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docx(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规划一“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回顾4(一)发展成就4(二)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15二“十五五”文旅产业发展形势15(一)发展机遇15(二)发展优势18(三)面临的挑战20三“十五五”发展战略21(一)指导思想21(二)产业定位22(三)发展战略22(四)发展目标23(五)发展思路24四巩固提升文化体育事业24(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均等化24(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5(三)繁荣地方文艺事业26(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26(五)推动体育事业创新发展27五优化文旅产业布局28(一)打造高端康养旅游新产业29(二)推动乡村体验旅游转型升级30(三)以文化旅游推动
2、传统产业升级换代31(四)统筹推进文旅产业空间布局34(五)打造协调发展的文旅(康养)产业链40六“十五五”文旅产业发展项目支撑40七提升旅游服务44(一)提升全域旅游公共服务水平44(二)优化全域旅游消费环境47八扩大文化旅游合作49(一)推进与闽西南区域的旅游一体化合作49(二)旅游宣传促销合作50(三)实施精准营销51九落实保障机制52(一)优化完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52(二)拓展投资融资渠道53(三)强化文旅人才保障52附表:县“十五五”文旅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列表53一、“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回顾“十四五”期间,县积极响应国家大力推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方针,遵循和把握文旅产业发展规律,围绕
3、构建“快乐”的总要求,实现了文旅产业的较快发展,为“十五五”时期和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一)发展成就2016年,县召开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会上明确要促进旅游形象转变、产业转变和营销转变,将县打造成为“精神原乡”“闽中福地”和“闽中心灵栖息地”的政策目标。为实现政策目标、发展文旅产业,县政府于2017年部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实施举措。2018年,县政府实施机构改革,将文体广电出版局和旅游局进行整合,成立了县文体和旅游局。政策的落实推动了“十四五”期间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文旅产业的快速起步,逐步实现文旅融合发展。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4.39万人次,实现文旅总收入17.45亿元,
4、占全县GDP的7.18%,分别同比增长16.99%,27.37%和18.87%o2025年,县依托已有文旅资源,大力推进大仙峰茶美人景区、花海乐园景区、桃源睡眠森林康养基地、灵动济阳、五龙山生态景区、红糊小镇等特色文旅项目,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绿都四季行高山茶海跑”等活动,积极参加旅博会、文博会、旅游生活展等推介会,推动文旅营销向专业化、市场化转变。1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新成效(1)完善了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我县按照示范区东部标准,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配齐配强文化软硬件建设,并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县图书馆、文化馆先后获评“国
5、家一级馆”,图书馆完成VR、AR数字体验馆项目建设,成为省首家数字体验馆的县级图书馆;博物馆完成新馆搬迁并开展第一期移动文物展;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进展顺利,总馆完成数字化建设。累计投资100O多万元,完成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改造工程、建成文化活动室266个,实现全县1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273个行政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投入资金3243万元,建设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266个,实现全县行政村全覆盖,每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都配送篮球架或一套健身器材、乒乓球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开辟宗祠文化活动新阵地
6、将“祭祀祠堂”打造成宣传文化阵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将“姓氏祠堂”打造成闽台文化交流的平台,加深两岸民众对“根源祖脉”的认同感;将“纪念祠堂”整合为红色教育课堂,打造红色教育基地,祠堂的科学整合,得到中宣部的认可。(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进“数字三馆”建设,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三馆”功能设施。图书馆完成VR、AR数字体验馆项目建设,成为省首家数字体验馆的县级图书馆;博物馆完成新馆搬迁并开展第一期移动文物展;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进展顺利,总馆完成数字化建设,获评国家一级文化馆,并荣获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品牌项目创新奖及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建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
7、保护、戏曲歌舞表演、教育培训、演出设备销售、演出市场交易、剧目创作交易、休闲体验、地域文化展示、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闽中戏曲文化园”,通过图片、实物、传承人、舞台、文化企业的“说”“读”“讲”“唱”“展”,讲好故事。目前文化园共有32家文化企业入驻,建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戏曲培训、苏区文化、工艺美术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聚集区,通过文化衍生品向外“展”示故事,带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3)持续举办公共文化惠民活动。连续四年成功举办“山海情”县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通过搭建“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合作平台,接力厦漳泉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扩大文化影响力。连续四年成功举办“乡村春晚”活动,并
