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docx
《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docx(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儿科诊疗技术准入与管理规范安徽省儿科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目录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1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管理规范 6儿科肺通气功能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9儿科儿科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11儿科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16儿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41儿科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管理规范 28儿科神经电生理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33科血液净化技术准入标准 38儿科肾穿刺技术准入标准 41小儿普通外科内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41新生儿病房及NICU管理规范一、新生儿室(一)布局新生儿室应有独立的区域,设置床位不少于 6张。需设置接待室、配奶问、 沐浴区、隔离间、有条件者可设置早产儿问。可
2、根据条件选择有陪或无陪管理两 种模式。无陪病区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 3 m2,床间距不小于1米;有陪病区实施 母婴同室者,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 6 m2。(二)设施设备1、基本设施 每个房间至少设1套非手触式的洗手设施及干手设施,及连 续24小时不间断的空气消毒设备。2、诊疗设备 暧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经皮胆红素测定仪、输 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监护仪、氧浓度监测仪、新生儿专 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低负压吸引器等。(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 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在2000g以上的新生儿; 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的各类新生儿呼吸系统疾患;不需静脉营养的低出生体
3、重 儿;不需换血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转诊指标 胎龄小于34周,出生体重在2000克以下的低出生体重儿; 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及合并器官功能损害的重症疾患;先天畸形等需外科诊 治者;其他需要转诊的患者。3、诊疗技术要求 应具备新生儿复苏术及气管插管术、新生儿氧疗(FiO2 可调)、nCPA豉术、静脉途径建立(含静脉留置)、无创监测技术、蓝光治疗、 新生儿听力筛查、疾病危重程度评分、出院病人管理等。二、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新生儿病区(一)布局为独立设置的医疗护理单元病区, 设置床位在20张以上。需设置早产儿室、 隔离室和抢救室,设置接待间、配奶间、沐浴区、治疗问、处置间、仪器间等辅 助用房。(二)
4、设施设备1、在新生儿室的基础上配备中心供氧设备、中心吸引设备(终端数学床位 数)。2、诊疗设备 暖箱和辐射式抢救台1/2床位数,配备有创呼吸机、血气 分析仪、新生儿专用抢救车等。(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 胎龄32周以上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上 的低出生体重儿;各类新生儿常见疾病;因严重疾病在三级 NICU中治疗后 处于恢复期的新生儿。2、诊疗技术要求掌握新生儿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疗技术外。还要求开展以下10项技术中的8项:(1)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RDS (2) ROP 筛查;(3)新生儿换血术;(4)新生儿全静脉营养技术;(5)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 有创血流动
5、力学监测技术;(6)心包穿刺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7)新生儿常频机械 通气;(8)新生儿高频通气技术、(9)吸入NO台疗新生儿严重呼吸衰竭;(10) 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危重新生儿出院后随访门诊。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一)布局1、在新生儿病区内设置NICU,床位20-30张,设置6个以上的抢救单元, 实行全无陪管理模式。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 5m2,床间距不低于1.5m。提倡设计 单间或家庭式NICU,每床使用面积不低于12m2。2、设置化验室。(二)设施设备1、每一个抢救单元的设备要求 新生儿专用多功能多参数监护仪每床 1 台;辐射式抢救台和/或暧箱1台;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各1-2
6、台;有创 呼吸机或无创CPA噤置1台。2、其它须配置的设备血气分析仪;能行高频通气或一氧化氮吸入治疗的呼吸机;床旁X线仪及X线屏蔽设备1组。3、选配设备 有条件者可选配如下设备:床旁B超仪;亚低温治疗仪; 床旁脑电图机;体外膜肺;设备齐全的新生儿专用抢救车;其他:新生 儿转运车、新生儿纤支镜。(三)技术指标1、病人收治范围 (1)胎龄32周以下或出生体重在1500克以下的早产儿; (2)需要机械通气在24小时以上者;(3)窒息、严重感染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 者;(4)昏迷患儿,频繁惊厥;(5)有换血指征的高胆红素血症;(6)低血压、 休克、严重心律紊乱、心力衰竭;(7)重度贫血,各部位严重出血,
7、 DIC,严重 溶血;(8)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屡、胃肠道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 脐膨出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胃肠穿孔、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先天性心脏疾 患等)需要外科治疗者;(9)严重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糖代谢紊乱等;(10)重 度硬月中症,体温0 30c或 41c者;(11)原因不明需要进一步诊治的病例。2、诊疗技术除要求掌握新生儿科医师必须掌握的临床常用诊疗技术以及 上述二级新生儿病区要开展的技术外,还要求开展以下17项技术中15项:(1)能开展危重新生儿的转运工作;(2)持续血液净化技术;(3)配备PACS添统; (4)相关小儿外科可以开展严重先天畸形(如气管食道屡、幽门肥厚、胃
8、肠道 闭锁,膈疝、脊髓脊膜膨出、脐膨出、输尿管异位或狭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胃肠穿孔、先天性心脏疾患)等外科手术,NICU中可以提供专科护理。(5)新生儿呼吸机(常频和高频)的临床应用;(6)微泵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7) 新生儿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8) NO吸入治疗新生儿严重呼吸 衰竭;(9)头部亚低温防治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10)早产儿PICC技术的应用; (11)头颅B超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应用;(12)振幅整合脑电图在新生儿脑损 伤中的应用;(13)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技术的应用;(14)新生儿全静脉及部分 静脉营养;(15)高危新生儿随访及早期干预;(16)早产
