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小学3至6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一.docx
《湘教版小学3至6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小学3至6年级科学复习资料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小学科学复习资料第三单元土壤1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黏质土含黏土较多;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2鉴别土壤的方法(手捏法)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3早在(宋代) ,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4我国古代早已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是(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第
2、四单元水1、 水是一种 (无色) (无味) 透明的液体, 有一定的 (体积) 但无固定的 (形状) 。测量水的体积用(量简)或(量杯) 。2、早在公元前1 世纪,中国就出现了水磨。这一发明对长时间从事碾米劳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大大节省劳力的装置。 (流水有力量)3、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加快溶解的方法:切碎(弄得小些) 、加温、搅拌4地球上的咸水约占(97)淡水约占(3)。第四单元空气1 空气存在于我们的 (周围) , 空气是一种没有 (颜色) 、 没有 (气味) 、 没有 (味 道) 、 (透明) 、会(流动)的气
3、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占据一定的(空间) 。空气有(重量) 。2 空气能够流动,热空气会上升,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3空气没有固定的体积可以被(压缩) ,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 空气中有灰尘, 不同环境里空气中的灰尘含量不同。 减少空气中灰尘的办法:多栽花草树木等。第五单元材料1、物体都是由一种(材料)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材料分为(天然材料:棉花做成的布)和(人造材料:塑料)2、我们周围常见的材料有(木头) 、 (纤维) 、 (纸) 、 (玻璃) 、 (钢铁) 、 (塑料) 、(橡胶)等。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与热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测
4、量物体温度的仪器(温度计)它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用()表示。 1953 年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2 1742 年,瑞典科学家摄尔西斯创立了“摄氏温标” 。规定 1 个标准大气压下,冰融化时的温度为 0 摄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为 100 摄氏度。3、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测量前,观察所要使用的温度计,了解它的量程(测量范围) 、单位和分度值(每一小格对应的温度值) ;( 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要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不能碰到容器:( 3、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不能取出来读数,视线要与温度计
5、液面持平。4、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而重量不变。 ( 也有一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玲胀的。 ) 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水冻成冰后体积会变大; 冷的杯子倒沸水时容易炸裂; 火车轨道会留有空隙; 夏天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的轮胎都不能充太足的气,防止温度高时,因气体膨胀而引起爆胎;温度计也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5、 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 热总是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6、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进行传递,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
6、料、木头、空气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7、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比如: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第二单元天气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可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如温度、风向、风力、云量、降水量) 。2、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力、风向、湿度和气温。3、 (温度计) 、 (雨量器) 、 (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气温、云量和降水情况,风速和风向,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5、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
7、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6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为向是风吹来的方向。7、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过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计)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 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8、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9、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简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10、 天空中飘浮的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云的形状和大小能告诉我们有关天气的许多信息。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还通常把它们分成三类:积云、
8、层云、和卷云。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纤细的两头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11、一天中下午2 点到 3 点之间气温最高。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竺可桢)他写了物候学一书。第三单元养蚕1、蚕的一生可以分为(蚕卵) 、 (幼虫) 、 (蛹) 、 (成虫)四个阶段。蚕成长的过程中, 要经过四次蜕皮, 蜕皮的原因是因为旧皮阻碍了身体的生长, 蚕蜕皮时不吃也不动。2、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2000 多年前
9、我国西汉的张骞正是用丝绸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 使中国与西方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成为现实,誉为“丝绸之路” 。3、昆虫的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4、 有些动物幼年期和成年期的样子很不相同,从一种形态变成了另外一种形态,这种变化叫做(变态) 。常见的昆虫中,蜜蜂、蚂蚁、苍蝇、蚊子、跳蚤、蝴蝶、峨子、甲虫、蝗虫、蟋蟀、螳螂、靖蜒、蝉、樟螂、蚜虫、虱子等都属于变态的。还有青蛙和蟾蜍也属于变态的。第四单元磁铁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2、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实验:在磁铁的不同位工悬挂大头针
10、或抽别针, 观察数量的多少, 找到磁性最强的部分。 ) 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 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3、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两个磁极的作用是相互的。两块磁铁吸会在一起,磁力会增大:把相互排斥的两个孩极结合在一起,磁力会减小4、我国最早的指南针是(司南)它是一块天然的磁石雕磨的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 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 一般的指南针都由磁针和方位盘等组成。指南针方位盘上字母的含义是:N北;S南;W西;E东;NE东北;SE东南;SW西南:NW-西北。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5、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磁性黑板、磁悬浮列车、磁选机等。第
11、五单元多彩的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2光是直线传播的,其最好的证明之一是(小孔成像)。挡光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3、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 (挡光物体)和(屏) 。4、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与光源的(位置、方向、距离)有关。l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太阳位置的高低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5、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平面镜让光发生反射。6、光透过不同形状的玻璃会发生(折射)放大镜的镜片是(中间厚边沿薄的凸透镜)它可以(会聚光线)得到(强光和高温) 。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汽车反光镜
