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学原理课件河海.ppt
《水文学原理课件河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学原理课件河海.ppt(2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绪绪 论论第二章第二章 水文水文循环循环第四章第四章 降降 水水第五章第五章 土土 壤壤 水水第六章第六章 下下 渗渗第七章第七章 蒸蒸发与发与散散发发第八章第八章 产流机制产流机制第十章第十章 地表水流地表水流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洪水演算洪水演算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流域产流流域产流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流域汇流流域汇流第三章第三章 流域和流域和水水系系课程介绍课程介绍一、水文学原理的主要内容一、水文学原理的主要内容1.各种水体的形成、演变;各种水体的形成、演变;2.水体形成的成因、演变的规律;水体形成的成因、演变的规律;3.研究水体形成成因、演变规律的方法。研究水体形成成因、演变规律的
2、方法。二、学习目的二、学习目的1.掌握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掌握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2.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准备。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准备。三、主要参考书三、主要参考书1.山坡水文学,刘新仁译山坡水文学,刘新仁译2.径流形成原理,芮孝芳编著径流形成原理,芮孝芳编著3.土壤和水土壤和水物理原理和过程,物理原理和过程,D希勒尔著希勒尔著 华孟译华孟译4.普通水文学,邓绶林编著普通水文学,邓绶林编著5.工程水文学,(美)林斯莱著工程水文学,(美)林斯莱著6.城市水文学,朱元甡、金光炎著城市水文学,朱元甡、金光炎著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第一节第一节
3、 水文学的内容和任务水文学的内容和任务一、水文学的定义一、水文学的定义研究水的科学,核心研究水的科学,核心水文循环。水文循环。广义水文学广义水文学按分布划分按分布划分海洋水文学海洋水文学陆地水文学陆地水文学水文气象学水文气象学地表水水文学地表水水文学土壤水水文学土壤水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学地下水水文学河川水文学河川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湖泊水文学冰川水文学冰川水文学河口水文学河口水文学按应用分按应用分环境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城市水文学环境水文学、农业水文学、城市水文学1.水文测验水文测验(或水文信息采集或水文信息采集)2.水文预报水文预报3.水文水利计算水文水利计算 二、传统水文学的内容二、传统水文学的
4、内容一、水文学简史一、水文学简史 英文英文Hydrology,来源于拉丁语,来源于拉丁语,“水的知识水的知识”。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1.1.萌芽期(公元萌芽期(公元16001600年之前年之前)2.2.奠基时期(公元奠基时期(公元1600-19001600-1900年)年)3.3.实践时期(实践时期(1900-19501900-1950年)年)4.4.现代化时期(现代化时期(19501950年年-)二、中国水文学的发展二、中国水文学的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水文学的发展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一、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1.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时程变化上的周期性与随机性
5、 2.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空间变化上的相似性与特殊性第三节第三节 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水文现象的基本特点及研究方法杨林杨林天生港天生港日潮位变化过程线日潮位变化过程线年最大流量变化过程年最大流量变化过程年降水量变化过程年降水量变化过程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二、水文现象的研究方法成因分析法成因分析法 以质量守恒、能量以质量守恒、能量(动量动量)守恒等定理为基础,守恒等定理为基础,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规律。揭示水文现象运动变化的机理、规律。数理统计法数理统计法 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水文现象具有随机性,从而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研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基础,研
