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doc
《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论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和合文化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学校作为发展和培养人才的教育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应充分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合文化的伦理内涵肯定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促使和合文化在推进和谐校园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得到有力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和合文化;校园文化;价值 和合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当代和谐文化之根本自然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思想要求这就更要求我们继承和弘扬以和合思想为根本的中华传统文化。因此中华传统文化的和合思想在新时代下也必将焕发青春为当下的和谐发展提供方向与动力。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催生、成长也可以说时代环境是催生校园文化的丰厚土壤任何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大背景。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这就更要求校园文化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更加肯定了和合文化对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
3、性也要求校园文化要合理借鉴、融合和合文化确保校园文化在和合文化的引导下和谐健康的发展。 一、和合文化的精神内涵 和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谓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即合作、合好、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的融合。和合是人世间的现象和合连起来讲指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各个事物的优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组合由此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的发展。在此和合精神的指导下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 中公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要求的理论依据就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
4、体系中源远流长的“和合”人文精神。中华民族自先秦儒家就崇尚“和合”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才能发展。“和”更是是孔子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认为“和”为社会秩序的保证是国家治理和为人处世的基本目标和准则国家社会运行应以“和”为尚进一步阐述了“和”的
5、内涵。孔子又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表达了君子和小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物上本质区别反映了二者不同的处事方法和人格特征。道家创始人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墨家从“兼相爱交相利”的视角出发将“和合”视为处理家庭、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各种复杂关系的基本原则认为如果做不到“和合”则家不为家国不为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将举足不前会潜入恶性循环。秦汉时期“和合”思想得到了更一步的继承中庸把“和合”观念与人的性情才智与儒家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和合”使人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和合 文化 校园文化 建设 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