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诊疗指南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doc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诊疗指南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诊疗指南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doc(1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 临床诊疗指南: 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分册 烧伤整形外科 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诊疗指南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分册烧伤整形科 编著2015-4-1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第一章 总论3第一节 概述3第二节 临床过程3第二章 早期处理7第一节 院前处理7一、现场急救7二、转 运9三、成批烧伤伤员的分流11第二节 急诊处理11第三章 烧伤休克的诊断与防治16第一节 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16第二节 诊 断18一、发病特点18二、病史18三、体征18四、监测指标19第三节 防 治20第五章 烧伤感染27第一节
2、 脓毒症的概念27第二节 病原菌变化动态与常见菌27第三节 病原菌侵人途径28一、创面感染28二、静脉导管感染28三、呼吸道感染28四、肠源性感染28第四节 防 治29一、非侵袭性感染29二、侵袭性感染30三、动、静脉导管感染32四、烧伤继发呼吸系统感染33第六章烧伤创面的愈合过程与处理35第一节 愈合过程35第二节处 理37第七章特殊部位烧伤46第一节 头面部烧伤46第二节 手烧伤49第三节会阴部烧伤51第四节 吸入性损伤52第五节 消化道烧伤55第八章 特殊原因烧伤55第一节 电烧伤56第二节 化学烧伤62一、硫酸烧伤63二、硝酸烧伤64三、氢氟酸烧伤64四、铬酸盐烧伤65五、溴烧伤66六
3、氯乙酸烧伤66七、氨烧伤66八、氯化钡烧伤67九、硫酸二甲酯烧伤67十、苯酚烧伤68十一、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烧伤69十二、石灰烧伤70十三、电石烧伤70十四、沥青烧伤71十五、黄磷烧伤71十六、三氯化磷烧伤72十七、汽油浸泡烧伤72第三节 放射性烧伤73第四节 上肢热压伤75第九章 复合伤77第一节 烧伤复合伤77第二节 放射复合伤78第十章 烧伤瘢痕的防治80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80第二节 防 治82第十一章 冷 伤90第一节 局部冻结性冷伤(冻伤)90第二节 局部非冻结性冷伤96第三节 全身性冷伤97第四节 预 防100第十二章 烧伤病人的镇静镇痛治疗100第一节 疼痛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4、100第二节 反映疼痛的指征100第三节 烧伤病人麻醉及镇痛、镇静 药物的选择及治疗方案101第四节 镇痛效果评判102第十三章 压疮103第十四章 糖尿病足105第十五章 下肢静脉性溃疡11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溃疡115第十七章 结核性溃疡116第十八章 放射性溃疡117第十九章 瘢痕溃疡119第二十章 外科术后切口不愈含120第二十一章 窦道与瘘管121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概述烧伤一般系指由于热力如沸液(水、油、汤)、炽热金属(液体或固体)、 火焰、蒸气和高温气体等所致的人体组织或器官损伤。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包裹在体表,因而首先造成皮肤损伤,严重者可伤及皮下组织、肌肉、骨骼、
5、关节、神经、血管,甚至内脏,也可伤及黏膜被覆的部位,如眼、口腔、 食管、胃、呼吸道、肛门、直肠、阴道、尿道等。应当指出的是,烧伤不仅是局部组织的损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引起全身性的反应或损伤,尤其是大面积烧伤,全身各系统、组织均可被累及,因此,有人将“烧伤”称为“烧伤 病”。严重烧伤后,立即出现广泛的全身性炎性反应,成为以后病情发展的基础。也有人称烧伤为创伤后炎性反应性疾病。由于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所致的组织损害与热力引起的一般病理变化、临床过程相近,因此临床上习惯将它们所致的组织损伤也称为烧伤。但由于各类烧伤在病理变化、全身影响、病程、转归、预后等方面各具有特殊性,彼此之间均有一定的区别
