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解析01.doc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解析0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思考题和答案解析01.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WORD格式可编辑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2013.01.09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P6-P20P22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6. 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7.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
2、体系中的重要地位?8. 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9.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10. 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1. 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2.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13.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14. 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15. 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P5316. 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17. 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P55、5718. 观察是否渗透信念?(观察和理
3、论是怎样的关系?)P6119. 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 的生命? P59、6020. 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实验三者的关系如何?P62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21. 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6722. 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23.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7524. 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P7925. 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P79)26.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P83第五章中
4、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27. 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P9628. 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P9529.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P10030. 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31.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P10332. 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9.12.14(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
5、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缺乏科学论证与严密的逻辑体系,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提供了方法论前提。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孤立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否定了辩证的思维方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
6、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实现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它主张实践是人有 意识、有目的的以客观的态度对自然界的否定性活动,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特点的自然观,为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 论基础和方法指导。它突破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界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奠定的理论基础,强调了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P10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历史性的贡献。1 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
7、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 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注重经验事实、观察、实 验和数学推理,以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补充参考: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机械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首先,机械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即其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 自然界和人的,承认自然界事物的机械运动及其因果关系,主张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否认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性质上的差别。其次,机械唯物主义
8、具有形而上学性,其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和永恒不变性,但却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与变化发展。最后,机械唯物主义还具有不彻底性,主张“自然界的绝对不变性”、神的“第一推动力”和“合目的”的上帝创造论,并导致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3、 *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P22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9、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岀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补充参考:P17系统自然观的意义,P18人工自然观的意义,P22生态自然观的意义】4、如何理解
10、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其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它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还是对于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的创立,实现 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标志着人类思维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到近代的形而上学思维再复归到辩证思维的否定之 否定的过程;第二,它内含否定性、客观性和革命性的规定
11、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的自然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专业技术资料整理WORD格式可编辑 论基础和方法指导;第三,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等方面。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 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
12、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 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 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
13、科学的自然观。3它不仅突岀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 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岀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 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产
14、生的,是一种辩证的、实践的自然观,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首先,“人化自然”或者“自然的人化”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参考: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在自然通过对象化的活动逐步纳入自己的活动范围,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通过再生产整个自然界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食粮的活动,自然界则成为对象性活动以物质形式存在的产品结果,内容体现为人的本质力量、精神力量。因此,我们所认识的自然界不是简单的除了人之外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不是原始的自在的自然,而是人本身。】其次,马克思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参考: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与自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
15、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 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员,而非处于自然之外。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存的有机 整体,而非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最后,实践是人和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中介。【参考: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从二者关系的角度来理解人与自然,就不得不考虑人的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马克思在强调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并不
16、否定自然的本原性和优先地位。所谓“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不仅仅是指先于人的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自在自然的优先性,而且也指人的劳动创造的对象世界。它既作为预先存在的外部自然界出现,又作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物质前提而出现,从而具有优先地位。】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的一贯主张,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尊重自然,从观念上改变人类对自然的不尊重、对自然规律的违背
17、强调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高全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 法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超越了以往一切旧的自然观,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人的活动的 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统一,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
18、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专业技术资料整理WORD格式可编辑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 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 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如何理解18、19
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P25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的分类,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和社会功能,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技术异化。这些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18、19世纪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特别是能量守恒定律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些科学实践和科学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基础,即这些科学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部分认识。 三大学说揭示了自然界的
20、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特点;是马哲的重要认识基础,它对于形成马哲的自然观,紧接着形成历史观和自然观的统一性唯物性有重要意义。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不仅促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 18、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补充参考:社会条件: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市场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把科学推向前进(3)思想背景: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
21、想的基本内容(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对自然的认识和解释,是一般精神产品。技术体现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体现人对自然的能动改造(二) 科学分类,科学分类就是物质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所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哲学有推动作用,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五)科学技术
22、的生产动因恩格斯: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打破宗教神学),科学与技术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经济结构、社会生产关系都发生全面变革,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变革。(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1)揭示了新型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2)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与科技的关系3)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学才能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八)技术异化 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劳动异化学说。】2. 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
23、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岀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 结构。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是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而逐步发展和完善的。马_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分析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然 辩证法 思考题 答案 解析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