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霹雳系列空空导弹全解析.doc
《我国霹雳系列空空导弹全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霹雳系列空空导弹全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wd.“霹雳1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5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装备部队使用的第一个空空导弹,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的、作为总装厂的湖南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以及兵器和电子工业部所属的几家配套工厂共同仿制。1958年10月开场筹建仿制生产线并测绘-5导弹,设计代号为7089。1959年10月投入试制生产。1960年3月首枚导弹组装成功,同年6月制造出12枚导弹,全部通过地面试验。随后将其中10枚导弹运往国家空空导弹试验靶场。 1960年7月进展了首枚导弹空中无靶试射,导弹工作完全正常,随后进展了4次对-17靶机的空中试射。由于试验载机上的火控雷达在发射导弹之前未能校准,导至发射的4枚导
2、弹均末命中靶机。1962年10月恢复导弹试制生产。1963年3月总装出24枚导弹,同年11月再次在国家靶场进展定型试验,共发射20枚导弹,其中两次对-17靶机空中试射,均击毁该靶机。1964年5月通过了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生产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1号空空导弹,编号为PL-1。批生产型导弹随后进入中国空军服役,装备歼6(J-6)战斗机。该弹1974年停产,现已退出现役。 构造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无线电近炸引信和战斗部舱、无线电驾束式制导控制舱、单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舱、内装横滚稳定装置的稳定舱和无线电天线接收机舱共5个舱段组成。2个尾部的无线电定向天线,接
3、收来自机载雷达的照射波束信号,经过弹上计算装置将其转变为与导弹偏离等强信号线的偏移量和偏移速度成比例的制导信号,输给舵机装置,控制鸭式舵面相应运动,从而使导弹沿着机载雷达照射目标的波束方向飞向目标。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机载雷达和导弹本身的性能很差,“三点法驾束制导方式落后,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机动性差的敌方轰炸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46km 最小射程1500m 最大速度M2 使用高度2500165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雷达驾束式 引信无线电近炸引信 战斗部爆炸破片,重13kg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82kg 弹长2.5m 弹径200mm 翼展
4、654mm 霹雳-2空空导霹雳-2空空导弹由红外自动导 引头、舵机舱、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 信、战斗部、 火箭发动机及弹翼组 成;鸭式气动布局,弹头呈半球型钝 头,弹身为细长圆柱形,两 对三角形 舵面和两对梯形弹翼呈十字形配 置;飞行速度为22马赫,主要用于 攻击中 型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该弹是中国在引进苏联的-13空空导弹基础上研制并改进开展的第二个空空导弹,也是中国空军和海军在7080年代大量装备使用的空空导弹,载机为歼6(J-6)、歼7(J-7)战斗机。1962年首先由兵器工业部所属的、作为总装厂的西安东方机械厂,以及20多家主要配套工厂,共同筹建仿制生产线。1964年11月开场导弹各部件
5、试验样机的试制。1965年9月开场各部件单元飞行试验。1967年3月开场在国家靶场进展定型试验,总共发射19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11月通过了国家定型委员会的审查,批准生产定型并投入批生产,正式命名为“霹雳2号空空导弹,编号为PL- 2。霹雳-2空空导弹 - 研制历程 1958年 9月,我国从浙江沿海地区获得外 国 空空导弹的残骸,并对其进展了 分析、测 试和研究性设计。与此同 时,原苏联先后 派出两批专家来华 索取了有关技术资料和 局部残骸实 物。不久,原苏联在此基础上 试制成 功了K13型导弹,装于米格21 上。1962年,原苏联向我国有偿提 供米 格21和K13型导弹的技术 资
6、料和样品。 我国开场仿制K13 型导弹,并将其命名为“霹雷2号。 1964年11月,导弹仿制工作 全面 展开。1967年37月,进展了定型 试验,共发射了19发导弹,试验取 得了成功。 1967年11月,“霹雷2 号导弹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为满足中国空/海军装备需要,1964年10月由航空工业部所属的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作为总装厂,同原各主要配套工厂协作,开场仿制-13 空空导弹。 1966年11月试制出首批18枚导弹。1967年5月在国家靶场进展定型试验,总共发射22枚导弹,试验取得成功。1970年8月获准定型并投入批生产。霹雳-2空空导弹 - 构造性能 霹雳-2空空导弹 PL-2原型空空导弹
7、的构造与性能特点,与美国的“响尾蛇AIM-9B空空导弹相似。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构造,由导引头舱、舵机舱、战斗部舱、光学引信舱和发动机舱共5局部组成。两对三角形舵面位于舵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外侧,两对后掠梯形弹翼位于发动机舱所在的圆柱形弹体尾部,两者呈X-X形配置。 导引头采用硫化铅(PbS)红外探测器,视场角4,框架角25,跟踪角速度11/s,太阳盲区20,调制盘转速70Hz,调制方式为调幅,制导飞行时间20s。固体火箭发动机由铝合金制成,总重36kg,推力2668dN,总冲3685dNs,装药21kg。破片杀伤式战斗部重 11.4kg,生成的破片数约7000块,破片飞散角101