6、究水文现象特征值的统计规律。地理综合法地理综合法 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水文现象具有地区性,从而通过建立地区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经验公式、绘制各种特征值等值线图,揭示水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文特征值的地区规律。第二章第二章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第一节第一节 水的奇异物理性质水的奇异物理性质1)水是仅次于空气的最活跃的物质之一;水是仅次于空气的最活跃的物质之一;2)水有三态变化,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基础;水有三态变化,是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基础;3)同其他氢化物相比,水有特别高的溶点和沸点;同其他氢化物相比,水有特别高的溶点和沸点;4)水有特别大的比热和蒸发潜热;水有特别大
7、的比热和蒸发潜热;5)水有反常的密度变化(水有反常的密度变化(4 C时密度最大);时密度最大);6)水有较大的表面张力;水有较大的表面张力;7)水是各种盐类很好的溶剂;水是各种盐类很好的溶剂;8)水具有几乎不可压缩性。水具有几乎不可压缩性。第二节第二节 水文循环现象水文循环现象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水文循环的原因(外因、内因)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水的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产流、汇流的往复循环过程降水降水P蒸发蒸发E地地表表径径流流RSEP陆地陆地基岩基岩下渗下渗F海洋海洋包气带包气带地下径流地下径流Rg壤中流壤中流RSS蒸腾蒸腾ET第二节第二节
8、水文循环现象(续)水文循环现象(续)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大循环:海洋海洋大气大气大陆大陆海洋(纵向海洋(纵向+横向)横向)小循环:小循环:海洋海洋大气大气海洋(海洋小循环)海洋(海洋小循环)大陆大陆大气大气大陆(内陆小循环)大陆(内陆小循环)水文循环的规律水文循环的规律1)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海洋的蒸发量多于降水量;2)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大陆的降水量多于蒸发量;3)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大陆外流区输入水汽量与输出水量基本平衡;4)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大陆内流区降水量与蒸发量基本相等。第二节第二节 水文循环现象(续)水文循环现象(续)水
9、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地球上总水量地球上总水量13.86亿亿Km3,参与循环的约,参与循环的约57.7万万Km3,占,占0.0416%。1、调节气候;、调节气候;2、塑造了地球表面;、塑造了地球表面;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形成一切水文现象。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水资源的概念(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广义水资源、狭义水资源)地球上水的分布地球上水的分布13.86亿亿km3淡水淡水 2.53%咸水咸水 97.47%13.86亿亿km3海洋海洋 96.5%陆地陆地 3.5%生物水生
10、物水 0.003%3500万万km3淡淡 水水永冻土层水永冻土层水 0.86%冰川雪盖冰川雪盖 68.7%地下水地下水 30.1%淡水湖淡水湖 0.26%土壤水土壤水 0.05%大气水大气水 0.04%河河 水水 0.006%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续)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续)水资源问题水资源问题原因原因1)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水资源量时空分布不均匀;2)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不相适应;3)水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4)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浪费。对策对策1)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调配;2)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积极开展
11、水污染防治;3)节约用水。节约用水。一、水量平衡一、水量平衡1.通用水量平衡方程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wIOIO WRrEcPxEbqaRrRgRgI=Px+Ec+Rr+Rg O=Eb+qa+Rr+RgPx+Ec+Rr+Rg=Eb+qa+Rr+Rg W令令E=Eb-Ec,Rr+Rg=RI,Rr+Rg=RO 则则 Px+RI=E+qa+RO W第三节第三节 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续)地球系统中的水及水平衡(续)一、水量平衡(续)一、水量平衡(续)2.河流流域水量平衡方程河流流域水量平衡方程(1)闭合流域(没有流域来水)的水量平衡方程)闭合流域(没有流域来水)的水量平衡方程 记记Px=P,RI=0,
12、qa=0,RO=R:某某 时时 段:段:P=E+R W多年平均:多年平均:P=R+E(2)不闭合流域(有外流域来水)的水量平衡方程)不闭合流域(有外流域来水)的水量平衡方程 某某 时时 段:段:P=RO-R I+E W3.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全球水量平衡方程一、水量平衡(续)一、水量平衡(续)时时 段:段:Pl=El+R W大陆大陆多年平均:多年平均:Pl=El+R 时时 段:段:Ps=Es-R W海洋海洋多年平均:多年平均:P s=Es-R 全球多年平均:全球多年平均:P=E二、热量平衡(续)二、热量平衡(续)1.通用热量平衡方程通用热量平衡方程 SSISOSISO S2.蓄水体热量平衡方程蓄水
