人养老消费。将家庭养老照护能力培训纳入基本
14、养老服务指导目录和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优化家庭养老支撑项目,大力推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送餐助餐、日常关爱、适老化设施改造等服务。推广“家庭养老夜间照护”服务,深化”家庭照护床位”试点,探索“原居安老响应中心”建设,建立居家养老紧急救援机制,增强家庭支持网络。2 .构建全龄化社区康养格局。以织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抓手,做大做强家门口整合式、多层级、全龄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包含“基础助老、日常照料、社区食堂、文体生活、健康康复、综合照护”6大层级社区康养格局。加快推动“认知症友好社区”试点,建立一批认知障碍照护机构(认知家园)。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整合社区
15、多元服务资源,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公益基金,构建形成运营机构完善,全域通存通兑的服务体系。积极试点“物业+养老”等创新工作。探索建立老年生活协调员,统筹社区为老服务资源,老年居民参与社区养老活动明显提升。支持开展符合城乡住宅特点的小区无障碍改造,提升城乡社区环境的无障碍性、安全性。3 .打造多层次机构养老体系。加快推进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异地迁建项目,建成一家100O张床位的市级示范性养老机构,规划建设金仓湖康养基地,高质量打造行业知名的医养康养品牌。加快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大力推进公建民营模式,鼓励养老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实现镇(区、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100%覆盖。不断提高养老机构
16、多层次服务能级,夯实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托底普惠、多元保障功能。打造市级机构示范引领、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均衡拓面的多层次养老机构服务网络。4 .优化医养健康服务。深化医养结合,鼓励更多医疗康复机构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打造健康预防、康复护理、生活照料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模式,实现从被动照护到健康养老转变。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十五五末,推动所有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按照标准设置护理院或内设医务室,鼓励民建民营养老机构参照实施,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的建设补贴。加强老年医学学科、康复医学、老年护理学科建设,支持医疗机构将部分资源调整为老年康复护理床位,二级以上医院建设老年学科,设立老年病区,鼓励护理机构
17、开设失智症照护专区。支持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探索医疗机构、护理院、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社区居家上门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与社区、居家养老结合,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突破医养结合支付瓶颈,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经统筹地区医保机构评估后,符合条件的可签订服务协议,相关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将老年人急需的医疗康复护理项目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范围,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二)聚力乡村振兴,打造农村养老示范性服务高地1 .夯实农村养老“四个中心”阵地。将农村养老设施和服务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完善农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养老 服务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