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
《“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前言5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与面临形势6(一)地质灾害现状6(二)“十四五”防治成效6(三)“十五五”面临形势7二、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8(一)指导思想8(二)规划原则8(三)规划目标9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定10(一)地质灾害易发区10(二)地质灾害防治区11四、地质灾害防治任务13(一)风险调查13(二)监测预警14(三)综合治理15(四)风险管控16五、保障措施18(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18(二)健全统筹协调机制18(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强资金保障18(四)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考核评估18附贝!|19附表附表1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
2、规划项目投资估算表附表2县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3县房前屋后高陡边坡一览表附表4县地质灾害易发区一览表附表5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一览表附图附图1省县地质灾害隐患点现状分布图附图2省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图附图3省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前言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进一步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
3、办法的通知、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的通知、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6-2035年)等相关规定,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省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对象: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房前屋后高陡边坡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规划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风险管控等。各乡镇(场、区)应以本规划为指导,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规划范围:适用范围为县所辖行政区域。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26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一、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4、与面临形势(一)地质灾害现状县地处博平岭山脉和闽粤沿海丘陵地带,海拔1544.8米的大芹山和1190米的双尖山纵贯南北,把全县2309.54Km?分为东南、西北两大部分。地势西北部、中部地势高峻,向东南和西北倾斜;东北部、南部、中部东边地势较低缓;县境内四周群山环抱,最高峰大芹山。县雨季长,雨量充沛,全年平均降雨量9102000毫米。降雨量呈地域差异性,分布不均,总体呈中部雨量大,东、西两侧雨量小的特点。位于石缺山一一将军山一一大芹山和狮嘴岩迎风坡朝南谷口的国强乡、安厚镇和大溪镇,是全县雨量最多的地方,年降雨量1613.41837.7毫米;南胜镇、九峰镇位于背风坡地带,年降雨量低于1600毫米
5、文峰镇年降雨量最低,约为1280毫米。根据“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我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威胁到1678户5975人的安全;高陡边坡点212处,威胁到870户3040人的安全。其中九峰镇和霞寨镇为地质灾害最主要分布地区,其次为崎岭乡、芦溪镇、国强乡、南胜镇、大溪镇,秀峰乡、文峰镇、长乐乡、五寨乡、小溪镇、山格镇、安厚镇、坂仔镇,地质灾害发育数量较少。高陡边坡主要分布于九峰镇、霞寨镇,其余乡镇高陡边坡数量较少。专栏一隐患类型的定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地形、地质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推测发生地质灾害的地点或区段。高陡边坡:是指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对自然稳定山体进行切坡、削坡形成的临空面。
6、二)“十四五”防治成效L地质灾害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完善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地质灾害管理制度。自然资源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职能部门,已设地质灾害防治股,保证了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年度防治方案编制、群众转移预案、宣传培训、汛前检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地质灾害监测、地灾危险性评估、防灾责任制度”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都已建立并实施。管理体系的建设和逐步完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的轨道,确保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主动、有效地开展。2 .调查评价精细化2016年全县开展地质灾害大排查专项行动,积极实施年度“三查”及隐患排查。历年来,开展了多次不同比
7、例尺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查明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和特征,调查评价精度不断提高,为地质灾害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常态化组织“汛前排查、汛期巡查、汛后复查”的“三查”工作,并将所有调查成果录入“省地质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做到“隐患点有增有删,信息动态管理”。3 .群测群防精细化在已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基础上,2017年以来,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确定了专业的地勘单位作为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全面参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应急处置等工作,由此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群测群防网络监测体系。4 .综合治理效果明显加大投入,积极争取各方面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等积极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十四
8、五”期间,搬迁受地质灾害威胁住户70户243人,已完成搬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3处,高陡边坡点8处。已完成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2处,投入省级地质灾害补助资金255万元,解除受威胁对象72人。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十五五”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县在全面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系统化、科学化、社会化、精细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地质灾害隐患风险底数精准掌握和隐患识别能力有待提升,对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不足,与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的统筹不够,
9、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管理责任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县的地质灾害存在较强的隐蔽性、突发性,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一些重大生命线工程、交通干线、重要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等,将会逐步向低山、丘陵坡麓和山坡地带拓展,会形成数量较多的人工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将逐步显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不容乐观。二、地质灾害防治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
10、灾相统一,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等“三个转变”。充分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支撑与保障。(二)规划原则1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2 .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风险管控”方针,系统规划地质
11、灾害风险管控体系,按照“防、避、治”的总体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关口前移,把消极被动的应急避灾,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防灾减灾。3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然资源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教育、住建、交通运输、水利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协助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4 .坚持“实事求是,重点突出”的原则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统一部署,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工程治理、排危除险或搬迁避让。5
12、 .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责任单位承担监测、治理,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县自然资源部门提出治理方案,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威胁教育、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等设施的地质灾害,由设施的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监测和治理。(三)规划目标1 .总体目标以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总目标。在“十五五”期间,建立更加完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将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作为工作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严格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预防和减少自然地质灾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抗灾能力,
