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的危害与监测.ppt
《海冰的危害与监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冰的危害与监测.ppt(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海冰的危害与监测海冰的危害与监测孙红栋孙红栋1、海冰的性质与分类1.1 海冰的形成 海冰是指海水冻结而成的咸水冰。但广义的海冰指海洋上一切的冰。1.2海冰的成长 首先向水平方向发展,再沿厚度方向延伸,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率也减慢。最初生成的海冰,是针状或薄片状的冰晶。大量冰晶的聚集和凝结,或降雪落至海面而不融化,就形成糊状或海绵状的冰。在平静或有风浪的海面,糊状冰或海绵状冰会进一步冻结,分别形成冰皮或饼冰(莲叶冰)。这类冰再增厚,就形成灰冰和白冰。有时,受风、浪、流、潮的作用,冰层相互重叠堆积,便形成重叠冰和堆积冰。1.3海冰的性质 海冰融化成液体后的盐度,称为海冰的盐度,其值为325,它与
2、海水的盐度、结冰速率和冰龄等有关。海冰密度为0.850.94克/立方厘米,略小于海水密度,所以冰块一般都浮于海面。形状规则的海冰,露出水面部分为总厚度的1/71/10。海冰表面的热传导系数为淡水冰的1/3,但厚度不到1米时和淡水冰相似。海冰的反射率为0.500.70,其抗压强度约为淡水冰的3/4。1.4海冰的分类 在冰工程上一般按其发展阶段特征将海冰分为七类:初生冰:为海水直接冻结或雪降至低温海面未被融化而成,多呈针状、薄层状、油脂状或海绵状。冰 皮:由初生冰冻结或平静海面上直接冻结而成的冰壳。尼罗冰:厚度小于10厘米,指状。莲叶冰:直接冻结或冰皮破裂而成。灰 冰:呈灰色,厚度为10-15厘米
3、灰白冰:灰白色,厚度15-30厘米 白 冰:白色,厚度为30厘米以上。2、海冰的危害 海冰作为全球海-气系统的一员,与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海上运输,海洋渔业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等活动。海冰不仅能够封锁港口航道中断海上运输,还能破坏港口工程设施。海冰的漂移对海上油气勘探和生产造成巨大的危害。海冰已造成多次石油平台倒塌,船舶和港口受损,航运受阻等灾害,每年都威胁着人类的生产活动。辽东湾近几十年来曾发生多次严重冰情。1996年渤海的特大冰封中整个辽东湾完全封冻,当时最大冰厚达100cm,海冰推倒了“海一井”和“海二井”两座石油站台,毁坏和阻滞了125艘船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即使在一般的年份
4、海冰与工程结构相互作用往往也会使结构产生强烈的震动,小则使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大则引起设备不能正常运转。2000年JZ202中南平台由冰振导致了天然气管线的断裂和法兰松动,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冰区航运冰区航运原油外输原油外输冰振引起管线振动冰振引起管线振动冰振造成冰振造成JZ202 M8 JZ202 M8 井排空管断裂井排空管断裂引起天然气的喷发引起天然气的喷发冰振导致法兰松动3、海冰监测3.1海冰监测意义气象要素气象要素监测监测冰要素分析冰要素分析预警标准预警标准应急对策应急对策海冰海冰结构响应结构响应结构振动级别结构振动级别2424小时预报小时预报破冰船破冰破冰船破冰危害预测危害预测3.2辽
5、东湾海冰现场监测的发展过程海冰的物理力学性质 1990年,以前气象水文要素测量 1992年,JZ202平台建成雷达海冰监测技术 1993年锥体结构冰力测量 1995年平台响应测量 1996年,数据采集系统无线网测量技术 1996年,中南平台建成直立结构冰力测量 1997年管线振动测量 1999年,中南平台锥体改造直立结构冰力、稳态 2000年,JZ93平台建成光纤应变、位移计测量 2005年,JZ202北高平台建成减振效果测量 2005年。2006年3.3 海冰环境要素监测 海冰生消过程主要由其热力要素控制,气象条件的变化引起冰情的变化和发展,准确地确定、测量气象要素与海冰要素,可对影响海冰生
