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doc
《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民本思想的起源形成与总结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对中国的发 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发端于夏商时代,其内 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历史证明:中国古 代的每个历史时期,只要统治者重视民本,施政体现民本思 想,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鼎盛。一、民本思想的起源 民本思想对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其最初到底起源于我国的哪个时期呢?据考证,在中国 的远古时代已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根据可靠文献记载: 帝尧曰:“吾存心于先古,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 众生之不遂也。 ”故一民或饥,曰: “此我
2、饥之也。 ”一民或 寒,曰:“此我寒之也。 ”一民有罪,曰: “此我陷之也。 ”仁 行而义立,德博而化富。如此关于民本思想的萌芽在先古时 代还有很多,但都是初具雏形,散见于某些史书中,是少数 智者的主张,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深远的历 史影响。追本溯源,中国民本思想的萌芽最集中的时期是在夏商 周三代,也可以说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其典 型代表人物有夏禹、盘庚和周公。1. 夏禹的民本思想。 夏禹是中国的著名先期统治者,他 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无人不知,而其施治中的民本 思想却是他对中国历史所做的最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民本 思想的概念,并在其施政过程中真正地实践了他的以民
3、为本 的思想。他的民本思想可以总结为一次回忆、一次谈话、一 次实践。一次回忆指的是太康失邦,昆弟五人洛水以北等待了100 多天后,回忆大禹之戒,作的五子之歌 。据记载古 文尚书五子之歌其第一首就写到:“皇祖有训,民可近, 不可下;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 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 一人三失,怨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 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 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概念,其意是说人民是国家 的主体,人民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同时也承认了“民” 是社会和国家物质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如果离开了他们,国 计民生都无从谈起。这种对于百姓,只能亲近,不能
4、轻贱; 百姓是立国根基,根基稳固了国家才会安宁;天下的百姓比 我们聪明,面对亿万百姓要存戒惧之心,不可随意欺凌的执 政理念,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思想的一次飞跃,也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一次巨大推进。一次谈话指的是大禹和舜帝、益、皋陶讨论政务和治国 见解的谈话。夏禹就是在这次谈话中首次提出了民本思想的 概念。据尚书大禹谟记载:“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 火、金、木、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德罔克,民不依”;“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y i,治理安定的意思),黎民敏德”。而大禹还曾说:“知人则哲,能官人; 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这些言论无不体现了大禹政事的根 本
5、在于养活和教育百姓,端正人们的德行,为百姓的物用提 供便利,使人们的生活富足的民本思想。一次实践指的是大禹治水。大禹不仅首次提出了民本思 想概念,形成了一些民本思想言论,而且在其施政的过程中 还切实加以实践。尚书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全过程, 这虽然是一部关于地理方面十分有价值的文献,但也体现了 大禹治水的巨大贡献。 据贾谊修政语上记载:“大禹曰: 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 故鬟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 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禹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 矣,方是时也,忧务故也。故禹与士民同务,故不自言其信, 而信谕矣。故治天下,以信为之也。
6、这充分证明大禹不仅在思想上提出了民本思想概念,而且也在身体力行着民本思 想。2. 盘庚的民本思想。 盘庚是汤的第十世孙,商的第二十 位君主,也是商代的一位明君。 他在位时为了避免都城水灾, 把商都迁于殷。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都集中在尚书盘庚 上、尚书盘庚中、尚书盘庚下三篇中。他关于重民 的民本思想也集中体现在为迁都殷而发表的三次演讲中,所 以盘庚的民本思想也可以概括为三次演讲。第一次演讲:盘庚为了都城人民生活的安定, 避免水灾,决定第五次迁都,而臣民却有很大一部分不愿意去新邑居 住,而且有一部分大臣不仅不支持迁都,还煽动平民也不迁 都,在这种情况下,盘庚把一些贵戚近臣召集起来进行教导, 发表演
7、讲。盘庚在这次演讲中明确指出:“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他教导贵戚近臣:要抛却私心,给予百姓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把迁 都的原因、善言和思想正确无误地传达给百姓,切不可谣言 恐吓和煽动百姓反对迁都避祸的大行动。这是他民本思想的 最初显露。第二次演讲:盘庚在对近臣贵戚发表第一次演讲后,把 那些不服从迁移命令的百姓召集起来进行耐心说服。盘庚用 诚恳的态度劝导他们:“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 戚鲜,以不浮天时”;“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 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今予将试 以汝迁,安定厥邦”;“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 ?用奉畜 汝众
8、这第二次谈话通篇贯穿了迁都为民、使民安居乐业、 避灾躲祸的思想,提出了顺应天意民心,帮助、养育百姓的 民本思想观念。第三次演讲:盘庚把都城迁到新邑,安排好百姓住的地方后,把百官召集起来,发表演说,对百官进行告诫:“无戏怠,懋建大命。”“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 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 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 一心。”盘庚在第三篇演说中重点是劝诫百官不要贪图嬉戏 游乐,也不要疏懒怠惰,要努力完成重建家园的重大使命。 同时他指出:你们要想想自己的职责,我将认真考察你们照 抚民众而取得的政绩,我不会任用贪财好货之辈,而只会