13、体热量平衡方程Hn=HI+H+Rn+Rat-Ho-He-Rb若时段较长若时段较长 HI=Ho,则:,则:Hn=Rn+Rat+H-He-Rb其中:其中:He=LEHIH0Hn蓄热量变化量蓄热量变化量蒸蒸发发失失热热He感感应应热热H太太阳阳辐辐射射Rn大大气气辐辐射射Rat水水体体长长波波辐辐射射Rb第一节第一节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分水线:使雨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起着分水作用的 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地形,是流域的边界线。流流 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由分水线所包围的区域。4.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形
14、状系数 Rf=流域面积流域面积/(流域长度流域长度)21111111122223342.河流等级河流等级3.河网密度河网密度 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流域单元面积内干支流长度。1.河系类型(扇形、羽毛型、平行状、混合形)河系类型(扇形、羽毛型、平行状、混合形)第二节第二节 流域特征流域特征一、流域的平面形状特征一、流域的平面形状特征第三章第三章流域和水系流域和水系第二节第二节 流域特征(续)流域特征(续)二、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二、流域的地形起伏特征 1.河流的落差和比降河流的落差和比降 2.流域平均坡度流域平均坡度 3.流域面积流域面积高程曲线高程曲线三、流域自然地理及下垫面情况三、流域自然
15、地理及下垫面情况 1.流域地理位置流域地理位置 2.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流域的土壤岩石性质和地质构造 3.流域植被率流域植被率 4.流域湖泊率、沼泽率流域湖泊率、沼泽率第四章第四章降水降水一、按降雨的成因分类一、按降雨的成因分类1.气旋雨气旋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随着气旋或低压过境而产生的雨。气旋雨气旋雨非锋面雨非锋面雨锋面雨锋面雨暖锋雨暖锋雨冷锋雨冷锋雨非锋面雨非锋面雨气压向低压区辐合引起气流上升产生降雨。气压向低压区辐合引起气流上升产生降雨。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包括雨、雪、露、水分以各种形式从大气到达地面统称降水。包括雨、雪、露、霜、冰雹等。霜、冰雹等。
16、第一节第一节 降雨的类型降雨的类型气团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物理属性水平分布比较均匀的大范围空气团。峰面峰面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带。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峰在空间是倾斜的,且向冷空气一侧倾斜。暖锋雨:暖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冷暖气团相遇时,暖湿气团推动锋面向冷气团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一侧移动。峰后暖空气一方面向冷空气方向推进,同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时又沿锋面缓慢上升,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产生降雨。因暖锋坡度很小,一般为因暖
17、锋坡度很小,一般为1:150,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故暖锋雨降雨面积大、雨强小、历时长。雨强小、历时长。锋面雨的形成锋面雨的形成暖锋雨的形成示意图暖锋雨的形成示意图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冷锋雨的形成冷锋雨的形成冷锋雨:冷锋雨: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湿冷暖气团相遇时,冷燥气团楔入到暖湿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降雨。气团之下,使暖湿气团上升冷却而产生降雨。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根据移动速度可分为
18、缓行冷锋和急型冷锋。1)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缓行冷锋的降水与暖锋相似;2)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急行冷锋移动较快,坡度较大,约为1:70,故,故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短。降水范围小、雨强大、历时短。冷锋雨的形成示意图冷锋雨的形成示意图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冷气团冷气团暖气团暖气团缓行冷锋缓行冷锋急行冷锋急行冷锋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暖气团2.对流雨对流雨 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地面受热升温,下层空气膨胀上升和上层空气形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成对流运动。下层暖湿空气
