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1).docx
《“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1).docx(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前言市区位于市核心区位,是千年古县,素有“嘉禾之乡”的美誉。全区物产资源丰富,拥有桔柚、葡萄、茶叶、食用菌等多种名特优产品,是中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全国商品粮基地、中国锥栗之乡。近年来,区先后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区)、中国建窑建盏之都等称号。“十四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帮助下,全区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积极作为,统筹推进“十四五”农业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推进葡萄、茶叶、蛋鸡养殖等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持续巩固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地位。“十五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2、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新时代新建设的关键期,也是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期。科学编制市区“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对区开启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方位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衔接省“十五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市”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等基础上,市区农业农村局组织编制了市区“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市区现代农业作出阶段性谋划,明确“十五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等。规划是区各级政府引导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是
3、制定农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范围为区全域8镇3乡2街道。规划基准年为2025年,规划期为20262030年。第一章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第一节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市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省委、市委部署,推进落实“三农”领域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实现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转型发展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2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70.7亿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4.5%;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4、500元,“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9%,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地力,持续推进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工作,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5.5万亩,建成粮食产能区34片2.5万亩,完成粮食播种面积40.2万亩,稳定粮食产量20.6万吨。二、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持续提升茶叶、桔柚、葡萄、蛋鸡等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扶持白茶产业做大做强,成功举办首届茶文化节、首届“中国水仙茶研讨会”,茶叶项目纳入武夷岩茶产业集群建设。打造水吉仁山至麻沙水南2万亩葡萄产业带,推进华东六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基地恒亮生态禽业建成投产。桔柚、漳
5、墩贡眉白茶、白茶、水仙、小湖水仙、小湖杨梅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区入选全省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回龙乡入选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获评“中国小白茶之乡”“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和“全国中高端鲜食玉米生产示范基地”等称号。三、农业产业品牌发展持续深化成功认证名牌产品4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7个、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32个。桔柚位列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第73位。搭建武夷山水区武夷品牌品质监管平台,全面融入“武夷品牌”建设,完成农林产品溯源、生产企业溯源、流通企业溯源等,实现“武夷山水”产品“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和产品溯源打假。截至2025年底,全区406家生产主体纳入省农
6、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31家生产主体入围市武夷山水品牌的经营主体。四、农业科技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全省首创“滴滴农机”平台,构建智慧农机服务管理平台,全面推广应用“滴滴农机”。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81.9%,完成省2018年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品种优良化率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农作物品种优质专用率超80%。五、农业产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积极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区新增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22家,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8家,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38家,区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7、91家。建立“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企业+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5000人,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有力推动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表“十四五”时期现代农业主要指标完成表指标单位2015年末实际值2025年完成值3值亿元5767种植规模万亩48.5952.55总产量万吨20.2321.8Z种植规模万亩3.053.22总产量万吨4.415.80种植规模万亩7.168.19总产量万吨0.470.62Z种植规模万亩18.4819.24总产量万吨24.6726.86业总产量万吨1.441.72肉类总产量万吨1.451.20禽
8、蛋产量万吨0.782.99牛奶产量万吨1.321.98Z养殖面积万亩1.591.22总产量万吨1.220.93品”认证累计“三品”认证数量个749注:*内数字为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全省下调。第二节机遇与挑战“十五五”期间,区现代农业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方位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政策环境创造发展新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持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
9、农民全面发展。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筑牢特色产业支撑,夯实基层组织基础,走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体现特色,要抓示范、创亮点,抓机制、促长效,补短板、提“颜值”,走出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消费需求孕育市场新机遇。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优质、独特等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快速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稳步提高,市场全面开放,农产品的商品化率大大提高。大量特色农产品将逐渐从区域性消费向全国性消费转变,从少数群体消费向全民性消费转变,从季节性消费向全年性消费转变,
10、特色农产品产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科技发展带来转型新机遇。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特别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不断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农业领域,正在加速推进数字农业新型业态发展,将深刻改变着农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生产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转变,促进区现代农业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新”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伴随着市行政中心搬迁工作的全面完成,作为闽北新兴城市核心区的区地位将更加凸显。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紧抓武夷山国家公园经济带建设机遇,加快推进市区一体化进程
11、融入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上,强化与武夷新区、武夷山市联动,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机遇。“十五五”期间,在推进发展的道路上充满着机遇,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也面临新挑战。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还不高。由于地形地貌、土地产权分割等原因,区桔柚、淮山、吊瓜等特色农产品未形成产业集聚经营格局,农业产业集中度偏低、辐射带动效应不强。目前,全区桔柚耕种面积约3.2万亩,总产值达3亿元,桔柚产业初具规模,但由全区13个乡镇街道4700多农户分散管理,产业过于分散,不利于统一经营管理和实现规模经济。经营主体发展问题依然存在。区域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化