9、任 用努力帮助百姓的人。凡是能够养育百姓并使百姓安居乐业 的人,我都要根据他们的政绩的大小而给予他们应得的敬 重。最后还告诫:不要聚敛财宝,要努力为帮助百姓谋生而 建功立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以对待民众的情况来 考察、使用干部的用人理念,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进步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 周公的民本思想。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 王之弟。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因以周太王所居地 为其采邑,故称周公。周灭商后,周公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教 训时提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天命靡常”。强调只有实行德政,才能长期获得人民的拥 护。周公认为君王必须爱护人民,保护人
10、民,使人民能过安 宁的生活。他总结商亡的教训,提出了 “以德配天”、“敬德保民”,在中国政治生活中,正式实施了 “德治”主张。所 以周公的民本思想可以总结为“敬德保民”和“教化”两个 方面。“敬德保民”的思想。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在许多文献 中都有记载,其中在尚书康诰中最为集中。尚书康诰是周公告诫康叔勤勉治理殷民的诰词,他精辟论述:“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民。汝丕远,惟商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 “天畏 忱,民情大可见。 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
11、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 宁,不汝瑕殄。”这些论述,充分证明了他的关心百姓、保 护百姓、施行德政、满足百姓所需、安定百姓之心、使百姓 康乐安定的“敬德保民”思想。关于“敬德保民”他还有许 多论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尚书酒诰)“王其 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 ?引养引恬。” “肆王惟德用和怿先 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尚书梓材)“朕教汝于 民彝, 汝乃是不,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 不敢废乃 命。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彼裕我民,无远用戾。”“惠 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平殷乃承 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尚书洛诰)这无一不
12、是他“敬 德保民”思想的体现。教化的思想。教化思想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的深化, 也是周公执政思想的精华。关于教化,周公专题论述的并不 多,但其在许多言论中都蕴含了这种思想。其中较为典型的 教化思想集中在尚书康诰之中。周公在尚书康诰 中告诫康叔:“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 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 先哲王德,用康 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 厥邦。”这两句话是周公民本思想教化方面的集中体现,他 告诫康叔不仅要自己遵守法令,还要用法令去教导百姓,要 用文王敬德忌刑的风范把百姓引上正道。同时更明确地指 出:教化能够使百姓善良,国家安康。民本思想在
13、夏商周三代虽然没有形成体系,但在这个时 期中民本思想的萌芽有了巨大突破,完全可以说民本思想起 源于夏商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民为邦本、 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概念,第一次提出了以对民的政绩来 考察、使用干部的用人方略,第一次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执政 理念,同时他们三个典型代表人物不仅在思想理论上提出了 民本思想,而且作为当时的执政者,在其施政过程中也都身 体力行地实践了其提出的民本思想,这对我国民本思想的体 系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二、民本思想的形成民本思想在夏商周时期经过三位杰出人物的提出与丰 富后,至打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当时 的士阶层中
14、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和阐释,由于士阶层处于 统治和被统治之间,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 所以对“民 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 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的体 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 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民本思想体系是民本思想的精华,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几个方面:一是民贵君轻的思想。孔 子以舟水相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 则覆舟。”孟子进而提出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孟 子尽心下)的见解,更加深入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 二是安民利民思想。春秋时期
15、的思想家认为民心向背决定统 治者得失天下, 统治者必须赢得民心才能得到天下, 因此, 统治者必须安民利民。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率先提出 了 “足食、足兵、民信”(论语颜渊)等安民利民的治国 思想,并强调民信是最重要的,进一步论述“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无立。”(论语颜渊)三是平政爱民的思想。如荀子 主张“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 强调“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 ”韩非子提出“内举不避亲, 外举不避仇;是在焉,从而举之,非在焉,从而罚之” (韩 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四是顺从民意的思想。在许 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中都有 “民之所欲, 天必从之” 和“天 命即人命”的观
