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体育发展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卜五五”体育发展规划“十五五”时期,我市将在全国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二个五年。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省高水平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实施意见省体育改革发展“十五五”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总体部署及“十五五”期间各类相关规划,结合体育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十四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顺利完成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目标,在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体
2、育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不断完善体育发展顶层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为“十五五”时期加快推进体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1 .全民健身事业持续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出台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5年)文件,加快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2016-2025年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60余场,举办市第三届职工运动会、全民篮球联赛、工人运动会等群众体育赛事,提高活动普及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不含学生)比例为28.4%。体育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五年来,全市共有健身场所982个,总面积70.61万Itf,城市健身步道(骑行道、登
3、山步道)42公里,体育设施进公园2处,实施省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57个,正抓紧谋划新体育中心项目建设。2018年,通过省“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考核验收,开放率100%。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4面,“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十四五末,全市建有1个体育总会和7个分会,21个单项体育协会,30个各类省、市级体育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730人,每千名锻炼者配备2.6名社体指导员,拥有3A级以上体育社团9个,体育社会组织3A达标率达为42.8%。全市、乡(镇)街道两级体育总会、分会以及市本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老年体协组织网络健全
4、国民体质监测体系逐步完善。建有龙渊、塔石、八都、安仁、查田、小梅、岩樟等7个乡镇街道国民体质监测点,持续为广大群众开展免费测试,测试人群达1万余人次,合格率达93.5%。2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增强,后备人才培养展现较好成果。竞技比赛成绩有所突破。全市目前共有注册运动员535人,开设田径、排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网球、跆拳道、游泳、皮划艇等10个项目,外聘专职教练员40余人。2018年省运会,取得11.64块金牌、5块银牌、4块铜牌的好成绩,创造我市省运会历史新佳成绩。我市承办的市队县办项目女子排球队取得省运会第六名成绩,沙排女子乙组取得1块银牌和1个第四的成绩。现有省级阳光体育后备
5、人才基地1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5个、全国特色学校1所、省级体育特色学校5所。后备人才输送硕果累累。2016年以来,累计向省、市输送运动员36人。2017年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李书毅获U21男排第二名,任郡勃获排球第六名,刘泽一获男篮第三名,吴作城获女子撑杆跳高第七名。吴作城还相继荣获2018年亚洲青年田径锦标赛女子撑杆跳高项目冠军、2019年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分区赛撑竿跳高冠军。徐亦添荣获2019年全国少年(UI6)田径锦标赛女子铅球冠军。2017年安置籍退役运动员翁春霞。3 .体旅融合发展态势良好,体育产业项目初显剑瓷特征。体育产业发展有所突破。宝剑小镇建设得到加快,并在着力打造集宝剑文化、
6、特色旅游和制造产业于一体的省重要文化新地标、世界知名刀剑生产和出口基地。每年11月举办青瓷宝剑文化旅游节,持续创新设计制作青瓷奖牌杯。引进“环浙骑行”赛终点站永久落户,连续举办四届江南之巅天空骑行挑战赛。在屏南镇坪田村谋划建设“中国越野小镇“,2018年首期建成中国越野小镇指挥与服务中心并投入使用。2025年,青瓷宝剑产业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分别达23.4亿元、7.47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5.1%,税收超2400万元。赛事运营展现精品特色。主推打造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端午龙舟文化旅游活动、岩樟毅行、论剑、环浙骑游等赛事。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已成为越野市场标杆赛事,并相继被评为“最佳进阶越野赛
7、和省十佳商业体育赛事江南之巅12公里负重越野赛、环浙骑行天空自行车赛、奔跑绿谷登山活动等“江南之巅”天空系列品牌赛事影响力日益明显。端午龙舟文化旅游活动亮点不断,积极引进皮划艇项目,并相继组建青少年和业余两支皮划艇队。江南之巅天空越野赛、“我爱诗画又见桃花源”大型公益毅行活动、2018“宝剑杯”端午龙舟赛、“论剑”传统武术大赛入选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越野跑成功入选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体育公园入选市运动休闲示范基地。“体育+”融合发展带动乡村振兴。建成兰巨现代农业观光园房车露营基地、九姑山体育休闲综合体、查田镇户外拓展基地、八都镇署网户外拓展基地,有效带动周边区块沿线发展。屏南镇相继谋
8、划打造了“坪田-南里横溪/车盘坑-地畲-琉华山/坪田-周岱”等越野赛道,有力的推动了沿线体育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体育彩票业绩得以增长。“十四五”期间我市体彩销量逐年增长,体彩销售网点达32个,年销量为4436万元,同比增长80.76%,累计返还公益金844万元。(二)短板和不足“十四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是: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地区间、城乡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体育场地设施等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仍然不足,大型场馆设施缺乏,体育现代化推进存在困难,部分乡村体育设施陈旧、急需更换,体育设施进公园建设力度仍显不够,至今还未建成一个社会足球场,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