12、潜望镜等都是人们对光反射原理的运用。7、物体吸热的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8、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太阳能是 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1、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 、 (茎) 、 (叶) 、 (花) 、 (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 、 (固定植物) ;茎的作用是(传送水分和养料) 、 (支撑植物身体) , 叶子有 (光合作用) 和(蒸腾作用) , 光合作用是制造养料和氧气;蒸腾作用让根吸
13、收的水从叶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输。3、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的作用。第二单元动物1、动物的构造特征与它的(运动) (生活环境) (捕食方式)相适应。2、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以植物为食物)(肉食动物: 以其他动物为食物) (杂食动物: 以植物和动物为食物) (腐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 。3、鱼嘴一开一合地不一定是在喝水。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终生都不喝水;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鱼,则要经常喝水。4、象兔子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 (振动) 产生
14、的, 声音有大有小, 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 (音量)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即音高)2、 2、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2、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声音可以通过(固体) (液体)和(空气)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3、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
15、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4、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 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 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耳朵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 引起液体的振动, 液体的振动导致听觉神经的移动一产生了信号, 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 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5、乐音是物体有(规律)的振动,噪音是物体(无规律)的振动。6、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7、听诊器是1816 年由法国医师
16、林奈克)发明的。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送1、 (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3、 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 (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 (娱乐方式的改变) (网上购物) (远程控制) (方便了查询)4、 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 (传输速度快) (传播容量大) (传播距离远) (保密性强)(功能多等)5、使用互联网时应注意(合理控制使用时间) (控制使用范围) (提高警惕) (不要随意去网吧)6、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第五单元水的变化1、水在自然界有液态、固态、气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当环境温度低于
17、0 摄氏度, 水的温度下降到 0 摄氏度时, 开始结冰, 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当环境温度高于 0摄氏度,冰的温度升至0摄氏度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冰水混合在一起,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摄氏度,直至完全融化成水。 冰在融化过程中, 要从周围吸收热量, 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2、为何盛冰的玻璃杯外壁有水珠:因为玻璃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的杯壁,凝结成看得见很小水滴。3、水的三种状态(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在常温下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我们无法看见
18、 (风和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 2)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过程叫(凝结) 。如云、雾、雨、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3)冰的温度上升变成水的过程叫融化。4、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 ,)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存在。 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 促使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绿色开花植物生长一般都要经历一定的生命周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2、 种子的结构分为 (种皮和胚) (种皮: 保护种子, 胚: 能生长发育成一株植物) 。胚分为: (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 。 (子叶:
19、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胚轴: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3、种子萌发条件: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有些种子还需要阳光。4、小苗逐渐长大将会发生哪些变化?答:小苗的高度,叶子的数量、大小、宽窄都会发生变化。第二单元生生不息1、 (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的生命能够延续、能够发展是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繁殖方式) 。2、 植物的 (花) 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花、 果实、 种子) 之一。 花的结构: (花萼) 、(花瓣) 、 雄蕊(花丝、花药) 、雌蕊(柱头、花柱、子房) 。解剖花是从外到内。一朵花中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俱全叫(完全
20、花:白菜、萝卜、棉等) ; 缺少一部分或多部分叫(不完全花:如南瓜、黄瓜等)3、雄蕊顶端有花药,花药里的花粉成熟后会通过各种媒介(昆虫、风、水、人工)传到雌蕊顶端,这个过程叫(传粉) 。花经过传粉后,花瓣会脱落,子房发育成果实。4植物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繁殖:开花结果)和(无性繁殖:通过根、茎、叶繁殖常用的方式有扦插、嫁接) 。5动物的繁殖方式分为:卵生(有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胎生(哺乳类)6 (克隆)是生命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技术工程。它有利也有弊。7、植物的一生要经过萌发、幼苗、成苗、开花、结果、收获种子的过程。第三、四单元位置与运动和力1、 每个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都是 (相对的
21、 , 在描述它们时, 都需要先找到一个 (参照物) 。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 (方位) 。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同。如:坐在行驶的汽车里,如果选择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人就动了,如果选择汽车为参照物,人就没动,树在向相反方向运动。再如:我们通常说房屋、树木、电线杆、桌子等物体是静止的,是用地球做参照物来判断的,假定选太阳为参照物,它们又都运动2、物体的运动方式分为(平动)和(转动) 。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 、 (运动方向)和(快慢) 。3、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4生活中常见的力(
22、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1)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2)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 测量力的仪器 (测力计) 。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一定规律的。( 3)反冲力是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4)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产生的力。(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 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小学 年级 科学 复习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