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x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历史沿革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立于1952年,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上下水道专业本科和专科生,195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准国内第一批“市政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市政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创始人杨钦教授被授予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资格,并于198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1985年,获准建立国内首批“市政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首批通过了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评估,2009年通过复评。2007年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010年批准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
2、专业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批准为教育部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给水排水专业已经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水资源与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设计运行最优化、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方向(含建筑给水排水及消防技术)、污水和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三个学科方向。同济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工程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教学条件先进,形成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已成为国家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我国水处理工程问题的重要研究基地和水处理设备的研究开发中心之一。二、学制与授予学位四年制本科。本专业所授学位为工学学士。三、基本学分要求课程性质学分比例通识教育课程
3、通识必修课32.520%通识选修课85%大类基础课程3019%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35.522%专业必修课19+012%专业选修课64%实践环节*2717%个性课程21%合计160100%*注:计入课内实验实践环节204学时(6学分)、学科竞赛及创新能力拓展,实践环节比例为25%。四、专业标准方面内 容目标要求及相应课程德1、道德修养2、民族精神3、理想信念4、人际交往5、国际视野6、团队合作道德修养:具有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觉悟和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拥护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懂法守法,法制意识强;具有个人诚信和团体意识;热爱环境保护事业,注重职业
4、道德修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环保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好责任。民族精神:具有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光荣使命感和责任感,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族、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终生。人际交往:具有积极的心态,真诚待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日常交往活动中,主动与人交往,注意社交礼仪,掌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以全球视野看待专业发展,进行跨学科、多学科领域、以及跨文化背
5、景的全球化合作;勇于挑战和接受挑战,有国际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具有集体荣誉感,不计个人得失,学会沟通、分享和奉献。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担任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智1、数学知识2、自然科学知识3、人文科学知识4、专业知识5、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6、前沿进展知识(国内外)7、终身学习能力8、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9、逻辑思维能力10、现场工作能力11、实验室工作能力12、表达、交流能力13、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14、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扎实的数学知识,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知识: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数学、物理学、化学(包括普通
6、化学、分析化学、水分析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军事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语言学、心理学、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具有全面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内容包括:工程力学、水力学、给水排水工程微生物学、水文学与水文地质、电工学、测量学、化学工程基础、泵与泵站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水质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废水污染防治专业知识;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城市可持续水管理概论、水工程经济、水工艺设备基础、给水排水工程仪表与控制、水工程施工环境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环境评价与规划等专业拓展知识课程
7、开展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工程制图、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能力培养。为专业服务的其他知识:主要为经管类知识,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前沿进展知识(国内外):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和规范;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终生学习的能力: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获取信息;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了解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国家的发展战略;更新知识,不断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针对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的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学会独立分析并提出工程解决方法。包括认识和
8、全面理解问题的实质,确定及不确定因素的判断和定性分析,建立模型或系统,采用分析、实验等手段验证假设或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工程方法和系统建议。逻辑思维能力:结合给水排水工程领域的技术发展需求,研究发展趋势,具有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技术开发、产品研发、工程设计能力。具备工程实践中的系统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系统,确定系统内的优先级和焦点,决议时的权衡、判断和平衡,在满足预算、进度和其他限制条件的前提下使其按期望目标实现。现场工作能力:熟悉现场工作流程、标准和文件规定,掌握基本现场技术工作方法,具有危机下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工作能力:具有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大胆设想,仔细求证,勇于实践的创造性思维;具
9、有依托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文献资料和科学方法,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验证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能够清晰充分而有说服力的陈述观点、有效的分析问题;能够与人有效的沟通、交流,解决问题。通用技能(包括通用办公技术、信息与通讯等):掌握办公、工程制图软件应用方法;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现代化技术工具。组织、领导和管理能力: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具有宽泛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具有危机意识,冷静思维,反应敏捷;具备良好的协调关系能力、善于运用相关资源的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计划、决断和指导管理能力。具有“引领”意识,并为之储备
10、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体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身心健康:具备自强自尊、自制自控的能力、自我锻炼的意识,不畏艰难的气魄。心理健康: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环境责任感。美1、美学教育2、审美素质3、艺术修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的美学素养: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作为指导,建立正确的美学观,主要为人文经典与审美素养教育。五、培养目标本专业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通识基础、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球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
11、质,成为引领未来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培养具有全球环境视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和水安全技术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获得专业工程师基本能力训练,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的输配、处理、收集与再生利用等领域,胜任规划、设计、施工、咨询、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能在政府部门(规划建设、市政工程、经济管理等)、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的工作,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预期毕业5年后,能够成为服务于全国给排水科学与
12、技术、城镇水工程、城镇水系统规划与管理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培养目标总体可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1)热爱祖国,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2)具有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给排水工程技术发展要求的系统完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等;(3)能够综合应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知识和现代化工具进行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研发和管理,能够分析、研究和解决给排水工程中的复杂问题;(4)能够在多元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六、毕业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排水 科学 工程 专业 培养 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