8、6,有效杀伤半径1011m。 由于受当时技术水平的限制,导弹本身的机动性、抗太阳以及其他自然和人工干扰能力很差,载机只能从尾后攻击敌方战斗机,不能满足现代空战的需要。霹雳-2空空导弹 - 战术性能 最大射程 7.6km(PL-2、-2A) 10km(PL-2B) 6km(PL-2-519) 最小射程 1500m(PL-2) 1300m(PL-2B) 2700m(PL-2-519) 最大速度 M2.5(高空) M1.6(海平面) 使用高度 500m(PL-2) 21000m(PL-2A) 21500m(PL-2B) 500023000m(PL-2-15) 21000m(PL-2-J72) 300
9、3000m(PL-2-519) 最大过载 11g 制导系统 被动红外 引 信 战 斗 部 高爆炸药,重11.3kg 动力装置 固体火箭发动机弹 重 75.3kg(PL-2) 60kg(PL-2A) 76kg(PL-2B) 67kg(PL-2-15) 53kg(PL-2-J72) 152.8kg(PL-2-519) 弹 长 2.84km(PL-2) 2.50km(PL-2A) 2.99km(PL-2B) 2.15km(PL-2-15) 2.80km(PL-2-J72) 2.90km(PL-2-519) 弹 径 127mm 翼 展 609Mm(PL-2) 528m(PL-2B)1“霹雳3空空导弹
10、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个空空导弹,其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射程、提高精度和杀伤威力,满足新一代战斗机歼8(J-8)的作战使用要求。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开展中心)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2年6月开场研制,1968年6月开场首批20枚样弹地面和飞行试验。1969年12月完成第二批30枚样弹的地面试验。1970年开场在国家靶场进展定型试验,直到1974年11月才 基本完成试验工程。 此后为进一步考核导弹性能,还进展了屡次地面和空中试验,到1980年4月正式定型。1981年生产出50枚导弹,1982年发射8枚导弹用于定型补充试验。1983年在航
11、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顿研制生产。 构造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和模块化舱段构造。其主要特点是:加大弹翼面积和平衡攻角,以提高机动性和高空性能;增加发动机装药量,以增大射程;采用光学浸没红外探测器,以增大导引头作用距离;采用新型战斗部和红外引信,以提高杀伤威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11.5km 最小射程1300m 最大速度M2 使用高度23000m 最大过载 制导系统被动红外 引信红外近炸引信 战斗部爆炸破片 动力装置1台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93kg 弹长2.123m 弹径135mm 翼展654mm“霹雳4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二种空空导弹,也是中国自行
12、设计制造的第一个半主动雷达型空空导弹,以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开展中心)和株洲航空发动机厂为主,于1966年3月开场研制,1980年11月完成样机部件地面定型试验。1981年7月转入第二阶段研制,1984年生产出首批整弹样机、发射装置以及地面维护设备。1985年因其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停顿研制。 构造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与美国的“麻雀3A(AIM-7D)相似的气动外形布局,即两对全动式梯形弹翼装在弹体中部,起控制舵和副翼双重作用,4片固定式三角形安定面装在弹体尾部,起纵向稳定作用。同时,该弹还采用与前苏联/俄罗斯在空空导弹设计上常用的方案,即“一弹、两头方案,通过半主动雷
13、达和被动红外两种不同导引头的互换,形成半主动雷达和被动红外两种导弹型号,代号分别为“霹雳4甲(PL-4A)和“霹雳4乙(PL-4B)。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18km(PL-4A) 8km(PL-4B) 最小射程1500m 最大速度M2.2 使用高度30021000m 最大过载40g 制导系统半主动雷达(PL-4A) 被动红外(PL-4B) 引信无线电引信和压电引信 战斗部高爆炸药,重30kg 动力装置固体火箭发动机 弹重150kg(PL-4A) 148kg(PL-4B) 弹长3.235m(PL-4A) 3.128m(PL-4B) 弹径190mm“霹雳5空空导弹 基本情况 该弹是中国自行设
14、计制造的第三个空空导弹,分为半主动雷达型和被动红外型,名称和代号分别为“霹雳5甲(PL-5A)和“霹雳5乙(PL-5B),主要研制单位为航空工业部所属第六一二所(现为洛阳光电技术开展中心)。半主动雷达型于1966年4月开场研制首批样弹,1971年7月开场首次载飞试验,1972年9月进展空中模拟弹发射试验,1981年4月研制第二批样弹研制,同年8月开场进展空中靶试,直到1982年3月完毕发射试验,1983年在航空工业型号调整中停顿研制生产。被动红外型于1966年4月开场研制首批样弹,1967年初开场首批地面和空中载飞试验,随后经过多批样弹研制和各种地面和空中发射试验,因受国内形势影响直到1986
15、年9月才通过国家定型委员会审查,获准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进入中国空/海军服役。 构造和性能特点 该弹采用鸭式气动外形布局,由制导控制组件、战斗部、红外近炸引信或无线电近炸引信、固体火箭发动机、鸭式舵面和三角形弹翼组成。红外导引头采用压缩空气致冷,灵敏度高,具有抗背景辐射干扰的能力。战斗部采用高爆炸药,有杀伤破片型和连续杆型,前者配用红外近炸引信,后者配用无线电近炸引信。这两种类型的战斗部及其近炸引信,可以互换使用。战斗部有效杀伤半径10m。红外近炸引信的抗干扰能力强,起爆可靠性高。该弹的最大脱靶量9m。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最大射程10km(PL-5A) 16km(PL-5B) 最小射程1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霹雳 系列 空空导弹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