6、消的热力和动力要素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应用于海冰的数值模拟和预测中。3.3.1气象测量 气象测量是通过安装在平台上的气象站完成的。主要测量的内容包括:气温、气压、风速、风向、相对湿度、太阳辐射等。气温是影响海冰生消的主要因素;风速风向可影响海冰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太阳辐射、相对湿度等是计算热力因子的重要参数。3.3.2 水文测量 水文数据包括水温、流速流向、海平面的水位变化以及海水盐度等。海水温度是海冰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与海洋的其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海水温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很强的变化规律。海水水温剖面的变化反映了该海域海冰的生消规律,对整个冰期内水温剖面演变过程的实时监测、
7、对海冰生消规律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海冰的短期预报都有重要意义。潮流是海冰运动的主要驱动力,结构的振动对海冰的速度的影响非常敏感,准确地监测潮流和预报潮流是准确预报海冰运动以及海冰速度的关键环节之一。潮流可通过海流计进行监测,同时数值预测的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4海冰监测的方法 我国系统的海冰观测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并相继发展了沿岸台站测量、沿岸冰调查、破冰船调查、卫星遥感和平台定点观测、航空遥感和机载监测等观测手段,并获得了大量的海冰资料。3.4.1岸站监测 我国海冰专门监测部门设立的固定综合观测站,是定点进行的海冰监测,全天候的监测十几个要素项目。不不冻冻孔孔测桩测桩式式测测量法量
8、法 图中1为桩体;2为浮架;3为桩体固定架;4为漂浮水尺;5为冰厚测尺;6为连杆固定架;7为测尺连杆;8为活塞;9为活塞手柄。将仪器安置在固定测点处,把浮架和桩体固定在冰面上即可(见上图)。平时桩体加护盖。仪器利用水的压力和浮力而处于待工作状态。在测量冰厚或水质取样时,只要打开护盖,用手柄将活塞抽出,此时由于水的压力,漂浮水尺的浮物浮出水面,漂浮水尺亦露出水面,并带动测尺连杆和测尺上升至冰层底部,此时可以从漂浮的水尺上读取冰厚、水浸冰厚等数据。该方法测得的冰厚数据准确可靠,但是仪器的安装较为困难;而且海冰流动对仪器造成的撞击震动会影响测量结果,加之只能对有限范围的海冰进行被动测量,难以获得大面
9、积海冰厚度的数据,应用的较为有限。CCD监测仪光学测量法监测仪光学测量法 根据光学成像的原理,物体与它的像是一种投影关系,而这种投影关系在小视角情况下可以认为是线性的。利用图像进行几何尺寸测量就是根据这种线性投影关系。物体成像的大小与镜头的焦距f以及物体与镜头间的距离(物距)H有关,f越大,成像越大;H越大,成像越小。而当f与H固定不变时,像的大小m就与物体的大小M成比例关系。测量原理图如下图所示。测量值以图像中的象素来衡量,以测距离为例,对比某一参照物,已知其物理长度再数出其在图像中有多少个的象素点,就可以算出每个象素点代表的物理长度,对于要测的量,测得物体在图像中的象素点即可求得其实际长度
10、该方法采用参照物标定方法,其目的是要把实际的物体尺寸与从图像上看到的物体尺寸对应起来,并找出其中的比例关系。在进行标定时不仅要记录下用于标定物体的尺寸,还应记录下标定时物体与摄像机间的距离。仰视声纳是采用声学的方法来测量周围某一运动物体,可以放置在潜水艇上或水下自动机械上,也可以固定在海中一定深度,即坐底式ULSs(upward looking sonars)。目前主要应用在海冰监测上,可以通过对其漂移的定量分析,得到冰的厚度,速度,覆盖面积,建立海冰的随机模型而获得冰层形态截面剖面,国际气候研究计划(WCRP)于1990年开始在南极用ULSs进行初步的冰厚观测。德国和挪威的研究所,在北极结
