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docx
《“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1).docx(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目录前言第一章规划基础一、发展成就二、面临形势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第三章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一、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二、推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三、抓好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四、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第四章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一、持续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二、加强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三、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提质升级四、大力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发展五、培育壮大养老服务新业态第五章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一、完善党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二、积极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三、依法依规管理社会组织四、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事务第六章发展社会工作和志
2、愿服务一、加快构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二、强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四、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长效机制五、推动志愿服务持续规范健康发展第七章优化区划地名和平安边界管理与服务一、优化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二、加强地名管理和服务工作三、深化平安边界管理和建设第八章推动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一、全力振兴老区民政事业二、创新老区苏区扶贫模式三、做好遗址修缮和优抚工作第九章推进民政服务项目建设一、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工程建设二、加强其他民政设施项目建设第十章保障措施一、加强党的领导二、强化资金保障三、抓好人才支撑四、强化统筹实施五、严格安全生产附件:“十五五”期间市区民政领域重大建设项
3、目刖三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推动区民政事业在“十五五”时期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服务全方位推进区高质量发展超越,根据民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省“十五五”民政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我区民政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区委、区政府对民政事业发展的布局构想和施政方向,意在明确“十五五”时期区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4、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制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2026年至2030年。第一章规划基础“十四五”时期,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一系列指示批示精神,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能,圆满完成“十四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五五”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发展成就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有效。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将4552名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低保标准从每人每年2800元提高到8664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5864元,年均增长了42九特困人员供养力度不断加大
5、将403名困难群众纳入特困供养范围,供养标准从平均每人每年7560元提高到22968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了15408元,年均增长了41%,38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保障对象。临时救助帮扶作用发挥明显,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惠及群众0.43万人。建立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惠及群众0.68万人。疫情期间,发放副食品补贴656.49万余元,惠及困难群众0.45万余人。养老设施与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养老补短板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已建设、改造提升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6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72所、农村幸福院81所。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我区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
6、平台,为7类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受益老人0.9万余人。全面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引进2所民办养老机构,正兴新来福养护院依托正兴医院,设置床位180张,市区春晖爱心养护院与漳华医院合作,设置床位300张,为入院老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社会关爱和慈善事业更加有序。未成年人关爱保护逐步加强,68名农村留守儿童、449名困境儿童监护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将78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残疾人保障力度大幅增强,建立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3742名困难残疾人和4499名重度残疾人。慈善事业发展规范有序,慈善总会共
7、组织募集善款7千余万元,受益群众近3万人次。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能力更加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建成规范化社区87个、标杆社区27个。社会组织有序发展,依法登记社会组织157个。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全区现有持证社工262人(初级187人、中级75人)。全省优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4家。第二次地名普查任务圆满完成,采集全区规范地名数据5500条。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进一步提升我区婚姻家庭辅导教育工作水平,做好婚俗改革宣传引导,弘扬文明向上婚俗文化。基本殡葬服务更加惠民利民,墓位销售计590座。投入约202万
8、元开发节地型生态墓型,节地生态安葬模式稳步推行,且得到群众的认可,进一步满足群众基本安葬需求。专栏1:“十四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序号项目和指标计量单位2016年2025年目标值2025年完成情况1城市低保标准元/年6480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642%确定86642农村低保标准元/年2800城乡一体化按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25%确定86643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元/年8664城乡一体化与低保标准同步调整229684建制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60以上1005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98100二面临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
9、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民政服务供给能力有待增强,兜底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健全,民政事业发展还面临多重挑战。新形势和新任务对民政工作发展提出新要求。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今后五年发展高质量、城市高能级、生活高品质、治理高效能的目标要求,加快建设具有现代化滨海城市特点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和基本社会服务。要立足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新情况,加大对困难群体、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的救助和福利保障力度,提升民政服务水平;要顺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要求,强化社区疫情防控
10、工作,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民政服务领域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着力提高群众对民政服务的满意度。民政事业发展总体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一是总量供给不充分,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政事业的发展远远达不到居民生活需求的发展,且不同镇(街)之间的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民政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二是业务发展不平衡,质量效能不充分。各项民政工作还未实现平衡发展,也未形成融合发展的工作合力,精准、高效还有一定距离;三是发展要求与保障措施不平衡。民政工作点多、线长、面广、事繁,随着社会发展,民政职能还在不断拓展,各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
11、但是人员、资金、设施等各项保障措施没有及时配套跟进,改革创新不充分,社会和市场主体供给能力仍然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各层次的需求。新时代和新发展为民政工作发展赋予新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为新时代新阶段民政事业发展描绘了新蓝图,为不断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养老、殡葬等基本社会服务更加均等可及明确了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为民政工作更好发挥社会建设兜底性、基础性作用作出了顶层设计。进入新发展阶段,信息化将全面赋能民政事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和“加速器”。要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
