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doc
《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田和禄:关于太极图的起源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摘自田和禄周易基础讲座 关于太极图的起源,我在1992年第5期晋阳学刊上已发表了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一文阐述了我的观点,认为太极图起源于古人立杆测日影的实践中。它是古人在长期崇拜太阳活动中仔细观测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这是一项伟大发明,证明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脱离了愚昧时代,向科学迈进了一大步,闪烁着中华文明进程的光辉。 图10 内蒙古托克托出土晷仪及摹本 图11 立式日晷仪 笔者认为,太极图虽画的是平面图,而实质是古人立竿测日影的产物,由此而所得的太阳视运动立体投影图,是空间与时间构成的一幅图。据立竿测日影说,将太极图复原为立体投影图,
2、可对太极图作出科学的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可填补古人(原始氏族时代)画太极图所依的科学证据,这对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至关重要。古人直观注意到,冷热往复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从太阳在地上的投影规律,来研究探索太阳的视运动规律对生物的影响关系。 图12 立杆测日影得太极图示意图 假设:古人制造了原始的立竿测日影仪晷仪。晷仪中心及圆周各有圆孔,以备立杆(圭表)用。在盘中心立有定表,圆周则立一游表,逐日流动(内蒙出土的秦汉石刻晷仪就是一个圆形的圆周上由许多圆孔构成的大圆晷仪)。定表和游表直线在南北方向上。每日午时测影,日影皆投向表的北方。圆盘半径依冬至日所测日影长度为准。 夏至太阳由北回归线往南移时
3、用游表测日影,并在日影尽头作记,这时游表在定表南边,圆盘按逆时针方向,日转一孔,直到冬至日太阳南移到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增长,到冬至最长,由游表点达定表点。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秋冬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 图13 秋冬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 然后将圆盘和游表转1800,将游表转到定表的北边。太阳由南边回归线往北移动,这时用盘中心的定表测影,圆盘仍按逆时针旋转,日转一孔,直到夏至太阳北移到北回归线为止。日影逐日缩短,到夏至则无影。这样就在圆盘上留下了太阳春夏二季的视运动投影图。将四季投影图合起来看,就是幅完美的实测太极图。 图14 春夏二季太阳运动投影图 现将周髀算经记载的二十四节气所测日影数列于
4、下(损益率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夏至:晷长一尺六寸; 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白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冬至: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 雨水: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惊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谷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
5、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在那不具备精确测量仪器的远古时代,其尺度只能是基本的估计。而且这些数据是在黄河流域测得的,故记载夏至日影长一尺六寸。然据有关专家考证,伏羲氏曾生活在我国西南区,正是北回归线经过区域,而在回归线上夏至立竿是无影的。今减去地区差影长一尺六寸,设以一尺为2个单位长,并按四舍五入处理,则二十四节气的晷长数为: 夏至:0; 处暑:8; 小暑:2; 白露:l0; 大暑:4; 秋分:l2; 立秋:6; 寒露:l4; 霜降:16; 雨水:l6; 立冬:18; 惊蛰:l4; 小雪:20; 春分:l2; 大雪:22; 清明:l0; 冬至:
6、24; 谷雨:8; 小寒:22; 立夏:6; 大寒:20; 小满:4; 立春:18; 芒种:2。 据这些晷数制图,就可获得如图15复原后的原始实测太极图。这样,便揭开了太极图起源的千古之谜,有关太极图的科学涵义也就可迎刃而解了。 图15 原始实测太极图 图15中,将圆盘按二十四节气划分成二十四等份,每份显示出十五天中的日影盈缩情况。再将圆盘用六个同心圆等分半径成六,每等份代表四个影长单位,表示一个月的影盈缩情况。后将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点用曲线连接起来,阴影部分用黑色描出来,即成太极图。 图中大圆圈即表示太阳黄道视运动(实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迹),圆盘逆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年视运动右行,游
7、表顺时针方向移动,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左行。太极曲线表示太阳周日视运动在一年中移位的轨迹,实质是地球自转的轨迹,称为赤道。黄道与赤道之间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即两条阴阳鱼的鱼尾角。这个交角现在为2302621(黄赤交角随着年代有微小差异)。由此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相应地南北往返移动,称为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出现春夏秋冬四时季节,以生万物。 所以太极曲线是生命线,太极图表示太阳回归年的阴阳节律周期。太极图中心点为北黄极点,阴阳鱼眼则表示北赤极点。黄极不动,乃中天之极心,吕氏春秋有始称作“天极”,谓“天极不动”。黄极天极,即是图中定表。北赤极缓慢地围绕北黄极作圆周运动(见图16),这个圆的半径等于
8、黄赤交角2302621(或23?0)角距离。本图证实上古时代日心说的存在,展示了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运动,所以可称之为宇宙模拟图。反映了宇宙本体运动规律。本图是幅实测实象图,即流传后世的天地自然太极图,是唯一正确的太极图。这幅实测实象图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误传成图17所示的现代流行的太极图。无论是其图形位置,还是图形形状都已失去真面目。只能说是抽象化的太极图。 图16 北极围绕北黄极旋转示意图 图17 流行太极图 太极图是古人研究太阳运动规律的成果,其中太阳由南往北移的春夏二季的投影为阳仪,分春、夏二象;太阳由北往南移的秋冬二季的投影为阴仪,分秋、冬二象(见图18)。这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9、四象又能生八卦。 图18 立杆测日影所得太极图 关于立杆测日影的起源,山海经中有多处记载。陆思贤在神话考古中认为,古有大汶口的鸟图腾柱及半坡羊角柱用于测日影。冯时先生认为,濮阳西水坡仰韶先民已使用了立杆测影求二至二分。 知道了太极图的来源,就可分析太极图的原始蕴义了。 1太极图为太阳视运动实测立体投影实象图,即原始的天文图。揭示了周易与古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2太极图外圈的大圆是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线,称黄道。人们站在地球上看太阳是在作圆的运动,称之为圆道。古人称圆道为圜道,吕氏春秋有“圜道”篇,并以日月的运行、气的运动、生物的生长壮老死等为例,说明圆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日月运行在天上,
10、日月的圆道运动昭示天是圆的,这就是中国古代观念中的“天圆”说。故说卦传有“乾为天为圜,之说。彖传乾为“大明始终”说,大明为日。天道是圆的,地、人法天,天道又是涵括地道、人道的,所以地和人都存在着效法天道的圆运动,如人体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循环运动。天道的主要蕴义是黄道。郭占楚墓竹简大一生水篇即有圜道的论述。 太极图的圆道运动,来源于太阳的运动规律,也就是宇宙的本体运动规律,昭示宇宙间的万物都具有圆道运动,故太极图能成为描述和解释各种物质运动大规律的总的理想图像。 在太阳系中,太阳的光气主宰着万物,万物生长靠太阳,昭示太阳光气为天地间的元始之气,东汉刘歆称之为“太极元气”。太阳在黄道上一边运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太极图 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