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试题库.doc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学试题库.doc(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环境地质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1、环境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地质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2、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自然因素的总和。3、原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一环境,其最基本的要素组成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岩石圈浅部表层,是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着的空间和物质环境。现在一般是指未经人类活动影响,仍保持自然状态,环绕于我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4、次生自然环境:又称第二环境,是受人类活动因素的冲击、影响而改变了原来面貌的自然环境。5、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因素6、环境背景(
2、本底)值:原生值.是环境不受 或未受污染影响的“纯自然”情况下,各环境要素的化学元素正常含量和能量分布的正常值。7、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变质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8、地质环境的容量:一个特定地质空间 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工程发展的最大潜能。9、自净作用:环境自身能逐步清除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这种作用称环境的自净作用10、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一般是指在一具体环境内,环境的某些要素或总体对人类或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11、环境效应:是指在环境要素作用下环境受到影响的现象
3、及其后果。环境效应可分为自然环境效应及人为环境效应,一般所称的环境效应多数是指人为环境效应12、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概括为环境问题。目前所指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利用环境不当和人类社会发展中与环境不协调所致。13、原生环境问题: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由自然界原来的环境给人类造成的,如许多自然灾害,是大自然活动的必然结果;又如疾病的流行或某些地方病的发生等。14、次生环境问题: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15、社会环境问题:是由于社会结构本身的不合理所造成的,如人口增长、城市膨胀、科技和教育的结构不合理,
4、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问题。 16、降尘:指自然沉降到地面的灰尘。降尘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烟尘、建筑灰尘、自然风沙杨尘等。17、酸雨: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等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18、软流圈:上地幔中上部50100千米,震波速度明显降低,因此分出一个低速层或称软流圈19、岩石圈:上地幔上部050米并连同上部的地壳统称为岩石圈20、背景值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物种灭绝,这叫背景值灭绝21、类群绝灭:在有一些地质时期 ,许多门类种属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称大规模绝灭或类群绝灭22、可持续发展:是能动的调控自然经济社会符合系统,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
5、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和提高生活质量23、地质环境: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活动为中心的,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客观地质实体24、环境地质:应用地质数据和原理,解决人类占有或活动造成的问题的地质研究与评价。25、可更新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是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可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资源26、不可更新资源是经人类利用后,在短期内不可能更新、马上恢复利用的资源污染物: 也称污染质,指能引起环境污染的各种物质27、二次污染物: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新污染物。28、环境污染 :人类的各种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因而有害于人
6、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9、致癌作用:环境中的许多污染物如农药、亚硝胺、工厂产生的“三废”及放射性污染物,都能导致人体发生病变产生癌症。30、致畸作用:由于母体受到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或是环境中缺少或过于富集某些微量元素,致使胎儿精神系统发育不良,身体器官或机能残缺。这种作用也可能发生在成年人身上,一些地方病,如大骨节病等都是这种作用的表现。31、致突变作用:环境中某些因素(如放射性射线)在一定条件下引起机体遗物质产生突然的、根本的变异,这种突变造成遗传物质复制错乱,有时引起形态和结构、功能改变,导致遗传缺陷和疾病。32、需氧污染物 又称耗氧污染物。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两种。
7、有机物主要是可以进行生物分解的天然有机物(如碳氢化合物、蛋白质、油脂、本质素等)。无机物主要是还原性物质(如亚硫酸盐、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和氨等)。由于它们在生物氧化或化学氧化过程中消耗氧气,故称需氧污染物。排人水体中的需氧污染物过多,将造成水体中溶解氧(DO)缺乏,危害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33、化学需氧量(COD):又称化学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以一定的氧化剂氧化水中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氧的mg/1表示。34、生化需氧量(BOD):又称生物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分解所消耗的水中溶解的氧量,以毫克升为单位35、水体富营养化又称水体营养物富集。生活和工业污水
