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一、 站在新起点:回顾与展望(一)发展回顾“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领域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4+4”重点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工业经济呈现“速度较快、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为“十五五”时期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总量规模稳中有升。坚持存量盘活,增量做优,全市工业经济基本面较为稳健。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较2015年增加1027.2亿元;202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325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左右。“
2、十四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0.2%。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坚持进退并举,精准施策,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25年“4+4”重点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3.3%,较201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7.4%。其中4个优势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较2016年增长45.1%,4个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增长28.6%,“一烟独大”的格局得到逐步改善。创新活力不断激发。认真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不断加快,涌现出稀贵金属溅射靶材、无人搬运车单机及系统、锡基合金多级真空蒸储技术、13价肺炎
3、球菌多糖结合疫苗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领先技术和产品。截至2025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252家、市级450家,较2015年分别新增2家、90家和248家,建成第二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重大项目建设提速。强化项目全流程服务,加大重点项目会办、督办和查办,一批支撑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或竣工投产。“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49个、竣工194个。北汽新能源公司建成投产,东风云汽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试生产;京东方微显示器实现量产,闻泰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建成;浪潮智能制造生产基地产品正式下线,计算机、服务器首次实现Ao,o
4、承载能力大幅增强。坚持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为抓手,以引导产业集聚为核心,加快工业项目入园落地。全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16个,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较2015年提高81.2%o其中,高新区、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五华产业园区、安宁产业园区突破100O亿元。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6个,分别占全省的50.0%、28.6%o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焦化、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共淘汰产能550万吨。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
5、加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23.0%。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4家、绿色工厂1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绿色设计产品18个。东川区、安宁市成功列入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十四五”期间,全市工业发展水平虽然稳步提高,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尚处于高质量发展起步阶段,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存在明显短板,工业现状水平与高质量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经济规模偏小、工业增速明显放缓,产业内部结构失衡、传统产业比重过高,研发投入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亟待提升,要素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园区配套体系滞后、协同机制亟待健全等方面,与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不
6、匹配,须从战略高度引起重视。(二)形势展望“十五五”时期是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更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一方面,创新将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实体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一系列利好政策陆续出台持续加码;“双循环”新格局加快形成,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不断深化;“新基建”步入快车道加速落地,营造新应用场景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道阻且长,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对新旧动能转换提出更高要求、区域竞争不断加剧导致产业“突围”难度增大,宏观环境的错综复杂对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带来更多不确
7、定因素。全市工业经济必须深入对接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等国家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以高质量发展擎起全市经济发展的“顶梁柱”。二、 描绘新蓝图: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建立健全有利于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夯基础、补链条、聚主体、转方式、优载体、促开放,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
8、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谋划一批引领全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将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工业的新引擎,全链条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实现质量、动力和效率“三大变革”,推动全市工业大调整、快升级,走出一条高质量、跨越式、超常规的发展道路。(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优化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政府重点弥补共性技术缺失、基础薄弱等市场失灵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低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
9、的贡献率,推动市工业产品向产业链和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全面助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坚持增量引入与存量优化。按照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两头重、两手抓”的发展要求,加大优质增量引入力度,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创新产业导入和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培育一批面向未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对存量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支持力度。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创新。重视核心关键技术独立自主可控,推动创新自主化,加强制度和规则标准体系建设,保障产业安全和国家安全,同时坚持推进高水平开放,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
10、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三)发展目标1. “十五五”发展目标规模结构目标:到2030年,全市工业规模显著提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0%,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升到40.0%o质量效益目标:到2030年,细分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占比力争超过35.0%o工业发展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00万元/人。创新能力目标:到2030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1.15%;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细分产业领域培育形成若干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培育一
11、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绿色集约目标:到2030年,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25年的基础上下降15.0%以上,工业进一步向园区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目标:到203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培育5个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工业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和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力量,创新生态高度活跃,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根基更加稳固,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走在西南前列,形成一批全国一流的产业地标,建设成为双循环新格局下立足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现代工业核心区和区域性国际产业高地。三、培育新动能:构建现代工业体
12、系立足产业基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按照“增量优质、存量优化”的要求,发展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塑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等传统产业新优势,构建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迭代升级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打造新兴产业新引擎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拓展优质增量,重点培育和引入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品牌,为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有力支撑全市工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1 .电子信息(1)发展目标把握新动能、新消费为电子信
