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
《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天津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动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全市居民卫生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天津市“十三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十三五”期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全面推动,深化改革,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效。居民期望寿命连年超过81岁,从2015年的81.33岁提高到2020年的81.9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控制在10/10万和6以下,主要健康指标
2、位居全国前列,达到发达国家水平。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控指挥部坚强领导下,卫生健康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状态,2.5万名医护人员统一编入医疗预备队,建立多点触发的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防控救治体系,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实现本地确诊病例清零,打赢“一船”、“两机”、“三楼”、武清人民医院、宝坻百货大楼、境外输入阻击6场重点“战役”,做到外部输入“零扩散”,本地疫情无反弹。坚持“全国一盘棋”,组织13批医疗队、1307名医疗队员及支援抗疫物资几十万件驰援湖北。天津“一药一方”在抗疫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张伯礼院士获授“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另有4个
3、集体和10名一线医务人员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2.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爱国卫生运动效果显著。全面贯彻健康中国和健康中国行动部署;启动19项专项行动,制定了包括40项考核指标和152项监测指标的考核监测评估体系,成立健康天津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17.42%提升到2020年的28.52%。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卫生问题。“十三五”期间,我市获命名国家卫生区11个,创建比例达到81.25%,较“十二五”末提高了56.25%;41个镇获得国家卫生镇命名,
4、创建比例达到40.21%,比“十二五”末提高了35.81%。市级卫生村1624个,创建比例达到45.9%,比“十二五”末提高了37.28%。整体而言,我市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病媒生物防制等专项行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取得显著成效。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在直辖市中率先取消药品和一次性耗材加成,建立价格、财政等综合补偿机制,出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政策并推动实施。2018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我市排名全国第四。开展药品耗材供应改革,首轮“4+7”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超额完成国家任务,建立以京津冀为基础、东北华北地区加盟的区域化耗材招
5、采联盟。基层卫生改革实现突破,全部村卫生室纳入镇村一体化管理,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有效签约居民400余万人,签约重点人群260余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60%。医联体建设不断深化,2个城区、5个涉农区被确定为国家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区,组建11个专科医联体,有效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诊疗占比从2015年的37.87%提升至2020年的41.68%。4.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围绕增加优质资源总量、重点调整三级医院布局结构、整体提升区级机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基层服务功能的基本思路,“十三五”期间,天津医院改扩建、环湖医院新址扩建、朱宪彝纪念医院、儿童医院马场院区等13个项目
6、竣工,12个项目投入使用,在建项目14个。不断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共布设26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全市各涉农区全面实行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15分钟健康服务圈基本建成。全市基本形成以5个医学中心为龙头,9个区域医疗中心、9个专科诊疗中心和远郊外围区属医院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较为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5.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相比“十三五”初期,全市执业(助理)医师数从每千人口2.32人增长到3.14人,同比增长35.3%;注册护士数从每千人口2.19人增长到2.72人,同比增长24.2%。“三三五人才工程”(三项高端人才选拔工程、三项基层人才促进工程、五项专
7、门人才提升工程)顺利实施,人才选拔培养、引进补充、分类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选拔首批10名海河医学学者、50名津门医学英才和100名青年医学新锐,遴选首届180名天津名医,5年间全市卫生健康机构在岗职工增加2.5万余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2.3万余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力支撑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队伍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实施“儿科双十条”政策,千名儿童儿科医师比例达0.81人;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每万人口拥有全科医生数量达到3名,均提前超额达到国家目标要求。6.医疗服务质量和群众就医感受进一步提升。聚焦“一老一小一急一投诉”,着力解决群众就医难点痛点问题。医疗服务明显改善,开展“
8、百日行动”和“老年人就医服务月”,并固化为常态化制度实施。智慧服务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覆盖,有效缓解门诊“三长一短”问题,三级医院分时段预约诊疗率超过50%。院前急救居于国内领先,全市急救站点由69个增加到204个,院前医疗急救电话10秒接听率达100%,接报至到达现场平均时间保持在10分钟以内。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成效显著,建成28个国家级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率在全国率先出现拐点并连续6年下降,累计减少死亡2.43万人;22个卒中中心获得国家级认证,累计减少因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致残1.46万人。服务缺陷闭环管理模式基本形成,患者投诉回复率和办结率达100%,办理满意率达92.31%
9、7.公共卫生服务保障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更加均等,我市基本公卫考核成绩连续几年位列全国前三,人均经费补助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到2020年的99元,免费向全市人民提供21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持续巩固,全市甲乙类传染病及3种重大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均居全国最低行列,肺结核报告发病率连续6年全国最低。甲型肝炎连续16年、急性乙型肝炎连续5年、戊型肝炎连续8年发病率低于1/10万。麻疹发病较“十三五”初期下降了83.77%,未出现本市籍白喉病例。慢性病防治成效明显,深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行动,健康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达2334个。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西
