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docx
《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摘要外科诊疗提质增效是广大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患者的疗效保证,而以“教科书式结局”为导向的持续质量改进机制是不二之选。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国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顺利实施,由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牵头组织以胸外科为主的多学科专家和工作团队,应用国际规范的指南共识制订方法,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和我国国情,制订了本共识。本共识共计包括8项“教科书式结局”供参考,旨在规范、促进并夯实外科质量管理,以促进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质量持续提升。关键词:食管肿瘤;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治疗;质量安全;专家共识无论全球
2、范围抑或我国国内,食管癌均为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U刃。外科治疗始终是潜在治愈食管癌的主要方法,然而鉴于手术操作复杂性与创伤性,近年来呈现出食管外科“中心化”集中的趋势。外科质量不仅关乎于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而且也对长期生存及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食管外科亟需开始从追求“量”到追求“质”的学科转型,即通过开展食管外科持续质量改进工作,巩固并扩大学科优势,改善食管癌患者长期预后,提升我国食管癌整体诊疗水平和质量,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若要从整个质量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发展来看,质量管理是从质量的局部控制到质量的全方位过程(流程)保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质量控制管理思想向质
3、量保证管理思想的转变过程。医疗领域最经典的持续质量改进策略为“Plan-Do-Check-Act”的“戴明环”模式,该策略主要分为确定质量干预目标和达成方法、执行质量干预和改善措施、质量干预效果评估及未达标的原因分析、质量干预和改善措施的长期维持和优化四个部分。在此概念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医疗模式和食管外科特点,亟需一套适合我国食管外科现状的可持续的外科质量改进系统,而何为改进目标则首当其冲。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制订了中国食管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以下简称质控标准)。为了配合2022版质控标准顺利实施,由国家癌症中心食管癌质控专家委员会牵头组织以胸外科为主的多
4、学科专家和工作团队,应用国际规范的指南制订方法,基于最新研究证据和我国国情,形成了中国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专家共识(2024版),旨在规范、促进并夯实外科质量管理,以促进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外科质量持续提升。一、专家共识形成方法(一)专家共识发起机构与专家组成员本专家共识制订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邀请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及国际食管疾病学会中国分会资深成员成立专家组。专家组成员以胸外科学、食管外科专家为主体,部分胃肠外科专家参与,同时邀请循证医学专家参与指导。专家共识预先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EPARE)网站登记注册,注册编
5、号为IPGRP-2022CN385o专家共识制订工作于2022年7月启动。(二)专家共识使用者与应用目标人群本专家共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和管理机构组织开展食管癌外科诊疗工作。本专家共识的使用者包括但不限于各级医疗机构食管癌外科诊疗相关医务工作者。专家共识的应用目标人群为有意向或适宜接受食管癌外科诊疗的患者。本专家共识不具备强制性,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的认定依据,仅供从事食管癌手术相关的医护人员参考。(三)持续质量改进目标遴选与确定通过系统检索食管癌外科领域已发表的指南、共识、综述类文献以及部分专家述评,工作组初拟了包含8项持续质量改进目标;采用德尔菲法函询所列项目的重要性,第1轮次咨询共收到88
