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模具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
《2025版《模具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5版《模具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修订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模具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一、目的及依据为强化我公司模具制造过程中的安全生产管理,鼓励全员参与事故隐患排查与报告,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生产中的风险与隐患,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及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安委20247号)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制度。二明确报告内容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临时聘用人员及被派遣劳动者,结合公司特点,鼓励员工重点报告以下事故隐患:(一)人的不安全行为L作业人员未穿戴或未正确穿戴
2、防护眼镜、防尘口罩、防割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进行机床操作或模具调试。2 .操作人员未经培训或未经许可擅自操作设备设施(如数控机床、冲床等),违反岗位安全操作规程。3 .管理人员无视安全生产指令,强行要求员工违章作业,如超负荷使用设备、缩短设备检修周期等。4 .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未切断电源或未悬挂“正在维修,禁止合闸”警示牌,导致意外启动设备伤人。5 .未经安全培训的新员工直接参与生产作业,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技能。6 .管理层擅自变更既定的安全工艺和操作程序,未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审批。(二)设施设备的不安全状态1 .模具加工设备未按照国家标准设置紧急停止按钮或急停装置失效。2 .电气线路老化
3、裸露,未按规定进行绝缘处理或接地保护。3 .特种设备(如起重机械、压力容器)未经定期检验或检验不合格仍在使用。4 .安全防护装置(如防护罩、防护网)缺失、损坏或未按要求安装,无法有效阻止伤害发生。5 .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配置不足、过期或失效,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缺失。6 .车间通风、除尘系统不完善,粉尘浓度超标,影响员工健康。7 .监测、报警系统(如烟雾报警器、可燃气体探测器)故障或未定期校准,无法及时预警。(三)环境的不安全因素1 .作业场所布局不合理,通道狭窄、堆放杂乱,影响人员疏散和应急救援。2 .动火作业未办理审批手续,未采取有效防火措施,未设置动火监护人。3 .吊装作业
4、未设置专人指挥,吊装带、吊钩等起重设备未定期检查维护。4 .临时用电线路乱拉乱接,未使用合格的电器元件和电缆,存在触电风险。5 .有限空间(如模具清洗池、设备内部)作业未进行气体检测,未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救援设施。6 .作业场所噪声、振动超标,未采取有效降噪减振措施。(四)安全管理存在的缺陷和漏洞1 .未建立或未有效执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职责不清。2 .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不健全或未及时更新,无法适应生产实际。3 .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计划缺失或执行不力,员工安全意识淡薄。4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未制定或未定期演练,应急救援能力不足。5 .特种作业人员未持证上岗,或证
5、书过期未复审。6 .将生产经营项目发包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或个人,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7 .存在违法分包、转包现象,外包作业安全管理失控。8 .未按规定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整改不及时、不彻底。三、明晰报告途径在安全管理部门设立事故隐患报告办公室,负责受理员工的事故隐患报告。员工可通过线下向安全员报告,同时,公司开通微信小程序、专用电话热线、电子邮箱等多种线上报告途径,并在公司醒目位置公布相关信息,确保员工清晰知晓“向谁报告、怎样报告”。四、认真核查整改对员工报告的事故隐患,公司主要负责人或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需及时与报告人员沟通,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核查。核查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模具制造企业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管理制度 2025 模具 制造 企业 事故隐患 内部 报告 奖励 管理制度 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