10、青区等9个区建成国家级示范区,市级示范区覆盖率达到100%。实施大肠癌筛查、妇女两癌筛查、常见恶性肿瘤早诊早治、心脑血管疾病筛查、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慢性病防治项目,完成筛查700余万人次。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下降10.37%。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二类疫苗集中采购管理体系建设,率先将水痘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妇女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圆满收官,5年累计惠及1927万人次,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持续控制在12以下,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到90%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精神卫生诊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共有70家机构提供精神
11、障碍诊疗服务,精神科医生数达到5.20名/10万人,较2015年提高50%,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90%以上。强力推动计划生育失独家庭长效扶助关怀机制,一次性救助金制度落地。8.中医药传承创新迈上新台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成功召开天津市中医药大会,并印发天津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2020-2022年),建立天津市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立完善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龙头,以市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为医学中心,以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为骨干,以基层国医堂为网底的三级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充实,我市现有中医药专业中国工程院
12、院士3人,“国医大师”3人,全国名中医4人,岐黄学者4人,天津市名中医71人。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批全国仅2家的“国家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组分中药实验室获批全国第一个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9.国家战略在卫生健康领域顺利实施。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与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共建共管+资源共享”模式,在津成立首个“国家医学考试协作中心”。全力推进资源共建共享,43项医学检验结果和20项医学影像资料实现京津冀互认共享。高质量完成健康扶贫和对口支援任
13、务。打造“组团式”医疗帮扶、县级医院结对全覆盖、“村村好”健康服务工程、远程医疗合作四个健康扶贫天津模式,实现从村级卫生室到区域重点医院对口帮扶全链条,有效助力受援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稳步提升,健康扶贫“天津模式”被原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给予充分肯定。2名个人、3个集体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荣誉称号,1名同志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开创新时代卫生援外新局面,推动援外体制机制持续创新,5年累计组派援外医疗队8批236人次,多次获得受援国政府荣誉勋章。承派我国政府首批赴非抗疫医疗专家组,代表我国政府率先驰援西非国家布基纳法索和科特迪瓦,积极助力全球抗疫,共筑人类卫生健
14、康共同体。10.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建立巩固主题教育成果长效机制,党对卫生健康系统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在2020年度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考核优秀,获得市委通报表扬。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彰显,出台公立医院党建工作实施办法,建立市区两级公立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打造横向联动、上下贯通机制。全市卫生健康战线2066个党支部投入疫情防控,成立一线临时党支部167个,2万余名党员主动申请进一线,火线发展党员309名,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二)天津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问题“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
15、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国将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构建“大健康”治理格局,强化全生命周期、全行业管理,全面推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进入加快建设“一基地三区”和“五个现代化天津”的关键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发挥重要的社会引领和支撑作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十四五”期间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将面临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和持续流行,我市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短板和弱项更加凸显。全市人口结构性问
16、题日益突出,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进程加速,劳动年龄人口总量波动下降;同时,不同区域发展进程的差异,对人口数量和分布影响较大,对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优化配置要求更高。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迅速,要求卫生健康领域加快做好健康服务模式创新和转变,更加注重提升健康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和效率,更加优化服务体验。“十四五”时期,伴随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当前,我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尚存在不足,基层和中医医疗机构的千人口床位指标尚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千人口卫生人力资源指标大多落后于其他直辖市。区域间资源要素配置结构不合理,特别是床位和人力资源仍然
17、集中在市内六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学历及专业分布不均衡;重点及优势学科建设领军人才不足,紧缺专业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二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尚不健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管理机制建立存在不足,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事权归属、管理不同,缺少上下联动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不稳定,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难题。同时,基层网底队伍与能力建设存在不足。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设施相对老化滞后,各区级疾控机构病原体快速检测水平参差不齐,且与先进省市有一定差距。三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尚不彻底。当前,医药、医疗和医保联动,协调推进机制仍不健全,各种职责管理权限过于分散,降低了社会治理效率。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大