6、位专家反馈意见,进一步确定了本专家共识涉及的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四)证据检索专家共识制订工作组成立了证据检索与评价小组,针对最终纳入的项目,按照人群、干预、对照和结局原则进行文献检索,文献数据库包括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Webof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O此外,工作组还对食管癌外科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滚雪球式检索。证据检索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1日。(五)推荐意见形成专家组基于证据评价小组提供的国内外证据,同时考虑我国食管癌外科患者的偏好和价值观、干预措施的成本和利弊后,初步拟定了中国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
7、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专家共识的推荐意见。2023年1至2月开展了第一轮次的德尔菲函询,向88位专家发出邀请,对初拟推荐进行反馈,最终根据具体反馈并考虑实际检索证据的可获得性、目标设置逻辑关系确认等,在该轮次咨询后对初拟推荐意见进行了修改。最终经过第一轮次德尔菲函询,共计8项外科持续质量改进目标均达成共识(共识率超过75%定为达成共识)。(六)指南传播、实施与更新专家共识发布后,工作组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专家共识进行传播和推广:1 .在相关学术会议中对专家共识进行解读;2 .有计划地在中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专家共识推广专场会议,确保基层的食管癌外科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并正确应用本专家共识;
8、3 .通过学术期刊和书籍出版社公开发表本专家共识;4 .通过媒体等进行宣传推广。工作组将综合临床实践的需求与证据产生的进展,并且参考更新专家共识报告清单,对本专家共识进行更新。计划每3年对本共识的内容进行更新。二、目标名称(一)肿瘤切缘阴性(RO)(共识达成率98%)对于可切除食管癌患者而言,RO是实现根治性切除的必要条件,因而需要在术后石蜡病理及术中冰冻病理诊断环节进行审慎评估。鉴于食管作为空腔消化道器官的特征,肿瘤切缘范畴包括近端、远端及环周切缘三个方面。尤其是环周切缘,既往研究证据表明其阳性状态是食管癌及食管胃交界部癌术后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并且与病理类型、T分期及术前新辅助治疗无关。因
9、此,作为食管癌术后重要质量控制指标,环周切缘应作为食管癌常规病理学评估项目之一。根据美国国家癌症数据库统计,2004至2015年共计29706例食管癌外科病例中,总体切缘阳性(R+)发生率为9.37%,并且R+发生率呈现逐年降低趋势(由2004年10.62%降低至2015年8.61%;P0.001);高龄、严重合并症、腹腔镜手术方式与R+风险升高显著相关;术前新辅助治疗及年均手术量与R+风险降低显著相关-关于环周切缘病理学评价标准,尽管国际上存在美国病理医师学会(CAP)与英国皇家病理医师学会(RCP)团两大标准,然而针对我国食管鳞癌为主体患者群体的最佳评估模式尚无定论,尤其pT3期患者。近期
10、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李印及薛丽燕团队回顾了共计838例未经新辅助治疗的pT3期食管鳞癌术后病理标本,并且与术后长期生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该研究结果表明,同CAP及RCP标准相比较,以1mm为阈值行三分法(环周切缘距离肿瘤1mm,Omm及Onun)更适合N分期较早(PNo-2期)亚组,而在pN3期亚组中无预后预测价值。针对食管胃交界部癌,尤其SieWertIl型肿瘤,术中根据冰冻病理评估切缘状态决策手术切除范围及重建方式已成为普遍共识。根据一项问卷调查统计,超过85%被调查的北美胸外科医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会选择送检切缘组织进行快速冰冻病理学评估;超过95%被调查者术中获悉R+结果后会实施再次
11、扩大切除以获得安全切缘;同期进行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共计3362例食管癌外科患者术中R+率为2.8%o对于食管鳞癌患者术中冰冻病理学评估切缘的临床价值更多见于高位肿瘤决策是否实施全喉切除术。除外食管癌原发肿瘤切缘状态,转移性淋巴结包膜外侵犯也应被视为“宏观的”切缘状态,然而当前此领域诸如包膜外淋巴结侵犯、脉管癌栓、神经受侵等危险因素的病理学诊断标准流程的研究尚少,仍需要进一步积累经验。(二)淋巴结清扫数目超过20枚(共识达成率85%)尽管根治性食管切除术联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可切除食管癌的首选方法,但是关于最佳淋巴结清扫数目问题尚存在争议。在既往第8版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期
12、系统中,推荐通常区域淋巴结病理学评估所需要最小数目为7枚M;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分期手册建议,对于PTl期肿瘤至少需要清扫10枚区域淋巴结才能使患者生存获益最大;对于pT2期肿瘤至少需要清扫20枚区域淋巴结;对于pT3期或pT4期肿瘤至少需要清扫30枚区域淋巴结回,参考数据来源于国际食管癌协会组织(WECC)统计分析结果。在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对于未经过新辅助同步放化疗的初治食管癌病例,推荐至少需要15枚区域淋巴结以获得可靠的淋巴结病理分期回。止匕外,国际多项关于食管癌“教科书式结局”的大规模队列研究中,也将淋巴结清扫数目超过15枚作为重要考量指标之一达西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食管癌 食管 交界 外科 持续 质量 改进 目标 中国 专家 共识 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