12、组织化程度还不高,除少数几家大企业外,多为中小型企业,且大部分属于“资源型、原料型、趋同型”的初加工企业。果蔬、水产深加工企业数量少,大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够,未能在产品质量标准、输出标准、引导农户提升产品品质、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有限。区域农业品牌总体少、小、散,影响力和差异性不突出,未形成核心市场竞争力。品牌创建与使用脱节等问题导致优质农产品无法为外部所认知。目前,传统优质物产大米及锥栗笋竹制品品牌美誉度、知名度已被周边浦城、建瓯等所超越;白茶、水仙茶虽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但在市场上未有效体现和武夷山大红袍、政和
13、白茶的差异性;漳墩锥栗历史悠久,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但是在“锥栗之乡”的竞争上,其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方面低于建瓯锥栗(200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随着市行政中心正式搬迁,已成为闽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未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将不断增加,而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匮乏。目前,全区土地利用率已达96.60%,未利用的荒草地面积只有5915.91公顷,且多数分布在高丘陵坡、缺乏水源处,全区耕地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同时由于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和农业产业升级带来的农产品刚性需求也将持续增加,保障供
14、需平衡的难度加大。综上所述,“十五五”是区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尽管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和挑战,但现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没有改变。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准确把握宏观形势之变、市场规则之变、发展条件之变,全方位推进区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对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市委六届二次全会和区委十四届二次全会部署要求,以实
15、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突出“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品牌强农”的产业发展思路,构建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现代农业支持保障能力,提升潭台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增效导向,为加快建设富美新、全方位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节基本原则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构建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促进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安全
16、相统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发展环境,促进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智能技术等的集成与应用,探索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三、优化布局,集约发展统筹规划全区农业产业发展,整合要素资源、生态资源,鼓励同类产业和企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链接紧密、资源集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四、市场导向,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补齐现代农业发展短板,推动农业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五、城
17、乡统筹,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同步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坚持把融合发展方向,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优化一产、深化二产、强化三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六、内外联动,开放发展坚持农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农业开放力度,不断扩展农业发展新空间,推动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三节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全区农业基础更加稳固,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五大绿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
18、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支持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潭台合作与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003元,年均增长9%以上,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二、具体目标农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到2030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稳定52.5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21.90万吨粮食总产量;蔬菜、茶叶、水果、食用菌、水产、畜牧等特色农产品保持稳定增长;肉奶蛋供应有保障,实现肉类总产量达1.66万吨、禽蛋产量达2.55万吨、牛奶产量达2.30万吨。农业产业格局全面提升。农业产业
19、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增2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基本构建粮食、茶叶、蛋鸡、果蔬和笋竹等“五大十亿产业集群”,全面建成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和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桔柚、葡萄、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农田和耕地得到更有力的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成效有效巩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实现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亩均施用量分别降低7%、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形成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循环发展新方式。农业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农
20、业标准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持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主体责任全面落实,创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全面融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培育区自有区域公用品牌,新增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以上。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全面提升。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25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8%,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1%,农业领域物质装备显著改善,农业抵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全面提升。成功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全国试点县,形成以
21、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家,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家,建立起3个以上服务带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示范合作社,形成“一村一品一社”格局,实现合作社在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的全覆盖,推动产业纵深发展。表2-1“十五五”现代农业发展综合指标表1b计量单位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总产值亿元70.788.0: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9.0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8.881综合利用率%98.395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96.598.品一标”个数个4959表2-2“十五五”现代农业主要产业生产指标表2计量单位
22、2025年实际值2030年目标值年小播种面积万亩52.5553基4总产量万吨21.8220.1万吨26.8634.35.0万吨0.621.0010.万吨5.8010.5012.量(干)万吨1.721.811.0里万吨0.931.195.0万吨1.571.661.1万吨2.192.553.0万吨1.882.304.1第三章现代农业发展布局第一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立足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依据发展方向与目标,“十五五”期间规划形成“一环、三区”,即环武夷山国家公园麻阳溪流域水美经济带和中部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区、东部绿色农业培育区、西部特色现代农业集成发展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一、一环环武夷山国
23、家公园麻阳溪流域水美经济带。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优势,提升拓展传统农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串联武夷德懋堂、麻沙楠木林、黄坑朱子林等景点,加快推进亲水旅游、临水康养等新业态发展。二、三区将区农业发展区域划分为三大片区,即中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东部绿色农业培育区和西部特色现代农业集成发展区。中部城郊农业综合开发区。以潭城街道、童游街道、将口镇、徐市镇、崇雒乡为核心建设城郊型农业,大力发展优质葡萄、桔柚、花卉、苗木、水产、蔬菜等,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区。东部绿色农业培育区。水吉镇、小湖镇、回龙乡、漳墩镇,要以大田、山地农业为主,重点发展茶叶、锥栗、杨梅、食用菌、烤烟、药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现代农业 发展 专项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