6、故在诊断、分类统计上应明确分为热力烧伤、电 (流)烧伤、化学(性)烧伤和放射(性)烧伤。临床上习惯所称的“烫伤”, 系指由于热液(沸汤、沸水、沸油)、蒸气、钢水等所引起的组织损伤,也是 热力烧伤的一种。第二节 临床过程根据烧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一般将其临床过程分为三期。一、体液渗出期除损伤的一般反应外,无论烧伤的深浅或面积的大小,伤后迅速发生的变化均为体液渗出。较小面积的浅度烧伤,体液渗出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水肿, 即使有时渗出体液较多,但经过自身的调理,对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可不明显。大面积烧伤(一般指度、度、度烧伤,烧伤创面面积成人在30%、 小儿在15%以上者),若抢救不及时或不当,自
7、身不能调理而迅速发生体液丧失时,由于循环血量明显下降,导致血流动力的改变,进而发生休克。因此又称此期为“休克期”,系指烧伤面积较大者而言。导致体液渗出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为烧伤区及其周围或深层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样液体自血液循环渗人组织间隙形成水肿或自创面渗出,因而丧失了大量的水分、钠盐和蛋白质 (主要为白蛋白)。这些变化在严重烧伤时不仅发生在局部,亦可不同程度地见于身体未烧伤的部位及内脏;同时,因烧伤深度不同,局部表现也不一致。I 度烧伤,主要表现是血管扩张、皮肤发红和疼痛,水肿较少。度烧伤,主要表现是烧伤区及其周围发生水肿,烧伤越深则水肿越重,水肿渗
8、出液积聚于表皮与真皮间,则形成水疱。水疱表皮剥脱后,在浅度创面,由于真皮层直接外露,充血的创面渗出较多、较红,温度较高,并因感觉神经末梢暴露而产生剧痛;在深度创面,则由于坏死的部分真皮层仍附着于创面,故颜色淡红或白中透红,渗出较少,温度较低,感觉迟钝。在度烧伤,因全层皮肤被毁形 成焦痂,故干燥无渗液和疼痛,坏死组织下血管扩张并有血栓形成。度烧伤创面无渗液,但烧伤区及其周围水肿一般较度为重。烧伤水肿的严重程度尚因部位与组织结构而异,如身体低垂部位水肿较重;头颈部血液循环丰富且组织疏松,故水肿较剧,尤其小儿更为显著。度烧伤组织烧焦坏死。在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的同时,烧伤区及其周围组织虽未致死,但因水
9、肿压迫、血栓形成等而缺血、缺氧,导致细胞膜功能改变与细胞代谢障碍,无氧代谢增加,K+自细胞内移出,Na+和Ca2+则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内水肿和超载,从而加重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调。缺血、缺氧严重者, 尚可有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凝血活酶等释出,进一步使毛细血管扩张与通透性增加,血流缓慢、淤滞,渗出增多,甚至导致血管内凝血、微循环障碍,细胞坏死。它们又反过来加重组织缺氧,形成恶性循环。此外,由于皮肤的破坏,失去了控制水分蒸发的屏障,故在大面积烧伤时,度、度创面蒸发的水分甚多,这也是引起体液丧失不可忽视的因素。由于大量体液外渗,烧伤休克为低血容量性休克。表现为低血浆容量、血 浓缩、低蛋白血症、
10、低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其发生机制与血流动力学方 面的改变,诸如因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心排出量降低、血压下降及组织血液灌注不良、微循环变化等,与失血性休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烧伤后体液从毛细血管渗出以至大量丧失有一发展过程,因此为人体的代偿和治疗创造了条 件、赢得了时间。人体的代偿方式大致有:1.通过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反射,以及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等,使心率增快,周围和内脏血管收缩,以增加回心血量及有效循环血量。2.醛固酮分泌增多,使钠排出量减少,间接地有利于血容量的维持。3.小动脉收缩后,毛细血管内静水压降低;同时由于水和电解质从血管内渗出的速度较蛋白质为快,胶体渗透压暂时相对较高,有利于从
11、未烧伤区域内将组织间液转入血管内。4.抗利尿激素增多,使尿量减少。5.由于口渴,饮水量增多等。体液渗出期的关键是休克的防治。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改善血管通透性,减少或防止渗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过不少实验研究,例如应用抗炎症介质、抗细胞因子、抗氧自由基药物及中草药等,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抗渗作用,但是大多数只是在致伤前用药效果才较明显,不切合临床实际。此外,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涉及诸多的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等,较复杂,不是单一因素的作用。因此,在积极维护人体本身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及早进行补液治疗,迅速恢复循环血量,改善组织血液灌注和缺血、缺氧,宜采取抗炎、抗自由基和保护细胞等综合措施,防治