8、常含大量生物营养元素,如磷硫、氮、硅、钾、维生素、微量金属元素等,它们进人缓慢流动的湖泊、水库、内海等水域,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猛繁殖,在水面形成密集的“水花”或“红潮”。36、富营养化污染:藻类死亡和腐败使水体溶解氧大量减少,耗去水中溶解氧,使水质恶化,鱼虾及其他底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也称富营养化污染37、地质灾害:是一种与地质过程相联系的灾害现象。当地质过程一旦超过了临界值,就会产生灾变,对人类健康、生命安全、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威胁和破坏,称地质。灾害。38、自然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自然动力地质作用造成的,人类无法影响或控制的称自然地质灾害39、人为地质灾害:完全或主要由人类活动冲击
9、地质环境而造成的称为人为地质灾害40、复合地质灾害:由自然因素和人为诱发因素共同造成的称复合地质灾害41、短期地质灾害:凡在瞬间或短时间内,便能造成重大破坏的地质灾害,称短期地质灾害 42、长期地质灾害:凡在较长时间内,如数年、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渐显出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称为长期地质灾害43、地震:地壳任何一部分的快速颤动称为地震,地震是大地发生突然震动的地质现象,俗称“地动”,是一种现今正在进行的地壳运动激化的表现44、震源:地震发源于地下某一点,该点称震源45、震中:对应震源地面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46、震源深度:从震源到镇中的距离,称为震源深度47、地震波:是地震时岩石中各个质点有规
10、律的震动而产生的弹性波。48、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49、地震效应:是指由地震引起的一系列异常现象和作用,进一步分为原生效应和次生效应。原生效应是指地震直接引起的破坏,次生效应是由地震伴生的作用产生的破坏50、构造地震:是由于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所造成的地震51、陷落地震:主要是在重力作用下,由于块体运动或地面、地下塌陷引起的。它主要发生与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以及山区52、诱发地震:由于修建水库、人工爆破、采矿、注水、抽水等一系列外界因素触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53、矿震:矿山采矿诱发的地震又简称矿震54、滑坡:斜坡上大量的土体、岩体或其它碎屑物质,主要在重力和水
11、的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某一软弱面、带)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称为滑坡55、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突然激发的,历时短暂,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并且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56、泥流: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粒、石块、粘度大、呈稠泥状的叫泥流,多见于西北黄土高原 ;57、泥石流: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径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叫泥石流,多形成于基岩出露的山区;58、水石流:由水或稀泥浆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块组成的称之水石流,多见于石灰岩分布区。 59、冻土是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于零度时,土壤中的液态水结为固体的冰,并胶结土颗粒,使其具有特殊连结60、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
12、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包括海、湖浅水区)61、土地: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概念,把土地看做地表各个地段,包括岩石、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高度综合的自然生态系统62、土壤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63、土壤年龄:土壤发育时间的长短称为土壤年龄64、土壤绝对年龄:从土壤开始形成时起直到目前为止的年数称为绝对年龄65、土壤相对年龄:由土壤的发育阶段和发育程度所决定的土壤年龄称为相对年龄66、土壤总孔隙度:指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67、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孔隙在内的原状土)的干重,g/
13、cm3。68、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69、土壤环境容量:土壤系统对于进入其中的污染物的性质和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既要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品质和产量不至降低,也不使土壤环境遭致污染时,土壤系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土壤环境容量70、土壤侵蚀是指在风或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沉积的整个过程71、土壤的水力侵蚀:又称水蚀,在降雨和径流的作用下,土壤及其他组成物质流失的现象72 、土壤的重力侵蚀:土壤、土壤母质或风化体在重力作用影响下发生的侵蚀现象。73、土壤的风力侵蚀:风力破坏、转运和堆积土壤、土壤母质
14、的过程,发生在有疏松干燥且细散的土壤;有足够的风力和频率;地表缺乏植被覆盖和平坦开阔的地形条件下。74、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的物质量,称土壤侵蚀量 75、水土保持的定义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76、“土地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地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77、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水文地质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的非盐
15、渍化土壤, 因人类的不合理灌溉, 促使地下水中的盐分沿土壤毛管孔隙上升并在地表积累, 由此引起的土壤盐渍化称次生盐渍化。 78、土壤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以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速度和数量超过了土壤的容量和土壤净化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79、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80、水的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称为水的地质循环81、初生水:这种由地幔熔岩物质直接分异出来的水称为初生水82、水文地质环境:即地下水环境:是指在地质环境的长期自然演化过程中,地下水与岩石、土壤、天然气体和生物体之间建立起来的平衡关系。