9、需求;竞技体育总体规模尚可,但综合竞争力还不够强,后备人才培养还存在短板;体育消费潜力未得到有效释放,体育产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还不够高,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项目,“有业态、无体系,有链条、不畅通,有要素、不协同等问题仍然存在;品牌赛事处在培育阶段,尚未真正成长为特色知名品牌,“江南之巅”等品牌赛事尚未冲出市域;推动实施牵一发动全身的重大改革仍有不足,具有辨识度的体育改革创新成果还不够多等等。这些短板问题制约着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切实加以解决。(三)机遇和挑战1,新时代”新发展带给体育发展新动能。新时代赋予体育新定位、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省
10、委、省政府明确了体育强省建设目标,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体育强市目标,必须明确全面建设体育现代化强市的目标,体育工作必然将形成强大的发展动能。2,国家战略”新需求提供体育新途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体教融合”等国家战略实施,社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体育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全民健身和运动休闲迎来巨大消费市场,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体育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内容,为体育“十五五”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市场机遇。3 .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促进体育新格局。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国家层面亦予以正式确认。体育发展应紧
11、跟形势,夯实基础,强化落实,特色发展,助力于共同富裕建设。4 .疫情防控常态化提出体育发展新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体育对外交流受到严重限制。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体育产业投资、体育赛事和群众体育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如何实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的要求,是体育发展在“十五五时期需面对的重要挑战。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体育强国、体育强省建设部署,对标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示范生的新要求,
1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为动力,秉承“之干,担纲之赞”的使命,聚焦“重要窗口”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聚力“复兴发展定位,以打造体育现代化为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对体育工作的要求与定位,以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为“复兴”贡献体育力量。(二)基本原则1 .坚持党建引领,融入大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基本制度,坚定党对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领导,推动体育工作融入政府大局发展,纳入全市发展战略全局,努力纳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融入大局中借势借力,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持续提升体育的影响力和贡献率。2 .
13、坚持为民惠民,窗口展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体育事业为民服务,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城乡均衡发展和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突显“窗口展示”成果,助力共同富裕。3 .坚持争先争光,助力复兴。持续巩固拓展、优化提升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总体布局,做实做厚基础夯实项目,落实“体教融合”战略,力争有更多运动员在各类赛场上崭露头角,获取佳绩,为复兴事业,争光添彩,贡献体育力量。4 .坚持智慧赋能,整体智治。全面推进体育数字化改革,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体育全方位改革,推动形成整体智治
14、高效协同的体育发展治理体系,为建设体育强市提供坚强保障。(三)发展定位“十五五”期间,借力“复兴”发展战略,围绕“生态体育全民共享发展思路,努力打造运动休闲欢乐之城,努力成为省内较具规模和吸引力的运动休闲目的地,山水酷动和畅玩人群的大本营,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欢乐谷,全省顶级越野赛事的集聚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体育产业、运动休闲、体质健康及体旅融合产业的发展新高地,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示范区,体教融合的典型样板。到2035年,力争创建为我省体旅融合示范县区及长三角区域重要的运动休闲核心目的地。让居民群众和外来游客在参与各类体育运动、文体旅游和娱乐活动中品味和接受“时尚”,在辗转各大运动休闲场地、体育
15、场馆、绿道、山川、险峰、森林和水域中阅读和鉴赏“印象”,在观赏体育赛事、参与体育运动健身活动和提升体质健康水平中感受和感知“幸福”,在徜徉于高山峰峦、峡谷绝壁、历史文化、村落民居、古建筑群、古道古桥、森林幽径探险之中领略和体验“魅力”。(四)发展战略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国家、省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竞技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产业相关文件为基本依据,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抢抓发展新机遇,高质量融入长三角和海西区,聚力探索“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五)主要目标到2030年,基本实现或接近实现体育现代化。推动体育工作全面融入党委、