11、合了ULSs和海流剖面测速仪DCP进行了海冰漂移和冰层的流速测量。澳大利亚南极合作研究中心(ACRC)也在南极海域投放和收回了ULSs。仰视声纳测量法仰视声纳测量法 测量原理有两种,一是分别测量冰水界面和冰气界面的垂直距离,两者之差即为冰厚。ULSs固定在海中一定深度,测得声音脉冲从ULSs到冰水界面所需的时间,因为声波在水中传播速度和海水密度与盐度剖面有关,盐度剖面与海水温度剖面有关,从相应仪器得到盐度和温度分布,算得ULSs到冰水界面垂直距离。再由压力传感器得到ULSs处的静压力Pb,同时由现场测得的海水温度,盐度和压力数据计算出海水密度p,则海水深度h为:h=(Pb-Pa)/p g,(P
12、a为海面大气压),于是海冰的吃水深度d:d=h-r(声纳与海冰的距离为r)则冰厚为t:t=d p/w(海冰密度为w)。另一种原理是测量冰的漂移,获得冰表征参数,再由统计分布联系建立冰厚与冰形态种类的关系,也能得到冰厚。测冰设备是由一台工控机、水声换能器、波形生成器、发射接收机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系统是由平台上的操作人员通过电缆来进行控制的,一个换能器完成水声信号的发射和接收任务。当操作人员给出测量指令时,工控机控制波形生成器产生波形,并通过发射机和换能器发射出声波信号,同时工控机和采集系统开始采集换能器接收的数据并存盘,由于换能器的发射电路输出也接到换能器的接收电路,所以接收信号包含发射的信号
13、和从冰水界面反射的信号。电磁波测量法电磁波测量法 电磁波测量最早被用于地质勘探,后来发现对于冰厚测量也很有效,80年代后先是在北极海域应用于实验,随后在极区海域被广泛使用。使用的设备主要是经济型电磁感应设备(EM)和附加其上的处理模块(PM),根据设备载体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方式:冰面上直接放置,飞机携带和船载。EM测量采用的原理是:利用海水与海冰导电性的巨大差异来达到区分冰水界面以测量海冰的厚度信息。海水的盐度比海冰高很多,所以海水比海冰的电传导性也大的多,一般认为海水是导体,冰是绝缘体。EM发出的脉冲通过发射线圈产生了一个磁场,称作主磁场,主磁场穿透冰层后,在海水表面感应旋转电流生成了另一
14、个磁场,称作副磁场,然后被接收线圈接收到,于是副磁场与主磁场的比值可由EM下方半空间的整个外部传导性表示,如果假设海水和海冰的传导性是连续的,则该比值仅与EM放置处与海平面之间的高度有关,再把得到的海水传导性数据传送到处理模块,模块处理基于EM放置处与海平面的高度(一般用激光高度仪测量)和由EM测得的海水的表观传导性的关系,算得冰厚。电磁感应的方法适于一年生平整冰的测量,是因为其冰层竖直截面传导性很小,近似于理想模型,所以测量结果很可靠。而对其它的如:脊型冰,破碎冰等,由于其多孔性、冰混合,其竖直截面传导性就不能简单的取零,难以确定,因而用电磁感应的方法偏差较大,得到的最大冰厚值偏低。如何确定
15、复杂几何形态冰层剖面的传导性分布,是电磁感应方法进一步应用要解决的难题。此外,电磁感应仪器使用方便,通过处理模块可以实得到测得的冰厚,数据很容易获取。使用飞机和船只携带电磁波设备后,大大增加了可测量的区域。基于冰的基于冰的导电导电性性测测量法量法 利用冰的微弱直流导电性质,通过在较短冰距(l0cm)以内对冰面下各点的电压测量,得到其等效电阻。将这等效电阻与封闭模型中冰、冰水混合、水不同形态时的等效电阻范围进行比较,以确定该点海冰的实时状态;然后以计算机图形的方式来显示出海冰的生长、消融的变化。如:设计一根棒形长1.55米的接触式试验传感器,其上设置有32个触点,棒边设置一条形金属片,将试验传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危害 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