19、上升到高空遇冷凝结形成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强度大、面积小、历时短。降雨。多发生在夏季午后,强度大、面积小、历时短。3.地形雨地形雨 暖湿气团在运动过程中遇山岭障碍时,在沿山坡暖湿气团在运动过程中遇山岭障碍时,在沿山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冷凝结成雨。地形雨多在迎风坡上。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冷凝结成雨。地形雨多在迎风坡上。4.台风雨台风雨 由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的雨。灾害性天气,由热带海洋上的风暴带到大陆的雨。灾害性天气,常发生在浙、闽、粤、台湾等沿海省份。常发生在浙、闽、粤、台湾等沿海省份。二、按降雨强度及过程特征分类二、按降雨强度及过程特征分类1.暴雨暴雨历时短、强度大、笼罩面积不大。历时短、
20、强度大、笼罩面积不大。气象方面规定:日降雨量气象方面规定:日降雨量 50mm 暴雨;暴雨;日降雨量日降雨量100mm 大暴雨;大暴雨;日降雨量日降雨量200mm 特大暴雨。特大暴雨。主要影响小流域洪水。主要影响小流域洪水。2.暴雨型霪雨暴雨型霪雨历时较长、强度变化大。历时较长、强度变化大。影响区域洪水。影响区域洪水。3.霪雨霪雨历时很长、强度小、笼罩面积大历时很长、强度小、笼罩面积大。影响大流域洪水。影响大流域洪水。1.降水要素降水要素降水量、降水历时和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降水量、降水历时和时间、降水强度、降水面积2.降水量过程线降水量过程线3.降水量累积曲线降水量累积曲线4.降水强度与历
21、时曲线降水强度与历时曲线5.等雨量线等雨量线6.平均深度与面积曲线平均深度与面积曲线第二节第二节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时间时间时段降雨时段降雨累积降雨累积降雨13:420014:0011.511.514:3033.545.015:3431.976.917:001.678.518:102.280.7时间时间累积降雨累积降雨时段降雨时段降雨13:000014:0011.511.515:0060.048.516:0077.017.017:0078.51.518:0080.72.2时时 间间累积降雨累积降雨时段降雨时段降雨13:000014:0011.511.515:
22、0060.048.516:0077.017.017:0078.51.518:0080.72.2历历 时时累积降雨累积降雨雨雨 强强148.548.5265.532.8377.025.7478.519.6580.716.1680.713.4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等雨量线的做法类似于地形图等高线的做法。等雨量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符合程度取决于:等雨量所表示的降水分布与实际降水分布的符合程度取决于:(1)雨量站位置雨量站位置(是否为雨情控制点是否为雨情控制点);(2)雨量站数目雨量站数目某流域内有某流域内有7个雨量站,根据各站个雨量站,根据各站6小时雨量资料绘出其等雨量
23、线。小时雨量资料绘出其等雨量线。90705040110120809865624736A2A690705040A1A3A4A512011036分块分块面积面积(km2 2)平均雨深平均雨深(mm)1412021210032180423605304561236分块分块累积面积累积面积平均雨深平均雨深(mm)14120.01-216105.01-337 90.81-460 79.01-590 68.31-6102 63.9第三节第三节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区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常用的区域常用的区域(或流域或流域)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平均降水量计算方法有:1.算术平均法算术平均法 适用于面积不大,地
24、形起伏不大,站点较多且布设较适用于面积不大,地形起伏不大,站点较多且布设较均匀的流域。计算简便。均匀的流域。计算简便。2.泰森多边形法泰森多边形法 适用于降雨分布不均,站点较少,面积不大的流域。适用于降雨分布不均,站点较少,面积不大的流域。在确定各站的权重后也很简便,且精度较好。缺点是在在确定各站的权重后也很简便,且精度较好。缺点是在各场降雨中把雨量站权重视为固定,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各场降雨中把雨量站权重视为固定,与实际情况不完全一致。一致。3.等雨量线法等雨量线法 适用于面积大、站点密的流域。理论上较完善,但每适用于面积大、站点密的流域。理论上较完善,但每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并计算权重,
25、工作量大。次降雨都必须绘制等雨量线,并计算权重,工作量大。泰森多边形法泰森多边形法A1A2A3A4A5A6(1)连三角形;连三角形;(2)作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作三角形各边的垂直平分线;(3)以交点连线及与流域边界相交的垂直平分线构成单元面积;以交点连线及与流域边界相交的垂直平分线构成单元面积;(4)量出各单元面积,总面积量出各单元面积,总面积A=(A1+A2+A3+A4+A5+A6)(5)计算单元面积权重及流域平均雨量计算单元面积权重及流域平均雨量 各子块权重各子块权重 i=A i/A P=i P i 等雨量线法等雨量线法A2A690705040A1A3A4A5110总面积总面积A=(A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文学 原理 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