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矿井水害风险辨识评估报告.doc
《煤矿矿井水害风险辨识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矿井水害风险辨识评估报告.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xx市xx区xx矿业有限公司2017年度矿井水风险辨识评估报告xx矿业有限公司一、确定评估的风险对象本评估报告依据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要求及评分方法(试行)相关要求,对xx矿业有限公司矿井水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因素导致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风险等级,并制定管控措施。本次风险辨识评估的对象为xx矿业有限公司矿井水。二、评估小组的构成评估组构成姓 名职 务参加评估人员签字组长武春田矿长副 组 长李晓羽技术负责人成 员丁义平地测科长范中国地测副科长三、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一)矿井水文地质条件1.井田水文地质条件该矿处于xx盆地低缓丘陵地带,地表主要为冲蚀地貌,井田
2、范围及附近无河流。xx地区气候主要受西伯利亚蒙古气流控制,属典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温差显著,白天与夜间温差在1015之间,多风、干燥、少雨,每年68三个月最热,最高温度达+40.6,12月至次年2月三个月最冷,最低温度为-28.4该区冻冰期最早的年份从10月1日开始,解冻最晚为5月8日,冻结深度为1.4米至1.7米,降雪期最早的年份为10月3日,最晚到4月19日止雪(2006年4月19日)该区全年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从1960年以来气象资料统计表明,年降雨量最大为824.7毫米,最小为310.7毫米,日降雨量最大为147毫米(1977年7月26日)暴雨强度为50毫米/小时。其矿井地质条件为二类
3、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全矿井最大涌水量为55m3/h、最大排水量50 m3/h。 2.主要含水层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形影响。含水层储存位置,覆盖层厚薄,地表水及大气降水制约,受孔、裂隙发育程度控制。该区地下水主要富存于第四系砂砾层及煤系地层的砂岩,砾岩层裂隙中,火成岩裂隙和构造裂隙带中。其含水层由上而下大体可分七个层(带),隔水层一个。全区含水层(带)与隔水层的分布情况因相变甚巨,极不稳定,分叉变薄合并现象显著,大体是南部含水层厚,岩石颗粒粗,富水性强,距煤层近,北部含水层薄,岩石颗粒细,富水性弱,距煤层远。隔水层则南部薄北部厚,两者呈犬牙交错。其水平方向富水性亦与含水层的分布情况相一致,
4、现自上而下将各含水层特征分述如下:、第含水层(基岩风化带裂隙含水层):属潜水承压水类型,似层状,分布全区,厚度一般4060米。裂隙由风化作用形成,裂隙发育程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并受地貌、岩性等因素影响,其中砂岩风化带松散具有较大裂隙。富水性亦不均一。浅部强,风化破碎带具有孔隙潜水特征,深部弱,氧化带具有裂隙承压水特征。据冲积层孔组(深部)抽水资料:单位涌水量q=0.60l/som,渗透系数k=2.014m/d。、第含水层(侏罗系沙海组五组二煤层顶板砂岩、砾岩孔裂隙含水层);该层浅部位于五组二煤层,顶板7090米之上,厚度940米,岩性为粗砂岩或砂砾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由砂质或钙质胶结,
5、结构松散,裂隙发育。深部则分变两个层;即五组二煤层顶板砂岩、砾岩裂隙含水层和xx组与沙海组接触带砂岩裂隙含水层。、第含水层(组):属承压孔裂隙含水层,该含水层位于五组二煤层至四组六煤层中间,厚度为50米左右。有砂岩、砂砾岩组成,分布全区。经xx矿开采四组六煤层实见,煤层顶板局部突水,但主要为淋水,滴水。向深部发展为煤层顶板涌水,在xx矿开采241区、243区四组六层煤时,顶板含水层涌水量达18-20m3/h,向深部发展涌水量还有增加的趋势。据抽水实验:单位涌水量q=0.0062h/s.m渗透系数k=0.0019m/d水质类型:矿化度259.0mg/l水化学类型:CtHco3K+ +Na+ 型。