13、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 .具体目标(1)风险调查评价更加精细以“查隐患、夯基础、强应用”为工作重点,在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基础上,开展“天上看,地上查,动态管“高陡边坡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工作,针对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划定的风险区开展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复核评价工作,其他区域开展单体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评价,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更科学、更精准的依据,支撑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精准排查,查找新增隐患和风险斜坡,进一步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底数和动态变化特征,着力解决“隐患在哪里”问题,明显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智防监测预警
14、更加精准以“重预警、强手段、广覆盖”为工作重点,结合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及县实际,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完成6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点建设,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群测群防体系更加严密,进一步深化“三查”机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切实有效化解地质灾害风险。(3)综合治理部署更加科学以“除隐患、民安居、生态美”为工作重点,按照轻重缓急原则,集有限资金精准实施开展排危除险、工程治理、避险搬迁,及时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高住房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地质灾害防御工程的针对性。强化组织管理和治理项目动态跟踪监管,确保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发挥实效。(4)风险
15、防控能力不断提升以“控风险、筑支撑、强能力”为工作重点,完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分级职责分工,落实防灾减灾责任,探索实行“隐患点防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逐步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精细化风险管控模式。充分发挥汛期值守效力,筑牢应急技术支撑。强化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探索规范农民切坡建房等活动,从源头上控制或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升地质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见表1)。表1县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重点指标类别指标2030年目标备注调查评价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00%约束性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100%约束性新发生
16、地质灾害险情处置率100%约束性监测预警群专结合监测点69处约束性综合治理搬迁避让10处约束性工程治理5处预期性排危除险2处预期性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防治区划定(一)地质灾害易发区为了工程建设及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等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行政管理的需要,本规划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植被发育类型等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人为活动因素,在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五五”规划基础上,将地面坡度大于8以上的自然斜坡,按高程、坡度、沟壑密度、地势起伏度、工程地质、断层距离、水系距离、植被发育类型等综合考虑进一步划分为高、中、低易发区三个等级
17、其余将地面坡度小于8的划分为地质灾害非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平原台地、山间盆地、宽阔河谷等不受地质灾害或隐患直接或间接威胁的区域。1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高易发区面积为239.1802,占总面积的10.36%。主要分为12个亚区,分别为芦溪镇新村村-蕉路村-芦丰村-树林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L)、芦溪镇华峰村-梨坑村-潭汀村-双峰村-芦丰村-树林村-连益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偏东向断裂带)(I2)、芦溪镇双峰村-漳汀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13)、芦溪镇东槐村-村坑村-连益村-连新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4)、秀峰乡三联村-坪东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
18、南-北向断裂带)(15)、长乐乡乐北村-秀山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6)、长乐乡联胜村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北西-南东向断裂带)(I7)、长乐乡-秀峰乡-九峰镇-崎岭乡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8)、崎岭乡-国强乡-霞寨镇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Q、大溪镇-安厚镇灵通山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IH)、国强乡-安厚镇大峰山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LD、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南胜镇-五寨乡一带地质灾害高易发亚区(112)。2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11)中易发区面积为1134.49km2,占总面积的49.12%。主要分为5个亚区,分别为文峰镇-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南胜镇
19、一带中易发亚区(11、南胜镇-五寨乡西南侧一带中易发亚区(1屋)、国强乡-安厚镇-大溪镇-九峰镇-长乐乡-秀峰乡-崎岭乡-霞寨镇-芦溪镇等县西部山区地带中易发亚区(IL)、小溪镇-坂仔镇一带中易发亚区(11D、山格镇一带中易发亚区(IL)o3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IlI)低易发区面积为720.65kn占总面积的31.59%,主要分为12个亚区,分别为文峰镇中部-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11L)、山格镇-小溪镇-坂仔镇-国强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2)、南胜镇-五寨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3)、芦溪镇北东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L)、长乐乡-秀峰乡-芦溪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5)、崎岭乡-芦溪镇一带低易发
20、亚区(In6)、九峰镇-崎岭乡-国强乡一带低易发亚区(In7)、大溪镇-安厚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8)、大溪镇-安厚镇一带低易发亚区(InQ、大溪镇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Lo).大溪镇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III11).安厚镇东南部一带低易发亚区(11112)o4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IV)非易发区面积为206.22kmz,占总面积的8.93%,主要分布于花山溪及其支流、文峰溪及其支流、鹿溪及其支流、安厚溪及其支流、东溪及其支流、九峰溪及其支流、芦溪溪及其支流、梅谭河及其支流等的山间河谷盆地区域,该区地势平坦,坡度小于8,地形起伏小,不易发育地质灾害(见附表2、附图2)。专栏二地质灾害易发区的
21、定义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具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容易或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二)地质灾害防治区根据历年以来的地质灾害调查和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成果,综合考虑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现状、危害程度、分布规律、人为工程活动等因素,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针对易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城镇、人口集中居住区、风景名胜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和交通干线、重点水利电力工程、重大生命线工程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及一般防治区。L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面积为82.20km2,占总面积的3.56%,主要分为2个亚区,分别为霞寨镇-国
22、强乡-崎岭乡一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I】)、崎岭乡-九峰镇一带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亚区(I2)。主要分布于低山地区,地形起伏大,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地质灾害风险极高,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和威胁的对象,对自然因素引发和对工程建设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分清责任,实施治理工程;对已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实施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对策措施主要是设立明显警示牌;推进自动化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预警预报;实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实行建设工程与配套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三同时制度;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加强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防治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地质灾害 防治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