18、多数医院仍是经验型和粗放型管理,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不够高,内部管理还需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较弱,分级诊疗成效不够显著。四是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尚不完善。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与人工智能应用、互联网医院建设运行、线上医疗服务等方面尚未形成体系,需加快探索完善;我市已经建成全市数据中心并建设有公卫、家医、妇幼、传染病报病、免疫规划、中医馆、爱卫、后勤管理等业务系统,但各业务系统功能较为单一,系统之间相对独立,没有缜密的联系和承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缺少信息互通互联,机构间的信息交换网络尚未形成,导致众多“信息烟囱”、“信息孤岛”,需建立完善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
19、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天津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市情,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能力提升为主线,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主要问题,加快实施健康天津行动,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二)天津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基本原
20、则以人为本,促进健康。把促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保障健康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预防为主,中西并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应急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守门人”作用,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中西医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做到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坚持高质量发展,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根据城乡区域发展和城镇化建设需要,以基层和资源短缺地区为重点,加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协调性,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深化改革
21、制度创新。与时俱进,将改革创新贯穿其中,结合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研究当前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乎卫生健康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找准改革突破口和体制创新着力点,加强制度创新,推动模式转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关注当前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更要紧紧围绕长期性、战略性、深层次的重大问题,作出制度安排,明确战略举措,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和指导性;加强规划目标任务、重点项目、保障措施等的前后衔接,增强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三)天津市“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具体实现以下目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理顺疾病预
22、防控制体制机制,全面提升疾病防控能力;构建科学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建立物资保障机制,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水平。持续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知识普及,全面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优质资源配置的均等化,合理调控总量,优化配置结构。创新医疗服务供给模式,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备。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内涵建设,提高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大力发展中医治未病和中医康复服务,强化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创新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交流,坚持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中医药特色发展、内涵发展、
23、转型发展、融合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健康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健康服务更加注重质量和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和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针对本市居民,结合人群疾病特征和就医特点,优化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我市医疗专科特色优势,服务京津冀及全国各地人民,打造医学新高地。-健康服务模式持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下发挥多方共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加强机构间的分工与协作,事业和产业相互促进,加强智慧健康服务,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主要指标:领域指标2020年指标值2025年指标值指标性质健康水平人均期望寿命(岁)81.9182.38预期性婴儿死亡率()65预期性孕产
24、妇死亡率(1/10万)10/10万8.5/10万预期性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8.52%31%预期性健康服务资源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张)4.365.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3.143.5预期性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2.724.0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人)34预期性每万常住人口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数(人)1.751.75预期性医护比1:0.91:1.15预期性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29%左右29%左右预期性健康服务过程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0%90约束性0-6岁儿童保健管理率9090约束性城乡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8080预期性高血压、2型糖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天津市 卫生 健康 事业 发展 十四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