9、儿鸟巢式管理及水床应 用;(17)经皮氧/二氧化碳分压监测在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等 技术。(四)重症监护新生儿科人员配备NICU应当根据床位数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定 期参加新生儿专业知识的培训。NICU医师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 0.3:1.各级医师 必须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取得医师执 业证书,其执业范围为儿科,方可执业。护士必须取得护士执业证书,方可执业。主治医师应熟练掌握心肺复苏、各种呼吸机应用、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 管、脐动静脉插管、胸腔引流、换血等技术。住院医师应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 苏等基本技能,具备独立处置常见新
10、生儿疾病的能力。 应确保在病房中随时有至 少一名住院医师在岗,能立刻处理 NICU的突发事件,并确保有一名能胜任 NICU 各项工作的二线医师随时待命,负责处理各项临床一线医师不能处理的事件。护士与床位的比例不低于1.5:1,护士应熟练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 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 NICU医院感染控制技术。应配置熟悉新生儿 X线透视 技术的放射技术人员,并建立 X线防护设施,使重复的X线暴露最小化,摄片时 应适当使用性腺挡板。(1)人员资历科主任要求具有副高专业技术职务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原则上三级医 院具有正高技术职称。三级学科学术带头人要求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专业技
11、术 职务二级医院具有本科学历、三级医院具有硕士学位。 护士长 要求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护师工作8年以上及大专以 上学历。 专科人员:三级学科人员需要进行准入培训,需要有半年以上专科进修 经历。(2)学科梯队 专业技术职务 二级医院高级:中级:初级=1: 3: 6;本科以上学历者须 达到80%三级医院为3:4:3 ;本科以上学历者须达到100%研究生学位人员比 例达到30% 人员数量 病床与护士人数比例要求1:1,逐步达到1:1.5 ;医师与护士 的比例1:2, NICU医师与护士的比例1:3,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配备适当数量的 护理员、陪检人员、工人及保卫人员等。(五)其他1、承担高等医
12、学院校学生新生儿学授课和临床带教实习。2、接收二级以下医院的新生儿科进修医师。3、举办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或承担省级以上学术会议。4、指导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推广适宜卫生技术。5、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承担市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和合作项目,获得院 内外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中心临床科研协作,发表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期刊专业 论文。6、科室内至少1/2医师(1/5护士)接受过半年以上的进修学习或在职研 究生培养(包括全日制)。年度内主任(护士长)参加2次以上的省级或全国性学 术交流,1/2以上医师(1/5护士)参加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或学术交流。46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管理规范(一)布
13、局1、重症医学科位于方便患者转运、检查和治疗的区域,并直接近手术室、 医学影像学科、检验科和输血科(血库)等。重症医学科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5平方米,床间距大于1米;每个病房最少配备一个单间病房,使用面积不少 于18平方米,用于收治隔离病人。2、病床数量应符合医院功能任务和实际收治重症患者的需要,重症医学科 床位数为医院病床总数的2%-8%床位使用率以75%;宜,全年床位使用率平均 超过85%寸,应该适度扩大规模。重症医学科每天至少应保留 l张空床以备应急 使用。(二)设施设备1、每床配备完善的功能设备带或功能架,提供电、氧气、压缩空气和负压 吸引等功能支持。每张监护病床装配电源插座 12个
14、以上,氧气接口 2个以上, 压缩空气接口 2个和负压吸引接口 2个以上。医疗用电和生活照明用电线路分开。 重症医学科应有备用的不间断电力系统(UPS和漏电保护装置。2、应配备适合的病床,配备防褥疮床垫。3、每床配备床旁监护系统,进行心电、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有创压力 监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护。4、原则上应该每床配备1台呼吸机,每床配备简易呼吸器(复苏呼吸气囊)。 为便于安全转运患者,每个重症加强治疗单元至少应有1台便携式呼吸机。5、每床均应配备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其中微量注射泵原则上每床4台以上。另配备一定数量的肠内营养输注泵。6、其他必配设备:心电图机、血气分析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抢救装备车
15、车上备有喉镜、气管导管、各种管道接头、急救药品以及其他抢救用具等) 、 纤维支气管镜、升降温设备等。三级医院必须配置血液净化装置、血流动力学与 氧代谢监测设备。(三)技术指标一、重症医学科收治以下患者:1、急性、可逆、已经危及生命的器官或者系统功能衰竭,经过严密监护和 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恢复的患者。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严密的监护和有效治疗可 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3、在慢性或者系统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严 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或接近原来状态的患者。4、其他适合在重症医学科进行监护和治疗的患者。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月中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
16、疾病和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 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二、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基本技能要求(一)医师1、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2、掌握重症患者重要器官、系统功能监测和支持的理论与技能,要对脏器 功能及生命的异常信息具有足够的快速反应能力:休克、呼吸功能衰竭、 心功能 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 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 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 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要掌握复苏和疾病危重程度的评估方法。3、除掌握