16、念。如齐宣王攻打燕国,获胜后,问孟子是 否应该吞并这个邻国。孟子就把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作为先决 条件,他说: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燕民不悦,则 勿取。”(孟子梁惠王下)这充分说明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已 经意识到了统治者必须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而不能任意妄 为。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的民本思想有诸多相似之处, 但每位思想家的民本思想却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其中孔子、 孟子、荀子这三位为民本思想形成体系做出不朽贡献的思想 家,他们的民本思想的侧重点都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 政以德”,孟子侧重于 “仁者无敌” ,而荀子的侧重点则是 “平 政爱民”。1. 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完备地继承了周公
17、的 “德主刑辅”的思想,而且又有所发展和完善,将德与礼有 机地结合了起来,并在吸收了春秋时期德治资源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他指出: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勉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则格。 ”(论语为政) 从而形成了自己较为详备的德治思想体系。当然,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 系,强调把礼的执行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赋于礼以道德的品 格,把外在的强制转化成内在的自我约束,这是孔子德治思 想的实质和它的意义所在。孔子“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主要是围绕两个层面来展 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如何
18、对待、 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 前者是 “修己” 问题, 后者是 “治 人”问题。修己是对统治者而言的,它要求统治者要注重自 己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行;治人是对广大庶民百 姓而言的,是对民众管理和教化的问题。对于广大民众首先 要满足其生存需要,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并在此基础 上提高其道德修养。两个问题的核心点就是:强调了把统治 者的修身视为治国平天下 (安人,安百姓 ) 、实现德治的前提 条件。在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中,为政者作为德治之主体,其 政治道德修养在国家政治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统治 者的道德修养成为实行仁政德治的前提。为政者首先要自身 品行端正,使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
19、素养。他说: “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颜渊) 他认为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有赖于执政者与百姓之间的 和谐、亲密关系。为政者要“爱民敬民” ,体察百姓疾苦, 爱民如子,减轻民众负担,维护百姓利益。在孔子看来,君 主的个人道德修养及个人道德人格力量决定了国家政治之 前途及君民关系之命运,修身乃一切之根本,乃治国安邦之 基础,执政者只有严于律己、勤于正己, “欲而不贪” ,具有 高尚之道德品质,才有治人之条件。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为政者欲有所作为,就
20、必须先“正其身”(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 于从政者何有 ?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 ?” ( 论 语子路)其次要勤其政。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很显然, 孔子把统治者的修身、修己看作是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治理 想的前提。孔子“为政以德”思想是建构在君主具有崇高道德修养 的基础之上,然后延伸到“治人”的层面上,具体说就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宪问) 这是统治者在实施德治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孔子遵循“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的原则,把“爱人”放在为政之首 位。孔子认为,要使社会维持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在处理 君民之间的关系时,首先要以道德原则来对待庶民百姓,用 自身的高
21、尚道德泽惠于民,取信于民。在孔子看来,老百姓 的信任对为政者至关重要, “为政以德”必先取信于民,取 信于民必须诚实无欺,讲究信用。子贡曾问政于孔子: “子 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而去,于 斯二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而去,于斯二 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 渊 )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食、足兵”更为重要,把取 信于民看作是治理国家至关紧要的东西。 “上好礼,则民莫 敢不敬; 上好义, 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 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强负其子而至矣。”(论语子路)尽管 孔子时代还没有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但民在国家社稷中
22、的 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 因为民为国家之本, 国家之财、 君主之用皆源于民,一国之存在,不可须臾离民,无民则国 将不存。因此,执政者为了维护自身政权之稳定,首先必须稳定好根基,满足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需要,有了丰裕的生 活资料无论对百姓还是对君主来说都十分重要,也就是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从这一层面来说,民足是君足的先决条件。没有民足, 就没有君足。这是维持君民关系的最基本底线,在这一底线 范围内,君民之间可保持基本的和谐与平衡,超越或破坏了 这一底线,社会将面临“上下失序”的混乱局面。孔子把富 民置于为政十分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施行“德治”如果不
23、能给百姓带来实惠,那就失去了“德治”的意义,检验为政 者“修德” 的标准就是看国家是否兴盛, 民众是否安居乐业, 因为民富则国强, 民安则国安。 他认为只要做到 “足食足兵” , 就可获得民众之信赖。(论语颜渊)并以使民“富之”作 为人口众多后的首要选择。(论语子路)为了实现其富民 的政治理想,孔子要求统治者多予少取,要施惠于民。他认 为,为政的首要任务是“足食” 、“足民”,然后再“庶之” 、“富之”(论语子路),让百姓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在孔子看来,民富则安,民安则国安,民贫则乱,民乱则国 危。作为统治者,要时刻关注民众的意愿和要求,要“施取 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顾宝田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本 思想 起源 形成 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