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
《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市加快高质量发展、全力争先进位,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美丽示范点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十五五”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认真谋划气象发展思路,丰富气象发展内涵,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谱写气象现代化新篇章。做好十五五时期市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气候安全保障、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
2、工作,事关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编制好市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增强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气象条例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省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市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特制定市气象发展十五五规划,作为未来五年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以及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一、发展现状及形势(一)十四五期间气象发展成就“十四五时期,市气象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在上级气象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
3、大力关心支持下,主动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地方发展战略,提升气象保障能力,基本完成十四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和人民安全福祉效益显著。1 .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不断优化,全市共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26个(含海岛站5个),气象监测站网密度4.25公里,大气成分站1个,紫外线监测站2个,负氧离子监测站1个,大气电场仪3个,闪电定位仪1个,农业小气候观测站2个,交通气象站3个,雪深观测站2个,基本形成海洋、农业、生态、环境、交通、雷电等专业性、综合性气象观测网络。气象监测质量控制体系更加完善,全面实施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实现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单轨运行
4、建立配备气象观测装备维护专业队伍和长效机制。气象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和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提高约5个和3个百分点,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8%,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量达30分钟以上。2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全面落实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管理职能。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行动方案,编制完成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基本形成。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全市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69个。推进气象防灾减灾
5、融入城乡网格化管理体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职能纳入村(社区)全科网格员工作职责,气象四员”及网格员年度培训率90%以上。每年推动政府发文公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单,落实部门联合监管、乡镇(街道)属地检查职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模式由待命式向常态化、长效化转变,完成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基地创建,建成I级流动标准化人工增雨作业点2个。营造全民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良好氛围,打造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1个,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6个,校园气象站1个,气象灾害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普及率85%以上。3 .气象服务社会经济效益成效显著。积极开展各类重大活动及重点工程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圆满完成东方晟龙号
6、涉外货轮强制执行案、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CoCi中国()国际机床展、沿海高速建设工程等气象服务保障任务。深化海、陆交通航运气象服务保障,全年无间断为大麦屿港口、坎门国家级中心渔港、沿海高速提供精细化预报,年度通航、通行率增加15%以上。持续深化气象为农服务,开展文旦全链条式气象服务,制定文旦低温冻害指标及防御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文旦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贯穿文旦生长和采摘全周期;开展中鹿岛海洋牧场黄鱼养殖专业气象服务,新建中鹿岛气象站点,提供点对点精准式叫应服务,具有特色的灾前防御减损,灾后理赔兜底”的气象为农服务模式日趋成熟。持续深化三服务,深入挖掘生态气候和海洋旅游资源,坎门东
7、沙渔村、大鹿岛景区获评省百大避暑胜地,打造东沙渔村全省气象服务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点,助力经济开发区省级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项目过评,与华能电厂开展海上风能项目研究合作,助力经济社会发展。4 .气象科技创新水平与人才队伍培养再上台阶。积极推动上级人才科技新政落地,开展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省气象局、市气象局及地方部门的人才横向、纵向交流互访,促进和培养气象科技人才成长,选派技术骨干学习交流挂职8人次。承担科技计划项目11项,其中厅局级科技计划项目1项,地方科技计划项目5项;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登记2项,省科技成果登记4项,科研成果应用转化率达88%0获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市
8、地方标准规范1项,于全国正式期刊发表和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共15篇,其中3篇于国家级学术会议论坛交流,1篇获省优秀气象预报技术论文三等奖。5 .气象“放管服”改革和法制建设水平不断深化。深入推进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防雷安全归口管理和分工负责机制,优化建设工程防雷行政许可审批和事中、事后安全监管机制,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和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责任,健全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机构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制提升防雷减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深入推进落实谁审批、谁监管,谁监管、谁委托,谁委托、谁付费的管理模式,将图审费用和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费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依托互联网+图审互联网+审批互联网+监管
9、手段,构建成熟的“服务+监管闭环体系,完成气象法治建设标准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率先实施气象证明服务零次跑改革,实现气象民生事项“一证通办全市通办,政务服务事项五个领跑,网上办实现率100%,掌上办实现率100%,气象政务服务窗口向乡镇(街道)延伸。6 .台站基础设施及气象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一局、一站、一阵地”的气象发展格局已成雏形。一局一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标志着气象现代化进程朝前迈出了一个大步伐。一站一一完成国家基本气象站升级改造和全省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基地建设,将功能单一的气象观测站转变为集气象、生态、环境、实景景观观测,人工影响天气外场试验和装备保障,开放式气象科普研学等
10、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一阵地一一打造首个气象科普主题公园,即双龙茶山气象科普公园,并被评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深入基层群众的气象科普前沿触手。气象机构设置进一步优化,地方气象编制人员保障进一步加强。推动地方编办发文明确市气象防灾减灾中心机构编制规定,并加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牌子,地方财政全额保障编制由1个增加为2个。双重管理体制优势进一步发挥,地方财政保障不断增强,事业发展态势稳步向好。(二)“十五五”期间气象发展形势十五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市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全力建设九个示范市和五个一流目标的关键
11、时期。重要战略机遇新内涵和新要求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根本遵循。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是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气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
12、新篇章。2 .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更高要求。一是保障生命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化发展,极端天气气候相关联的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造成的影响越发显著。二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十五五时期,将以打造浙东南地区重要发展极为主定位,以新时代美丽建设为基本路径,全力建设九个示范市和五个一流”目标,对气象融入创新强市建设、现代化海湾城市建设、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市建设等提出更高要求。三是满足人民对气象服务的新需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民群众对气象信息的针对性、多元化、个性化要求越来越强,对时空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气象需紧跟时
13、代步伐、紧贴发展需求,在防灾减灾、预报预测、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新突破。3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给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更大机遇。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5G综合应用等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断成熟,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和跨领域协作等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不断深化。新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为气象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源泉,为实现快速发展、获得革命性突破创造了可能。气象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催生气象新发展动能,迫切需要在气象新型技术应用、预报预警智能化、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通过现代科技引领和互联网+气象”等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智慧气象向现代化更高水