12、新工艺、新设备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赋能潜力,拓展民政服务空间,改进服务方式。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未来五年,机遇和挑战并存,全区民政系统要强化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在新发展阶段取得更大成绩。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区委、区政府有
13、关工作要求,加强党对民政工作的领导,发挥新发展阶段民政工作兜底性、基础性作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对民政部门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的新要求,寻找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民政工作的着力点,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推动民政工作现代化,顺利开启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新征程,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富美新作出新的贡献。二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健全完善党领导民政工作的体制机制,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落实落细落到位,确保民政事业始终沿
14、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作为发展民政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激发人民群众内生动力的同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作用,统筹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支持参与民政事业,全面提升城乡社区组织服务能力,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编密织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层防线。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主动融入区域协调、创新驱动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大局,统筹推进城乡区域、老区苏区民政事业发展。加强内外联动,打通环节通道,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推
15、动民政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民政领域“放管服”改革,抓住党委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的痛点难点堵点,加强理念、模式、政策、平台、技术等多维创新,构建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三发展目标“十五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民政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政事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展望2035年,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社会服务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人民基本生活和平等参与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现代基层治理格局
16、基本形成,城乡社区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基本社会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民生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救助更加精准、高效、温暖、智慧,兜底保障坚实有力。城乡低保救助精准化、规范化、及时化水平明显提升;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巩固提升;以临时救助为基础,兜底有力、响应及时、覆盖全面的救急难机制全面深化。残疾人“两项补贴”等相关保障措施机制更加完善。“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原则充分得到体现,基本民生保障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更加优质高效。养老服务全面提质增效,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疗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养老均衡发展。城乡一体、保障有力、服务专业、覆盖全面的儿童福利服务
17、体系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更加系统完备。残疾人康复服务进一步加强,慈善事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和富有活力。婚姻收养登记服务优质便捷。基本殡葬服务更加惠民利民。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模式,全面推行“一网通办”工作,对于入驻网上办事大厅事项,在原有基础性再优化,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多的“放管服”改革红利。社会治理格局更加科学有序。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建设协同推进,社会组织监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慈善事业
18、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和富有活力。区划地名工作科学有效,界线管理更加安全、规范。专栏2:“十五五”期间民政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十五五”年度即示值(年)指标属性202620222023202420301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占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424245454545预期性2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535657585960约束性3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数张8.58.89.29.610预期性4乡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5255565860预期性5每百户居民拥有的社区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平方米33.43536.5383940预期性6乡镇(街道)未成年
19、人保护工作站覆盖率%10100100100100预期性7社会组织数量个232266306346386426预期性序号主要指标单位2025年“十五五”年度田示值(年)指标属性202620222023202420308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总人口比例%00.450.510.530.560.581预期性9志愿服务站点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中的覆盖率%6065707580预期性第三章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建设精准有力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准确把握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四个全面”布局变化,聚焦后脱贫时代社会救助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实现社会救
20、助事业高质量发展。一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脱贫攻坚“四个不摘”要求,深化低保提标扩面工作,保持农村社会救助政策持续稳定。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调整优化低保“单人户”政策,将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参与就业,在计算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根据对象类型、困难程度等及时有针对性地给予困难
21、群众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做到凡困必帮、有难必救。强化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加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等基本生活保障。提升城乡社会保障水平。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发展,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救助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地区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完善“三留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人员定期探访关爱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管理。推动有条件的村建立党员志愿者
22、与农村留守老年人“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对无人照顾、风险等级高的老年人,按“一人一策”及时干预。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时提供救助帮扶。有条件的地方有序推进持有居住证人员在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异地受理基本生活救助申请。统筹推进农村民政服务设施和村级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特别是向脱贫地区和革命老区苏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倾斜,推动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推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贯彻落实民政部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完善低保对象认定办法,加强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力度,加强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完善急难社会救助,优化低保审核审批程序,提升
23、低保救助精准化、规范化、及时化水平,建立基本生活救助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低保与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扶贫开发等政策的衔接,持续增强对脱贫摘帽后因病、因残等返贫对象的兜底保障合力。进一步规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落实协议签订、明确照料责任,建立集中供养对象定期探视、分散供养对象定期巡访制度。进一步优化服务保障,2030年底,实现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全面落实。构建多元协同综合救助格局。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实现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均等化,100%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民政 事业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