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
《“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x(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条件1第一节“十四五”成就1第二节主要问题5第三节发展条件6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9第一节指导思想9第二节基本原则9第三节发展目标10第三章主要任务14第一节做实现代港口物流与集疏运网络14第二节优化大通关与国际化营商环境15第三节做强海洋捕捞与加工流通业15第四节做优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16第五节做精休闲旅游与行业服务业17第六节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保障能力18第四章发展布局19第一节总体布局19第二节空间布局19第五章重点工程23第一节现代港航物流发展建设工程23第二节现代捕捞流通产能优化工程24第三节现代绿色高效养殖推进工程26第四节现
2、代休闲垂钓精品开发工程27第五节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工程29第六节现代产业服务保障工程31第六章保障措施36第一节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36第二节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扶持36第三节科技驱动,推进科技兴海37第四节服务为先,增强发展能力37市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十五五”是继续全面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全面促进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现代港口口岸和渔业产业的决定性时期,也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强市的攻坚时期。依据省市工作部署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0162025年)执行情况,编制本规划。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
3、展条件第一节十四五”成就十四五”期间,在各部门、各街道(乡镇)和企业及广大渔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港航口岸和渔业部门积极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不断强化政策措施,努力构建现代港航口岸和渔业产业及支撑保障体系,保持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持续健康良好发展态势。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各项目标任务完成尚有一定差距。一、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5年,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47.1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26.1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3.5%,年均增长2.6%。渔业三产比例由“十二五”的46.8:37.7:15.5发展到“十四五”末的55.5:29.9:14.6,分别增加&7%、减少7.8和0
4、9%。二、港航、口岸经济发展方兴未艾2025年,实现水路货运量490万吨、港口吞吐量1533万吨,分别较2015年减少61.2%和50.5%o大力建设浙南集装箱枢纽港,增开集装箱沿海新航线,实现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5万标箱,全面实施港口客运码头、普通货物、危险品码头作业监管,积极落实港政管理、航政管理、运政管理三位一体,确保港口生产作业安全、航道畅通和航运企业规范经营,政务服务水平和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加大国家级海峡两岸对台经贸合作区创建力度,自2016年10月实现国际货物交割和大麦屿港成为国际港以来,积极拓展对台客货运市场累计对台海上客运直航运送旅客超20万人次,口岸实现零案发率,
5、浙台()经贸合作区获全省十佳开放平台。加快海峡两岸()商品交易物流中心招商引资,建设大麦屿港区进水果指定监管场地,推进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和海上直航交流活动。三、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显成效2025年,实现渔业总产量25.51万吨,较2015年减少7.8%o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3.3万吨、海水养殖产量11.6万吨,分别比“十二五末减少25%和增长19.7%。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较好,水产品出口量、贸易额为2490吨和2173.5万美元,较2015年增长12.5倍和18.1倍。围绕渔场资源振兴,强化专项捕捞扶持政策,恢复传统带鱼、鳗鱼作业为主的生态友好型钓船52艘。实施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纵横联动一打
6、三整治”专项行动,取缔三无渔船761艘,清理违禁网具6万余张,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巩固落实,各项数据均位居市前列。加强近海养殖管控,积极发展循环水集约化养鱼、低坝高网、蟹类设施等项目,实行养殖持证管理制度,发证率达Io0%。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平台和信用体系建设,设立首个全省海洋产业子基金和海捕虾海上加工中心,重点推进特色渔业品牌建设,推行产品合格证管理,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加大大麦屿、鸡山、灵门等渔港及避风锚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属地管理责任和渔业公司协管责任,开展渔业互保和渔民养老保险,强化渔船利益相关者安全教育培训,实施精密制控试点,确保渔船渔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四、产业
7、发展基础保障水平不断增强“十四五期间,加快港航和口岸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新建码头1座,使用港口岸线134米,建成对台直航旅检大厅2.7万余平方米。完成乐清湾进港航道一期建设工程,为10万吨级散货船进出港口提供了安全保障。累计安排各类渔业科技、基础设施等资金6.29亿元,改扩建各类渔港3座。增殖放流鱼虾贝等各类苗种2.25亿尾(粒)、投入资金985万元,放流规模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依托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产原良种场和水生动物防疫控制中心,资源养护和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以渔业科技示范工程、渔业职能技能提升、渔业科技下乡等为载体,新设科技示范基地15个,培育科技示范户521户,培训渔民113
8、45人次,水产养殖单产水平、水产良种覆盖率不断提升;推进政策性渔业互保,累计参保渔船2332艘次,养殖户17户,渔民20533人次,强渔惠渔措施成效显著。表1市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2015年十四五规划目标2025年完成比例(%)港航:L水路货运量(万吨)1330.31700.049028.82、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其中:集装箱(万TEU)3095.05000.0153330.78503570.0渔业:L渔业经济总产值(亿元)49.165.047.172.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3.026.026.1100.418.526.014.153.97.613.06.953.42