14、平迈进。(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1 .气象综合监测智能化、精密化有待提升。地面气象观测在站网布局、观测要素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业务服务需求,灾害易发区和地形复杂区地面气象监测站网密度仍有不足,针对城市交通、特色旅游、现代农业、生态环境等行业的专业气象监测能力仍需加强。新型立体综合气象探测装备和系统不完善,垂直方向的气象探测存在空白和盲区,观测的智慧程度有待加强,社会化观测共建共享率不高。2 .气象预报预警网格化、精准化有待提升。智能网格预报的本地化订正、本地化应用能力不高,预报精准化程度不能满足需求。灾害性天气、短历时强天气的预报预警时效性、准确率不高,气象灾害风险预测评估和延伸期预报业务不完善。
15、气象预报预警关键技术支撑能力和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不足,本地化开发应用尚待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预报预警领域的融合应用不足。3 .公共气象服务智慧化、精细化有待提升。个性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不多,服务产品和服务手段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实际需求。公共气象服务仍主要停留在批量制作、单向推送的传统阶段,难以适应公众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距离智能感知、精准泛在、情景互动、普惠共享的智慧气象服务仍有较大的差距。基于风险影响的决策服务、菜单式个性化多媒体的公众服务和针对性专业化的行业气象服务能力亟待加强。4 .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化、高效性有待提升。与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相适应的气象防灾减灾体制
16、机制和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决策气象服务智慧化、信息化水平不够高,与政府数字化转型、精密智控的要求仍有差距涪B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机制仍需深化;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水平还有待提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信号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还,一金rflUQo5 .气象科技人才支撑力、驱动力有待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短板明显。气象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紧缺,人才队伍总量、人才队伍结构和能力与气象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服务要求明显不符。科技与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完善,开放合作缺乏平台支撑,参与省市气象局创新团队和科研项目力度和深度不够。二、发展思路与目标(一
17、)指导思想“十五五时期,气象发展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以建设更高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为目标,将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提升、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作为攻坚任务,全面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美丽示范点”作出更大的气象贡献。(二)基本原则党建引领,强化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将坚持党的领导
18、落实到气象工作全过程,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各项任务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需求卓引,服务为本。主动适应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需求,把服务保障地方重大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和各行各业用户需求作为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努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创新驱动,示范先行。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推动成熟应用型新技术研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升科技对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度。数字赋能,智慧转型。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推进各类气象数据融合、挖掘及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新信息技术业态下的气象大数据服务能力及气象业务治
19、理能力,构建共享普惠、安全可控、业务协同、服务提升的气象信息化业务发展新格局。深化改革,开放合作。深化气象领域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巩固应用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成效,强化气象法制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和科学管理。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完善局校、局企合作模式,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强化多部门融合,建立气象社会化多元服务机制。(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全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的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保障新时代美丽建设,打造九个示范市和五个一流”等富民强市行动的贡献更有成效,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更具活力,初步建成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适应需求、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
20、先进、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气象监测预警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社会治理体系。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主要指标序号目标主要指标2025年基值2030年目标1监测精密气象观测站网平均间距(公里)4.253.822垂直气象廓线设备02套3灾害性天气监测率88%95%4气象信息化水平85%95%5预报精准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30分钟60分钟6台风路径24小时预报误差70公里60公里7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83%88%8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76%82%9服务精细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0%92%10气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90%95%11重点行业气象服务覆盖面30%80%12主导农产品精细服务覆盖
21、50%95%13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成率30%75%14人工影响天气高水平作业保障区域覆盖率40%60%15防雷安全智慧化监管水平30%80%三、主要任务十五五”期间,气象事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在防灾减灾、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1 .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依法落实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组织和社会公众在气象灾害应急中的职责和义务。建立网格化管理、直通式服务、多
22、元化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层网格化组织体系,深化实施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和六个能力提升强基行动。参与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推进基层村(社区)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体系,推进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向村(社区)延伸和普及,规范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监督管理,在教育、旅游、交通等领域进一步推动落实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社会应急响应机制。2 .构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区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数据库,全面掌握常见气象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形成市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加强定量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和模型应用,开展下垫面等重要环境因子变化前后
23、的气候影响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研判能力。推广暴雨强度公式在海绵城市建设、“五水共治”中的应用,提高城市应对暴雨、内涝等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的停工停课制度,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多部门数据共享及应急联动机制建设,为防汛防台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科学、高效的气象服务支撑。定期开展面向公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演练,提升公众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3 .增强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能力。依托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推进县级突发平台本地化部署应用以及向乡镇(街道)延伸,实现与现有显示屏、大喇叭、应急广播等发布系统无缝对接。深入推进网格+气象”工作,形成气象预警信息一键直
24、达、随时处置、即时反馈机制。深化与新闻广电、移动通信运营部门合作,推动预警信息发布融入政府公共信息发布体系。整合社会传播资源,创新融媒体应用,提升气象信息快速、广泛发布能力。开展基于位置的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应用,实现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产品向敏感地区、行业、人群用户的靶向发布和传播,着力提升特殊行业、特殊群体、偏远地区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及时性。4 .完善气象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探索社会化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体系,打造面向决策、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大宣传大科普格局。充分发挥“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作用,深入开展气象融入地域文化等基础性研究,统筹现有资源,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纳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气象 发展 十五 规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