8、成为2019全国“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分会场,将县的文化推向了全国。2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1)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通驷桥、中共县第一支部会址等10处共29个文物点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将红四军第二、三纵队驻地旧址等9处红色文化遗址及明代建筑彭城祠公布为第九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土堡群修缮工程进入扫尾;土堡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完成方案编制,由省文物局转报国家文物局审批;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旧址群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旧址”“长汀革命旧址群一朱德率红四军第二、第三纵队出击闽中史迹群”等16处红色文化遗址列入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完成保护修缮方案编制,省文物局对部分方
9、案作出批复。(2)加强非遗保护。文江朱坂村“丰场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人入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郭居敬二十四孝诗选及怜目唱本、红釉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高氏迎鳌灯颂家训习俗、汤泉迎花灯、客家巫氏医药、小腔汉剧成为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完成九层棵制作技艺、武陵糟兔制作技艺、肉身坐佛章公祖师信仰习俗、屏山晒猪会、汤泉米糕制作技艺材料的收集整理,组织申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举办全县“狮王争霸”赛,我县非遗“打黑狮”参加了由省文化厅和市政府联合举办了“非遗进坊巷”等系列活动。(3)进一步推进章公祖师
10、追索工作。积极协调相关单位,对接沟通上级部门,采取国家交涉、法律追索、民间协商三线推进的方式,凝聚合力,全力追索。同时,对章公祖师的遗址、风俗传承以及文物价值深入挖掘,与特色产业、人文景观相结合,利用章公祖师在世界的影响力,着手打造的又一张特色文化名片。3 .体育事业有序发展(1)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面落实人均体育场地达标要求,实现体育场地总面积88.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7平方米;全县开展一周一小赛,一月一大赛活动,年均开展拔河、羽毛球、篮球、游泳和气排球比赛等各类赛事50余场,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文体生活,并荣获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致力“小
11、县办大赛”品牌打造。成功举办2016全国艺术体操大奖赛,2017年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暨联赛总决赛,2017年省青少年羽毛球锦标赛,2017年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2019年海峡两岸大学生篮球赛,组织“最多人随录像一起做健身操”吉尼斯世界纪录挑战成功,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予特别贡献奖,省篮球协会授予2017年度热心篮球事业贡献奖。充分发挥了“全国大体操培训基地”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的知名度。(3)体育产业有序推进。县翰霖泉休闲健身有限公司获评为省体育产业示范单位,中国体操协会大体操培训基地(县)大体操进校园、进社区项目获评为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4 .全面完成文旅资源梳理2018
12、年,制定省县全域旅游营销规划(2019-2030),2025年,制定省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6-2030),进一步梳理了县的文旅资源。县共拥有505个文旅资源单体,分属8个主类、28个亚类、90个基本类型;拥有优良级(五级、四级、三级)旅游资源单体138个、普通级(二级、一级)旅游资源单体367个;138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中,共有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09个、自然类旅游资源单体29个,并做出列署。自此,县文旅资源的梳理归纳全面完成。5 .文旅资源开发建设日趋完善(1)全面启动重点项目开发建设我县综合考虑地方特色、预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等,在“十四五”期间列署了近20个重大开发项目,基本
13、完成了文旅重点项目的建设规划,并集资启动建设。2016年初,县在完成有关重大项目规划的基础上,开始着手进行中国O高山生态茶休闲旅游、东坂安良堡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济阳中国传统村落、吴山张坑中国传统村落等文旅项目建设。经过5年的建设与完善,桃源蓝玉、畲寨东坂、五龙山、大仙峰茶美人、谢洋象山、桃源花海乐园、灵动济阳、华兴漂流、武陵五彩大石等文旅景区已建成并取得一定效益。2019年“十一”黄金周,大仙峰茶美人、谢洋象山、桃源花海乐园、灵动济阳、华兴漂流、武陵五彩大石等主要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约23.09万人次,景区接待自驾游车6820辆。为加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目前中国桃源里旅游度假区、灵动济阳问佛云
14、宿、中国O高山生态茶休闲旅游、桃源最氧睡眠小镇、第二集美学村等文旅项目也已启动建设,其中中国桃源里旅游度假区被列入省级旅游投融资优选重点项目,桃源最氧睡眠小镇先后被授予“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基地”“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十佳”“市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2)逐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县陆续建成一批宾馆饭店、旅游厕所、游客中心、自驾车营地、停车场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游环境。截止到2025年,县共有星级酒店2家、各类宾馆约56家、“绿野乡居”民宿17家、五星级森林人家2家,星级饭店1家,旅行社12家;建成旅游厕所83座;依托汽车站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并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了咨询、文旅产品展示、
15、文旅商品购物、交通引导标识、旅游数据等服务。(3)旅游交通建设效果初显随着泉南高速上京互通及途经的兴泉快速铁路、莆炎高速的建设和国道235线的部分开通,县基本构成“五横四纵”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沿线周边城市通达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积极打通景区道路,开通了屏吴旅游公路8.3公里、拓宽改造了济阳乌山头旅游公路、修缮了东风农场至东坂村旅游公路等。全县4家3A级景区实现了与高速公路或二级公路联通,4A级景区实现了高速公路联通。在交通便利的基础上,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旅游路线。对于游玩时间较少的游客群体,规划了“大仙峰茶美人景区一中国高山茶城一章公普照堂”“灵动济阳景区一观音瀑布一问佛灯光小镇”“