16、政府大局,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规范有序,市场充满活力,民众积极参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体育发展新格局。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和体育治理走向前列,并实现以下方向性目标:1 .全民健身工作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五五”末,基本建成“全覆盖和较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市体育中心项目落地,推动建设市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大力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形成更加多样和便民的体育场地供给体系,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8以上,新建社区和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17、达到100%。加速群众身边的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及服务能力提升,体育社会团体3A以上达标率达到50%以上,新增市级体育社团5个以上。建立丰富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赛事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广泛参与度和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项目,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3%以上。提升群众身边的健身指导水平,国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4.5%以上。建设完成环浙步道段里程近300公里。2 .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26年全运会,争取有籍运动员参加,全力备战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和市第五届运动会,确保完成省运会5块金牌任务,并力争取得好成绩。创建各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以上。加强优秀中青年教练员、精英运动员
18、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高水平裁判员的培养。市体育中心在训人数500人以上,各中小学校训练网络在训体育后备人数稳定在600人以上,教练员职数达到7人及以上。3 .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形成体育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体育产业供给更为丰富、体育市场主体更有活力的格局。争取创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以上,省级运动休闲小镇(培育名单)1个。大力发展竞赛表演、运动休闲、健身服务等业态,努力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重点打造并形成3项以上具有影响力和辨识度的品牌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办赛层次及水平,积极争取职业体育队伍来进行表演赛,持续培育打造江南之巅、论剑、端
19、午龙舟、岩樟毅行、环浙骑游等精品赛事,以赛事引人气,助推产业发展。至W十五五”末,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体育彩票销售额达2.8亿元。三、主要任务“十五五”期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体育高质量发展的“1项任务+4大工程+1项计划”的“141”发展战略,即:完成1项体育改革发展任务,实施全民健身“系统提升工程、竞技体育“育鹰引凤”工程、体育产业“品质提振工程和赛事运营“特色精品工程等4大工程,推出1个体育领域综合改革计划,具体如下。(一)体质健康为标,实施全民健身“系统提升”工程1 .依规制定市“十五五”全民健身计划。依规制定市十五五”全民健身计划(2026-2030年),提
20、出适应全市群众体育运动特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和目标。确保在“十五五”末,人均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到2.88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继续增长;常规的群众性运动项目和组织达到全覆盖,逐步开展更多的时尚运动项目;在现有体育馆和运动场改建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扩建新的体育运动场馆设施,特别考虑通过土地置换方式建设体育场馆。2 .系统性打造城市“10分钟健身圈”。结合现代化县城、未来社区、美丽乡村、大花园瓯江绿道及运动休闲小镇建设,推进形式多样的集运动、休闲、旅游、康养等多功能融合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工程。深入推动体育“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推进全市公共体育场馆服务大提升,有效利用城市空置场所、高架桥下、公园绿地
21、废旧厂房等等可利用空间,改造提升体育健身场地,建设健身步道、健身中心。形成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档升级,融入城市绿道,形成健身环线,构建完善“10分钟健身圈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加快体育馆区块整体提升改造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加速体育场馆数字化建设。积极落实学校及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提升体育场地设施便民功能,形成宜居、宜动的健康体育生态链,提高全民共享水平。3 .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周、美丽乡村健身行、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
22、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扶持推广民间民俗优秀传统运动项目,营造全民参与运动健身的良好氛围。继续开展和推广龙舟、篮球、气排球、羽毛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出足球等群众性比赛。依托千八线、溪及山、昴山、棋盘山、披云山、天平山等山水生态优势,以及环浙步道、瓯江绿道、三大水系及百余里古道等优势,将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打造和提升龙舟巡游、竞赛、舞龙表演等活动,积极组织各类健身项目,引入时尚运动休闲项目,丰富群众体育内容,开启全民健身新模式。建立健全群众性赛事活动的激励机制和办赛机制,主动承办省生态运动会等省级以上适合我市群众体育发展的赛事,丰富群众体育内容。定期举办市运动会
23、推出市级全民篮球联赛。4 .提升健身组织体系与科学健身水平。推动市体育协会星级管理考评办法(暂行)实施,压实压强体育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动体育组织主动承接政府社会公众服务事项。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凝聚、协调和宣教作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健身站建设,实现全市乡镇(街道)“1+5”体育组织全覆盖,完善体育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提升体育组织质量。加强群众身边的科学健身指导,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力口强“体医融合”,指导群众科学健身,切实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注重促进科学健身成果宣传,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推进国民体质测定和指导常态化,定期公布监测结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体育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