17、临床科室常用诊疗技术外,应具备独立完成以下监测与支持技术 的能力:心肺复苏术、颅内压监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 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等 技术。(二)护士1、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2、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和护理,外科各类导管的 护理,给氧治疗、气道管理和人工呼吸机监护技术,循环系统血液动力学监测, 心电监测及除颤技术,血液净化技术,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技术,胸部物 理治疗技术,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技术,危重症患者抢救配合技术等。3、除掌握重症监护的专业技术外,应具备以下能力:各系统疾病重症患者
18、的护理、重症医学科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重症患者的疼痛管理。(四)人员配备重症医学科必须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理念、 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其中医师人数与床位 数之比应为0.8:1以上,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应为 3:1以上;可以根据需要配 备适当数量的医疗辅助人员,有条件的医院还可配备相关的设备技术与维修人 员。重症医学科至少应配备一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 任主任,全面负责医疗护理工作和质量建设。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应当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在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具备一定管理能力。(五)其他1、接收进修医
19、师。3、举办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或承担省级以上学术会议。4、指导下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推广适宜卫生技术。5、有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承担市以上各类科研课题和合作项目,获得院 内外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中心临床科研协作,发表一定数量的统计源期刊专业 论文。6、科室内至少1/2医师(1/5护士)接受过半年以上的进修学习或在职研 究生培养(包括全日制)。年度内主任(护士长)参加2次以上的省级或全国性学 术交流,1/2以上医师(1/5护士)参加省级以上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或学术交流。儿科肺通气功能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加强儿科肺功能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儿科肺通气功能临床诊疗 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
20、安全,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制定本 规范。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儿科肺功能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儿科肺功能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二)具有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相关专业诊疗科目,有与开展肺功能诊疗技术相关的科室和设备,并满足下列要求:1 .临床科室二级及以上医院,其中综合性医院设有儿科呼吸专业组,专科医院(儿童医 院或妇儿医院)设有儿科呼吸科。 每年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不少于 500例,完 成儿科肺功能检查不少于200例。2 .肺功能工作室. . 一、2 , 一 一1一(1)场地不宜过窄过小,肺功能室面积大于 10m,不同检查
21、仪独立放置; 肺功能室环境参数:温度18-24 C,湿度50%-70%(2)有满足儿科肺功能检查工作需要的肺功能仪及相关检测设备。(3)需配备急救设备(复苏气囊、吸氧、吸痰设备)及急救药品。(三)有经过儿科肺功能检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具备儿科肺功能诊疗技 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执业医师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四)肺功能室通风良好,或有通风设备;使用肺功能检查专用呼吸过滤器; 有肺功能仪消毒灭菌设施,医院感染管理符合要求。二、人员基本要求(一)医师开展儿科肺功能检查诊疗技术的医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执业范围为与开展的儿科呼吸疾病诊疗相适应 的临床专业。(2)具有5年以上儿科
22、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经验,目前从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相关工作,累计完成儿科肺功能诊疗操作不少于200例。(3)经过儿科肺功能诊疗技术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二)其他相关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儿科肺功能诊疗技术相关专业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三、技术管理基本要求(一)严格遵守儿科呼吸系统疾病诊疗规范、肺功能技术操作规范和诊疗指 南,严格掌握儿科肺功能检查技术的适应证。(二)儿科肺功能检查技术由具有儿科肺功能检查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 具 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 实施支气管激发试 验由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本院在职医师决定, 操作者由 符合相关要求的医
23、师担任。(三)实施儿科肺功能检查操作前,尤其在支气管激发试验检查前,应当向 患儿家长、法定监护人、代理人告知诊疗目的、诊疗风险、注意事项、可能发生 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四)加强儿科肺功能诊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肺功能检查后随访制度,并 按规定进行随访、记录。四、培训拟从事儿科肺功能诊疗工作的医师应当接受上级医院等有相关肺功能检查 经验及资质的地点培训并考核合格。儿科支气管镜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加强我省儿科支气管镜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与管理,规范我省儿科支气管镜 临床诊疗行为,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制定本规范。本规范为我省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儿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生儿 病房 NICU 管理 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