16、安良堡一泰安堡一广崇堡一琵琶堡一五龙山景区”等一日游路线;对于在周末或者小长假出行的游客,策划了“茶乡休闲游”“高山生态游”“三天两夜游”等两日游和三日游路线;对于拥有大量闲暇时间、需要修身养性的游客,推出了睡眠康养旅游路线。6 .稳步推进非旅游县向旅游县转型县属于六大新兴集聚区中致力于培育闽中生态休闲旅游新增长极、拟打造国家级文化体验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大戴云山旅游区和拥有客家和古堡文化资源优势、对接沿海的文化体验的泉南高速客家风情自驾旅游带。我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加大营销力度,稳步推进县从发展工业为主向发展文旅产业为主转化。(1)积极创建旅游品牌我县以国家政策为指导,通
17、过向国内外旅游专家团队咨询和向互联网公开征集的方式,主动对接市场。“十四五”期间,县先后创建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3A级景区4个,打造了大仙峰茶美人和翰霖泉休闲度假区省级养生旅游休闲基地、高山茶园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济阳乡“清新气候福地”避暑清凉福地等旅游品牌。(2)市场营销更加专业“十四五”期间,县在充分梳理县域文旅资源的基础上,制定旅游营销规划、加大宣传促销、加强市场开发工作,宣传形式日趋多样,内容更加丰富。一是根据县域条件,制定营销策略。2017年,县旅游局下发了2017年县旅游工作要点,从营销活动和推广媒介两个方面细化营销举措。2018年,县文旅局委托北京道源咨询有限公司编制了省县全
18、域旅游营销规划(2019-2030),提出构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位一体的营销策略。二是依托旅游推介会,主动走出去。2016年,在第十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举办期间,县精心部署博览会展销工作,大力推介旅游。2025年6月,针对厦门、泉州等闽南客源市场,组织县内旅游企业参加“闽西南e家人”旅游产品发布会,努力打响旅游品牌。三是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提升旅游知名度。近年来,县围绕“仙峰古堡茶香”旅游形象,坚持“一季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旅游节庆营销活动。举办了首届山歌节、首届稻草人艺术节、千人共享土猪宴、首届晒猪节、中国高山茶文化旅游节、全省茶药膳大赛、千堡之城孝源、古堡夜话等活动,持续举办了“绿
19、都四季行一一高山茶海跑”大型主题营销活动,为进一步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借助媒体平台,扩大宣传范围。加大和媒体的合作力度,通过在主流电视媒体发布形象宣传片、开辟旅游专栏以及与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实施微博、微信、旅游网、直播平台等网络营销,为县聚集了更多人气。(3)文旅产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我县通过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加大营销力度等举措,县域文旅产业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95.5万人次,实现文旅总收入7.2亿元,占全县GDP的4.43%。截止至2019年底,全县接待游客174.39万人次,实现文旅总收入17.45亿元,占全县GDP的7.18%。20162019年底,
20、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年平均增长率为20.65%,文旅总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35.59%,占全县GDP比重年平均增长率为15.52%。文旅经济总量稳步增加。(二)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县文旅产业“十四五”时期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为“十五五”时期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围绕文化强县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六联六创”服务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二是县域文旅资源全面梳理,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县资源分布状况和周边经济发展现状,挖掘优质文旅资源,推动产品更新升级、品牌产品打造;三
21、是市场营销创新举措初见成效,有利于提高文旅产品吸引力,不断拓宽文旅客源市场;四是旅游经济规模迈上新台阶,文旅产业效益的提升为县从工业县到旅游县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同时,县文旅产业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程度和服务效能有待提高和加强。二是融资渠道相对较少,除了桃源花海乐园、大仙峰茶美人等少数项目有民间资本参与外,政府有限的投资是当前绝大部分文旅产业项目资金的来源;三是文旅产品结构单一,大多数产品停留在观光阶段如古堡类文旅产品,与消费结合的特色IP创意产品不多,参与性强的体验型文旅产品也不多,文旅需求匹配度不高;四是文旅资源的串联整合没有大的突破,尚未形成足以吸引国
22、内外游客的真正龙头景区或者高端度假区,高品质的古堡群资源过于分散,灵动济阳、大仙峰茶美人、桃源睡眠森林康养基地等重点项目带动效益不显著,未能形成较好的产业链;五是基础配套较为脆弱,旅游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景区开发仍处于粗放状态,旅游品质和游客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六是整体旅游形象不够突出,文旅品牌影响力不够强,营销宣传合力不足;七是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旅市场主体存在总量少、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缺乏有影响力的文旅企业引领市场;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不足,创新领军人才匮乏,市场拓展、品牌宣传等环节缺乏专业人才团队的市场运作手段;九是发展观念有待更新,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森林康养、研学
23、旅游等产业如何深度融合谋划不深、思考不深、措施不多,全县整体仍保留着国内浅度的观光旅游大发展时期旅游有什么资源和有什么搞头的传统认识等。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十五五”期间逐步解决。二、“十五五”文旅产业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L国家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传承、文物遗产保护、旅游业发展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
24、遗产;旅游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要用好历史文化遗产,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遗产保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O三五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十五五”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文化和旅游业与人民幸福感息息相关。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文旅 康养 产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