12、烧伤休克。烧伤后,体液丧失的速度一般以伤后2-8小时为高峰,至伤后18-24小时速度减缓。当然烧伤面积越大,丧失速度也越快,休克发生的时间也越早。因此,要争取时间,在休克未发生或未发展至严重阶段前,积极进行治疗,迅速补充血容量,增加心排出量等,以改善组织血液灌注,休克多可被纠正或防治。此期中常见的内脏并发症为急性肾衰竭、肺水肿、急性肺功能不全、 脑水肿、应激性溃疡等,应注意防治。但它们的发生多与严重休克有关, 因此积极防治休克的本身,也是预防这些内脏并发症的重要措施。度和 IV度烧伤时,红细胞因热力而直接被破坏,除可导致继发性贫血外,尚可由于严重血红蛋白尿,加重早期肾功能障碍,甚至引起急性肾衰
13、竭,应及早防治。严重烧伤后不久,心排出量即有明显下降。以往多认为是血容量减少、回 心血量不足所引起。近年动物实验表明,心排出量下降常发生于血浆容量下降之前下降程度也与之不成比例。因此认为烧伤后心排出量下降并非完全因血浆量减少所引起,而是烧伤血浆中可能存在心肌抑制因子和毒害因素,使心肌受抑制或损害,收缩力减低。不仅动物实验已证明烧伤早期心肌细胞已有明显损害,而且在临床上烧伤患者早期心肌酶谱也显著升高。因此,严重烧伤患者应尽早考虑心力的扶持。体液渗出持续时间一般为36-48小时,严重烧伤时可延至48小时以上甚至72小时。随后血流动力方面趋于稳定,毛细血管通透性大多逐渐 恢复正常,水肿液开始回收,组
14、织水肿逐渐消退,创面变干燥。此时临床上习惯称为“水肿回收期”。在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液可出现稀释现象,尿量与尿钠排出增多。在体液渗出期,如补液速度过快、过多,或体液回 吸收时仍继续大量输液,则有发生循环血量过多和脑水肿、肺水肿和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危险。回收时间因烧伤严重程度及有无继发创面感染而异。没有感染的小面积烧伤,2-3天即可完成;大面积深度烧伤特别是并发 感染者,有时可延续23周。二、急性感染期烧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含有大量蛋白质的渗出液,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在深度烧伤区的周围,还因血栓形成致局部组织发生缺血和代谢障碍。人体的抗感染因素如白细胞、抗体和抗感染药物均难以到达局部,更有利于细菌的繁
15、殖。因此继休克后或在休克的同时,急性感染是对烧伤患者的另一个严重威胁。烧伤越深,面积越大,感染机会也越多,感染越重。创面为感染的主要来源,细菌来源一般为伤后污染,包括接触环境和伤员本身呼吸道、消化道细菌的污染等。其中又以接触污染为多;其次是残留在残存毛囊、皮脂腺和周围健康皮肤皱褶中的细菌。近年的研究已证明,在严重烧伤时,由于应激反应和缺血、缺氧,肠道黏膜屏障失控,肠道细菌和内毒素可突破黏膜屏障,经淋巴液、血液迁移至全身,并可到达烧伤创面,导致肠源性感染。细菌一经在创面立足(最早可在伤后6-8小时开始)即迅速繁殖,并向四周和深处蔓延,开始表现为急性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等局部感染。如果患者全身情
16、况较好或烧伤面积较小、较浅,局部感染经过适驾治疗后可被控制3-5天自行消退。否则,感染可继续发展,除可引起脓毒症状、创面加 深、水肿回收延缓等外,严重者尚可出现败(菌)血症,或向创面深部健康组织侵袭形成“烧伤创面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伤后3-10天,正值水肿回收期,患者经休克打击后,内脏和身体各种功能尚未及调整,局部肉芽屏障尚未臻形成;体液重新分布,尤其是回吸收过程中尚可能将水肿液中所含的大量有害物质,包括炎症介质、细胞因子、毒素等带入。这不仅使人体抵抗力处于低潮,而且可促使全身炎症过度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利于细菌的入侵,更加之机体免疫防御系统受到烧伤的严重打击,也陷于紊乱状况,致免疫失衡。与
17、抗感染能力密切相关的免疫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在伤后,尤其是伤后早期(急性期)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体液免疫方面,虽然血中免疫球蛋白含量的 减少不甚显著,但针对新抗原的抗体形成存在一定障碍;具有凋理和杀死细菌 功能的补体伤后早期被激活消耗,以至水平下降;具有非特异性调理作用的血中纤维结合蛋白也有明显降低。此外,血中还会出现可能来自受损组织或其他来源的具有抑制作用的因素,被认为是导致免疫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在细胞免疫方面,居于抗感染第一线的中性粒细胞,其吞噬和杀菌能力伤后均有所减弱;执行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淋巴细胞,尤其是T细胞的某些亚群(如辅助性 T细胞等)严重受抑,而抑制性T细胞又处于被激活状态,