16、83、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是指人为开采、疏干、充水、污染等因素造成地下水与周围物质环境的平衡关系破坏,导致地下水组分、性质、状态和水动力特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84、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专门研究在天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下,地下水质与量的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发展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演变规律,达到该改造环境的目的,进而控制和消除有害作用,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使其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85、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土空隙中的水86、含水层是指饱含重力水,且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87、隔水
17、层是只容水而不透水的岩层,即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88、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是指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弱透水层)限制的情况。89、包气带水:在包气带中,空隙壁面吸附有结合水,细小空隙中含有毛细水,未被液态水占据的空隙中包含空气及气态水。空隙中的水超过吸附力和毛细力所能支持的量时,空隙中的水便以过路重力水的形式向下运动。上述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包气带中的水统称为包气带水90、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作潜水91、潜水面:潜水的表面为自由水面。称作潜水面92、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作承压水93、地
18、下水的补给:含水层自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称为补给94、地下水的排泄:地下水失去水量的过程,就是地下水的排泄95、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这便是上层滞水96、净化能力:是指污染物进入地质环境之后,靠地质环境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去除污染物,使地质环境基本恢复原状的能力97、光化学降解作用:是指土壤表面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照射引起农药分解作用。该作用可使大部分除草剂和DDT水解而沉淀98、潜育还原土:在潜水长期浸渍下,使高价铁锰还原为低价铁锰,土层呈灰蓝色或青灰色,土壤质地粘重、通气不良、耕作困难99、地下水污染:指
19、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影响使地下水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性质发生改变,从而限制或防碍它在各方面应用的现象100、生命必需元素:许多微量元素是人体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被称为生命必需元素101、大量元素:人体中、四种元素占,加上、共种元素占人体总量的,在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环境医学)中称大量元素(主元素)。102、元素对:当某些微量元素共同存在于环境中,并摄入人体后,具有相关作用的元素称元素对103、拮抗作用:即生物体中,一种元素对另一种元素的正常生理功能产生干扰的现象,它既可以是抑制,也可以是抵消。104、协毒作用:一种元素对机体的毒害,会因另一种元素的同时存在而毒害大大提高的现象,尽管元素本
20、身数量没有什么变化105、环境工程地质学是在区域工程学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由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改造、利用和保护地质环境106、地裂缝:是现代地表的一种线状破裂形式,绝大多数发生在第四系分布区,呈一定方向延伸的线状地面裂开或塌陷107、地面沉降:是指某一范围内地区地表的海拔高程,在某一时期缓慢降低的地质灾害现象108、地面塌陷:小范围的地面,突然快速下陷的现象109、岩爆:也称冲击地压、煤爆、矿震等,是矿山、地下井巷、深层隧道掘进掌子面附近等,破坏了原岩体力学平衡时,由于弹性能的突然释放,使坚硬脆性岩层的岩片、岩块弹离岩体,并可能伴有强
21、震动和冲击,或矿坑变形等的地质灾害。110、城市环境地质: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城市地质环境,以减少人类工程活动对城市地质环境强烈冲击,将环境科学、现代地质学理论、方法,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城市的规划、管理中的一门新学科111、环境地球化学是研究污染元素及化合物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环境中的地球化学组成、地球化学作用和地球化学演化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科学。112、化学定时炸弹:有毒有机化合物在水、陆、气环境中不断积累,到一定时限,使长期储存于土壤及沉积物中的化学物质活动化,引致延缓而突然爆发的有害效应113、地球化学垒:也称地球化学屏障,在表生带,元素迁移的过程,常常出现地球化学更替的现象,
22、这种表生带在短距离内元素迁移条件明显交替,并导致元素浓集的地段称地球化学垒114、地方性疾病:是指具有一定的发病区域环节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易根治的疾病。115、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是90年代兴起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地表环境中化学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及衍生物)的来源、迁移、转化和分配规律,及其引起的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116、环境法:也称环境保护法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国家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证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制定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与改善环境的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
23、范总称。117、海啸:当发生海底地震时,所产生的震动以及所诱发的海底岩层陷落、块体运动和海底火山爆发等,往往使得局部海水水体积变动,或压力瞬间急剧增大,形成巨大的海浪,称为海啸118、大气污染:空气中正常成分之外又添加了新成分,或原有成分增加,超过了局部大气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所允许的极限,而使某些地域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对人们的健康和精神状态、工作和生活、能见度范围、建筑物设备、动植物生长等诸方面,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危害的现象119、逆温:在大气底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递减0.65度,但大气污染严重时,空气稳定污染物不易扩散,即出现逆温现象。在逆温情况下,地面以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质学 试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