9、渔业总产量(万吨)27.627.925.591.4其中: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17.717.013.378.29.610.511.5109.50.30.40.7133.33、水产品出口量(吨)2004002490622.54、渔民年人均收入(元)18713370002900778.35、初级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8.098.098.0100.0第二节主要问题“十五五时期,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竞争更加激烈。一、港口腹地小、区域竞争大从需求角度看,经济腹地狭小,且面临激烈竞争是首要原因,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决定了港口的服务定位是本地临港工业与经济。从港口发展看,
10、港区内现有的仓储和物流用地不能满足快速上量的需要,迫切需要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从区域竞争看,整个港口经济面临宁波、温州两大港口的直接竞争,发展的市场需求相对不足。从供给角度看,资金缺乏是港口开发建设现代缓慢的直接原因,而资金缺乏的根源在于港口回报慢、收益少,投资主体以国有为主,社会资本不愿过度介入,再投入开发建设能力受限。二、发展重叠多、差异不明显口岸经济对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至关重要。现阶段,口岸经济发展与温州洞头、宁波象山、舟山普陀存在区域内的重叠现象,受土地、进出口商品、经贸主体集聚等挑战,单一窗口和智能通关建设亟待加强,航线开辟和支线业务有待增加。三、结构升级缓、增效增收难
11、渔业资源市场双重约束日趋明显,三产结构优化进展相对缓慢,一、二产有微扩张迹象,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缩小明显,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品结构的不合理,生态渔业、特色渔业、品牌渔业发展不突出,高附加值产品加工相对缺乏,海洋生物医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业、休闲渔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缓,产品质量和效益亟待提高,渔业增效渔民增收难度增大。四、产业基础散、服务保障弱基础设施配套不尽完善,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落后,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进展不快,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渔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家庭渔场所占比重偏低、带动辐射能力不强。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12、科技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人员业务素质总体偏低;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抵抗和防御灾害能力有待提高,渔业管理和执法能力相对欠缺。第三节发展条件一、现代经济发展环境更加有利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结合“一带一路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实现经济增长由要素推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从自然要素投入为主向依靠技术和知识等软投入为主的转变,为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循环低碳发展的新路营造了有利环境。二、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更加迫切产业振兴既是高
13、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坚定推动转方式调结构补短板,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整体效应,全面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率,对确保水产品安全供给、渔民持续增收、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迫切要求。三、现代经济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产业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全国其他沿海区市,拥有一批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的企业和掌握技能的产业人才,在港口建设、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生物制品、数字化智能化等基础共性与关键技术研发均有突破,捕捞加工母船、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围网牧养、渔获物高值化利用、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均有进展,高效安全、节能环保
14、技术模式得到应用,为现代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四、现代经济发展条件更加充实中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尤其是推动高水平开放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推动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更优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方面,通过推动高水平开放,有利于稳定产业供应链,为国内大循环奠定基础;通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国际循环。另一方面,加强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各类开放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有利于在扩大开放中倒逼深化改革,并获得更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充分发挥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作用,为现代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发展
15、提供了充实条件。第二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发展理念,以对标发展极、打造示范市、争当先行者为导向,围绕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海岛海洋资源优势,深化港航口岸和渔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产业发展的多样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集聚产业优势,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提高产业服务管理能力,促进乡村振兴,走生态高效、资源集约、产品优质、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多功能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现代化发展道路,形成海陆统筹、创新驱动、生态优先、基础先行的新型产