18、更加重了免疫功 能的被抑制;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如异物的廓清等),又参与特异性免疫,被认为与机体防御功能关系密切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也呈现功能上的明显紊乩。以上种种是导致机体对入侵微生物易感性增加,致使感染易于发生,且一旦发生又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患者休克渡过不平稳,或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其他创伤或中毒等,更易于发生全身性感染。不难看出,急性感染在水肿回收期为髙潮,随后其发生率虽有所下降,但紧接着进入溶痂期,焦痂或痂皮开始“自溶脱痂”,富含蛋白质的溶解组织又是细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故一直延续到伤后3-4周,待健康肉芽屏障形成后,感染的机会才逐渐减少。感染的预防,尤其是全身性感染的预防是
19、此期的关键。但此期中内脏等并发症的发生也最多见,常见的有肺部感染、因感染所引起的肾功能障碍、心功能不全、烧伤应激性溃疡、肝功能不全、中毒性脑病、脑水肿、凝血功能障碍等,特别是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 或 multiple organ failure syndrome, MOFS)。并发症往往与全身性感染互为因果,彼此又相互关联,因此其防治在此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烧伤感染的预防,特别是严重大面积烧伤的预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上所述,涉及的方面较多,但主要原则如下:1.积极维持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例如及早防
20、治休克,使缺血、缺氧性损害减低到最低程度等。2.及早移除坏死组织,减少有害物质。3.及早封闭创面。4.加强代谢调理和营养支持。5.合理应用抗生素。三、修复期此期包括创面修复与功能修复。创面修复过程在创面出现炎症改变后不久就幵始。I度烧伤,3-5天痊愈,脱屑,无瘢痕。浅度烧伤,由于生发层仅部分被毁,如无感染,1-2周痊愈或“痂下愈合”,也不遗留瘢痕。深度 烧伤,如无感染,经3-4周后,有可能依靠残存皮肤附件的上皮再生,将创面覆盖愈合,故有时亦可“痂下愈合”。但由于创面在未被增殖的上皮小岛覆 盖以前已有一定量的肉芽组织形成,故愈合后可产生瘢痕。而度烧伤或严重感染的度烧伤,由于皮肤附件完全被毁,创面
21、只能由四周创缘的上皮向内生长覆盖。因此,创面较大时,如不经植皮,多难自愈,有时可形成顽固性慢性溃疡。愈合后生成大量瘢痕。无论深度烧伤的痂皮或度、IV度烧伤的焦痂,大多在伤后23周或更长时间开始与肉芽组织分离,自溶脱痂。已如前述,此时不但有大量坏死组织液化,感染机会增多,而且脱痂后大片肉芽组织外露,大量体液丧失,可能造成代谢紊乱,如脱水、缺钾、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如不及早去除焦痂或痂皮(切痂或削痂),用植皮等方法消灭创面,将影响人体抵抗力和导致全身性 感染的发生。促使创面早期愈合是本期的关键。加强控制感染、加强营养和扶持人体修复功能等都很重要。深度创面愈合后产生的瘢痕有瘢痕增生、挛缩畸形、痛性瘢
22、痕等,均需要有一个功能锻炼和整形矫正的过程以恢复功能;内脏也需要一个修复过程;此外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大部分汗腺被毁,人体散热调节体温能力变差,更需要一个调整适应过程。因此,创面愈合以后的过程临床上又称为 “功能恢复期”或“康复期”,故有人将此期分为两期,即“创面修复期”和“功能恢复期”。此期长短不一,依病情而异,有的需要数月或数年;少数患者尚可发生并发症或后遗症,例如骨关节畸形、尿路结石、心功能障碍、脑病、 瘢痕恶性变等。应强调指出,烧伤的临床过程较复杂,三期之间互相重叠、互相影响。例如,在体液渗出期不久,急性感染期与修复期即已开始;严重休克往住易导致全身性感染的发生,而急性感染发
23、生后又可影响休克的发生与发展,增加其严重性和治疗的困难;没有感染的创面愈合早、瘢痕也少,相反,感染创面愈合延迟、瘢痕增多。所有的烧伤也并不是都必须经过这三个过程,例如,浅度烧伤如处理恰当,可以痂下愈合;深度烧伤早期切痂植皮后可获早期愈合等。第二章 早期处理第一节 院前处理一、现场急救烧伤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烧伤总面积的大小和深度伤的多少,除烧伤因素自身的强度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它作用于体表面的大小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作用范围广则烧伤面积大;持续时间长、局部压力大则烧伤深。因此,当伤员受伤后应迅速脱离致伤源,以减少损伤面积和减轻损伤深度,并进行必要的紧急救护,这是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一)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烧伤 创面 修复 外科 诊疗 指南 东莞市 第五 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