13、息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支撑、新契机,顺应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趋势;加快5G、信创等前沿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升级;超前布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和未来先导环节,培育前沿新优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从“结构单一、地位边缘、技术追赶”到“多业融合、核心支撑、创新引领”的转变。力争到203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ISo(2)重点方向智能终端。积极发展5G智能终端产业,提升智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物联网终端研发和制造能力,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电子器件、PCB(印制电路板)、传感器等产业链上游企业落户,加速构建智能终端制造产业生态。新型显示。推动硅基OLE
14、D微显示产业规模的扩充和产业生态的完善,提高智能终端、硅基OLED及配套等产业智能化制造能力,逐步招引硅基OLED驱动芯片、核心器件及材料等产业链上游环节企业,支持建设下一代显示屏和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终端制造产线,建立完善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支持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持续提升服务器和计算机产品制造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政务办公、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3)重点举措加快产业链延链补链。坚持承接前沿产业转移与改造本地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重点围绕智能终端、硅基OLED等重点产业,加快产业链图谱研究,编制产业链施工图,以强链延链补链为方向,
15、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吸引产业链各环节企业落地,推进关联产业项目集聚发展。支持园区错位发展。科学合理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布局,支持省数字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区等错位发展。其中,省数字经济开发区主要发展智能终端、大数据、物联网产业;空港经济区主要发展硅基OLED、汽车电子产业;高新区、经开区主要发展智能终端、光电子等产业。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在大数据、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领域支持企业投资新技术、新项目、新业态,全方位、多角度推动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点带面、形成示范效应。引导企业开展云计算、大数据、VR/AR、5G、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持360度VR4K(超高清分辨率)景点直播、远
16、程水质监测、AR人脸识别、无人机高清视频等示范应用创新,通过应用示范带动智能杆塔、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关联产业发展。2 .生物医药(1)思路目标把握健康消费升级趋势,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速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充分挖掘医药资源优势,强化优质药材资源供给和就地转化,做优中药饮片、民族药等传统医药产业存量,做大新型疫苗、细胞治疗、生物制剂、工业大麻和健康产品等产业发展增量,支持生物技术药、化药(仿制药)、天然健康品与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健康之城”。力争到2030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100亿元。(2)重点方向生物技术药。抢先布局生物药前沿领域,加快细菌疫
17、苗、病毒疫苗、核酸疫苗、基因工程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新型疫苗的开发,加强精准医学技术研究,推进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需求量较大产品的产业化进程,开发各类抗体药物。加强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支持免疫细胞治疗、3D(三维)生物打印再生医学等产品创新发展。化药(仿制药)。抓住全球专利药专利保护期密集到期机遇,积极布局首仿药。鼓励企业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研发。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重点突破国内短缺原料药品种研发,发展用于抗癌药物、激素药物等的高效原料药。推动“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联合发展。现代中药与天然健康品。推动中药产业转型壮大,发展精制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及深度开发产品
18、加强中药名方二次开发和经典民族药开发利用。依托全省三七、天麻等大品种以及惹仁、茯苓等药食同源中药材品种原料优势,开发具有抗氧化、减肥、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养护皮肤等功能的系列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和特殊用途化妆品。积极推动工业大麻向化妆品、食品、药品、新材料等领域延伸应用,打造全国第一、全球领先的工业大麻产业高地。高端医疗器械。开发生产高端植介入产品和高值医用耗材,培育医学影像设备、体外诊断设备等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丰富移动医疗设备、远程医疗设备等产品种类,开发智能灸疗仪、罐疗仪等中医特色诊疗设备,创新培育一批可穿戴健康智能设备。(3)重点举措搭建创新支撑平台。围绕天然药物筛选和成药性研究
19、药物临床前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和药物中试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创新研发平台、临床试验平台、检验检测平台,用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中试生产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手性小分子药的制备及制剂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省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形成覆盖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的创新支撑体系,提升全市生物医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优质原料基地建设。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良种选育繁育、种植基地建设和产地初加工,建立特色的高山优质中药材基地,打造中药材原材料“第一车间”,争创“云药之乡”,加快推进工业大麻、三七、灯盏花、滇重楼、石斛等优质健康原料种植规模化发展,推进一批中药材稀缺
20、品种发展,保障生物医药产业优质健康原料供应。医药医疗医保联动发展。健全医药与医疗、医保联动发展机制,支持细胞临床研究医院建设,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合作推广精准诊疗方案,探索创建由企业和医疗机构共建的临床试验基地和品牌应用推广示范基地,对于本地企业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新药和医疗器械或经国家、省、市认定的新产品,优先列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纳入市医保报销范围,推动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基因检测技术和干细胞应用相关产业进入各级政府采购目录。3 .新材料(1)思路目标主要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电子新材料、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4个领域,逐步实施重点领域的建链、补链、强链工程,不断提高产业
21、创新能力和竞争水平,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的行业龙头企业、产值超五亿元的领军企业,建设一批规模大、链条长、拉动力强的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力争到2030年新材料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2)重点方向有色金属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铝、铜、锡等新材料产业细分链条。稀贵金属新材料方面,大力发展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前驱体材料、贵金属电子浆料、环保催化材料等产业,鼓励发展稀贵金属资源回收利用,将打造为中国“柏都”。电子新材料方面,重点发展错基半导体材料和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等产业。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方面,重点谋划布局丙烯晴、顺酎、ABS(丙烯月青-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BS(聚丁二酸
22、丁二醇酯)、EPS(聚苯乙烯泡沫)等材料;依托磷化工产业基础,联动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完善全市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布局,初步构建起富有特色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链。(3)重点举措实施材料强基强链工程。聚焦铜铝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半导体材料和绿色新能源材料等细分优势领域,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开展补链强链,打造“水电铝一铝板带材和铝合金材料一超薄铝箔、汽车用铝合金材料等精深加工产品”、“阴极铜一铜箔和电工用铜线坯一高端电线电缆”、“贵金属化学与催化材料、贵金属电子浆料、贵金属合金材料、贵金属高纯材料为主的贵金属新材料制造一贵金属资源循环利用一贵金属供给服务”、“错、锢、像一光学材料、磷化锢、碑化
23、像一红外热电探测器及整机”、“磷酸铁一磷酸铁锂、六氟磷酸锂、石墨、铜箔、铝箔、隔膜一新能源电池”等一批特色产业链条。实施创新成果转化工程。加快建立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学研联合体,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在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建设一批集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4 .先进装备制造(1)思路目标把握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机遇,发挥机床在先进装备制造中的工业母机作用,全面增强先进装备的自主可控能力、软硬一体能力、基础配套能力和服务增值能力,持续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做精做优轨道交通装备、汽车配套装备两大优
24、势特色装备,引培结合形成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力争到203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2)重点方向智能制造装备。以智能制造装备带动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智能机器人;提高高端数控机床市场竞争力;加快自动化物流及其成套装备应用推广;提高工业控制系统、精密仪器、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新能源汽车。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要发展方向,以纯电动新能源客车、乘用车、专用车等整车生产带动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器总成等核心零部件发展;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创新发展,开展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创新;前瞻布局无人驾驶、车联网等前沿领域。轨道交通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工业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