16、业发展新格局。第二节基本原则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原则和目标,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注重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并举,大力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形成与其承载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实现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二、创新驱动,开放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优化创新环境,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坚持开放合作,深化跨地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竞争合作和联动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经营,提高海陆资源要素统筹配置效率和经济联动发展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基础先行,协调发展坚持把港口、渔港等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放在优先位置,科学布局,按照超前规划、整体实施的原则
17、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推动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为区域发展拓展环境容量,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四、海陆统筹,联动发展注重海陆统筹兼顾,协调好涉海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使海洋资源优势与陆域产业、科技、人才等优势有机结合,实现海陆产业联动并进、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的发展格局。第三节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到2030年,构建起现代港航口岸和渔业产业体系,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力提高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努力增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实现渔业增效、渔村美丽、渔民富裕,基本实现
18、港航口岸和渔业经济强市目标。二、具体目标(一)增总量,优结构。2030年实现水路货运量625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2500万吨,比十四五”末增长27.6%和63.1%,年均增速5.0%和10.3%。其中,集装箱100万标箱比“十四五末增长185.7%,年均增速23.4%o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5.2万吨,比十四五”末减少1.2%o其中国内捕捞产量继续零增长负增长,海水养殖产量力争实现12万吨,比十四五”末增长4.3%。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62亿元,比“十四五”末增长31.6%,年均递增5.7%0其中渔业一产产值31.8亿元,加工等二产产值20.2亿元,流通服务等三产产值10亿元,分别比十四五”期末增长
19、21.8%s43.3%和44.9%0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51.3:32.6:16.1,第一产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港航口岸和渔业服务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二)保平安,稳增收。港航口岸和渔业产业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平安建设持续推进,船舶通讯、避碰、航标等安全设施和装备进一步增强,90%以上船舶实现就近避风,伏季休渔继续保持零违规,水产品质量安全常态监控,初级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2030年实现渔民人均收入42621元,比十四五末增长46.93%,年均递增8%,基本实现渔民收入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三)促科技,强管理。产
20、业四位一体”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产业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率稳步提高,水产种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渔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渔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形成,全要素生产率得到提升,绿色金融、航运金融、渔业金融支持产业发展,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行业协会、经营组织不断完善,管理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支撑保护体系更加完善,综合管理和执法能力明显增强,水产品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表2市“十五五”港航口岸和渔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序号指标2025年2030年年均增长1港航:(1)水路货运量(万吨)4906255.0%(2)港口货物吞吐量(
21、万吨)其中:集装箱(万TEU)153335250010010.3%23.4%2渔业:(1)渔业经济总产值(亿元)47.162.05.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6.131.84.0%14.120.27.5%6.910.07.7%(2)渔业总产量(万吨)25.525.2-0.2%其中:海洋捕捞13.312.5-1.2%海水养殖淡水渔业11.512.00.8%0.70.7(3)水产品出口量(吨)249030003.8%(4)渔民年人均收入(元)29007426218.0%(5)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18.821.011.7%(6)初级水产品产地抽检合格率98.098.0第三章主要任务以
22、建设和完善现代港航口岸和渔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施做实现代港口物流与集疏运网络、优化大通关与国际化营商环境、做强海洋捕捞与加工流通、做优生物育种与生态养殖、做精休闲旅游与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保障能力等六大任务。第一节做实现代港口物流与集疏运网络基础设施是港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按照适度超期的原则,重视港口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积极推进深水港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传统港口向智能港口基础设施转型,提高港口智慧化建设水平,形成港口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结合的现代化港口,为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夯实基础,打造绿色低碳数字港口。加快港口集疏运网络建
23、设,积极推进水水联运、水陆联运、海河联运等现代集疏运方式,引导货物集聚和分流,逐步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形成以港口为重要节点的综合交通网络,做大大宗散货物流总量,推动物流产业向供应链管理、保税交割仓储、分拨集拼中心、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等功能拓展才是升规模效应,打造区域性航运中心。加快现代港口物流业建设,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战略支点和节点的作用,深化与温州港的跨港联动,积极发展对台和国际远洋航线,大力拓展浙中及江西等区域物流通道,发展集装箱物流业务和适箱商品的加工贸易,建立面向东南的港口物流智慧网络,建设以集装箱、基础物资储运、中转物流为特色的综合性港口物流枢纽。第二节优化大通关与国际化营商环境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十五 口岸 渔业 质量 发展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