6、单位涌水量0.0014,渗透系数K=0.00122,属弱含水层(组)。水质类型:矿化度124.0mg/l水化学类型:CtHco3K+ +Na+ 型。、第含水层(组):构造裂隙带裂隙水,该区构造较为发育,但在勘探中钻孔遇断层带时,无明显透水及阻水特征,在采掘中也未发现较大突水现象。但其断层构造的影响带次级构造裂隙发育,控制了裂隙在岩层中的发育程度及展布方向,使其基岩裂隙按两组共轭节理裂隙赋存,一组为北东向,发育规模较小,另一组为北西向,发育完整。3、水文地质特征、具有较统一的地下水位,据钻孔终孔水位观测,地下水位一般在5米左右,随地形变化攻略有差异,说明各含水层与构造裂隙带有直接或间接的水力联系
7、具有不均匀的含水特征,相同层段富水性有较大差别。、漏水区受岩性组合,构造裂隙影响,多发生在井田的东南异及构造带周围,这些部位构造应力易以裂隙形式释放,形成裂隙区(带)。裂隙漏水区(带)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走向大致平行,故本区以构造裂隙为主。、从补给区一经流区一排泄区一,地下水具有连续性。由补给区至深部迟缓交替带,由非承压水转为承压水,矿井涌水量由补给区至排泄区逐渐增大。4、地下水运动规律及补给方式大气降水通过下渗补给第四系底卵石含水层,然后通过顺层和垂向补给下部其它含水层,其中以顺层补给为主。大气降水对下部含水层及矿井涌水量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冲积层水向煤系地层的补给是稳定的,受季节性变化影响
8、小。煤系含水层地下水的运动,受井田构造及地形因素的控制,基岩裂隙水迳流主干顺层状砂岩流动,因两翼露头的地形高差,决定了原始状态下西北翼是补给区,东南翼是排泄区。但矿井开采后,开采区域成了排泄区,两翼成补给区。5.煤系隔水层以致密粉砂岩与页岩组成隔水层,一般均有分布,其中第含水层底板到五组二煤层中间的页岩或泥岩层段,经勘探资料及矿井开采情况,本层无渗透水现象。其厚度为20290米,一般南部薄北部厚,浅部薄深部厚,为较好隔水层。但当煤层开采后,采动裂隙可与上覆含水层连通,造成含水层沿采动裂隙涌出。四、识别评估对象面临的各种风险因素(一)矿井充水水源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1.大气降水、地表水大气降水、地
9、表水均是井田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它们分别通过基岩裸露区及风化带渗入补给,并顺层迳流,但在此地区受地形及基岩裂隙发育程度的控制,补给量有限,大气降水、地表水对矿井涌水量影响甚小。2.含水层水根据开采煤层与充水含水层组的关系,可分为直接充水水源和间接充水水源。3.老空水xx煤矿在建井、水平延伸、新区域施工及最上方煤层回采中,充水水源主要为含水层水,而在下方煤层回采中,老空水就成为了主要充水水源。本矿井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作面的布置、顶底板的岩性特征及涌水等因素,在采空区或废巷,有可能存在不同形式的积水。一旦施工工程接近、揭露或冒落带导通这些积水,便可涌入井巷,发生老空区突水事故。老空区突水具有
10、来势猛、破坏性大的特点,往往是瞬间大量积水溃入工作面,形成灾难性事故,而且老空水是长期积存起来的,多为酸性水,有较强的腐蚀性,对矿山设备危害甚大。目前,矿井主采4-5煤层,上部为5-2煤层,间距为90m左右,这样当上方采空区或老巷道存有积水、动水时,这些积水、动水将会顺裂隙进入工作面,成为突水水源,若水中再夹杂煤渣、岩碴形成煤矸泥,对下方工作面威胁更大。本年度受老空水威胁的工作面为103回采工作面。根据以上分析,认为含水层水及老空水为充水水源危险辨识因素。(二)矿井充水通道风险因素辨识和分析1.揭露含水层在矿井生产中,有些工程必须穿越含水层,当巷道直接揭露这些含水层后,含水层水将会进入矿井。从
11、目前矿井的开采区域看,直接充水水源为5-2煤层顶板。2.断裂带导水本井田构造发育。通过井巷延伸工程及生产区域来看,大部分断层未与含水层导通或不导水,然而有些断层天然条件下是隔水的,但是当开采矿层时,采场内的断层会由于开采造成的矿山压力(采动后作用于岩层边界上或存在于岩层之中的促使围岩向已采空间运动的力)的变化而“活化”,从而引发突水。本年度暂无受断裂构造影响的工作面。3.采动造成的导水裂缝带巷道掘进和工作面回采时,都会对原有围岩产生影响,当产生的裂隙导通含水层或其他水源时,这些水也会顺采动裂隙进入矿井。xx煤矿属于较远距离多煤层开采井田,5-2煤层为井田最上层可采煤层, 4-5煤层为底层可采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煤矿 矿井 水害 风险 辨识 评估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