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docx
《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docx(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DB 52贵 州 省 地 方 标 准DB 52/T XXXX-2020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Irrigation Area in Guizhou Province (征求意见稿)2020- - 发布 2020- - 实施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2目 次前 言1引 言21 范围32 规范性引用文件33 术语和定义43.14灌区信息化irrigation area informatization43.24灌区信息化硬件 ir
2、rigation area information hardware43.34远程终端单元 remote terminal nuit;RTU43.44灌区信息采集系统 irrigation area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53.55灌区管理信息系统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me53.65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ater use53.75中控室 central control
3、room54 基本规定54.1建设规划54.2建设原则54.3建设要求54.4建设内容65 现状调查65.1基本资料65.2灌区管理现状65.3灌区信息化现状76 需求分析76.1一般规定76.2具体要求77 技术方案87.1编制原则87.2方案比选87.3资质要求87.4 方案内容87.5 技术要求88 灌区信息化硬件98.1一般规定98.2信息采集(测站)98.3信息传输(通信)108.4灌区监控系统108.5信息储存与管理设备108.6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109 灌区管理信息系统119.1一般规定119.2灌区信息采集子系统119.3灌区信息监测(控)子系统129.4信息传输及计算机网络子
4、系统139.5灌区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处理子系统149.6用水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159.7灌区办公自动化子系统1610 安装与验收1711 运行与维护1811.1 一般规定1811.2 运行管理1811.3系统维护1912 效果评估20附录A21A.1 灌区工程范围现状21A.2灌区渠系现状表21A.3灌区节制闸、分水闸现状表222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贵州省水利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贵州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湖南大学、贵州农业职业学院、贵州现代智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贵州华恒水利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本
5、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永涛、张和喜、刘 坚、李 蓉、邵国洪、李家春、蔡家斌、雷薇、索鑫宇、黄维、毛玉姣、谭娟、路恩会、卢剑锋、陈跃威、周雨露、黎 业、周琴慧、黄翠、佘泽、柯增楠。引 言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任务,水利部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灌区信息化建设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贵州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是贵州省灌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助推贵州水利大数据战略、规范贵州省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加强灌区资源整合与共享利用,提升灌区综合决策能力,全面提高灌区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以灌区信息化带动灌区现代化,促进灌区事业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标准。贵州省大
6、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建设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现状调查、需求分析、技术方案、信息化硬件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安装与验收、运行与维护及效果评估等内容。本文件可作为贵州省大中型灌区和农田水利信息化管理、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护等工作的技术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1303 灌溉渠道系统量水规
7、范GB/T 28714 取水计量技术导则GB/T 34039 远程终端单元(RTU)技术规范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93 工业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T 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L/T 149 水文数据固态存储收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SLZ 331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 332水利信息系统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 364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 566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计规范SL 588 水利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SL 651 水文
8、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 674 节水灌溉太阳能智能控制系统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灌区信息化irrigation area informatization通过各种信息采集技术和手段,全面或较为全面地获取灌区内的水雨情、工情、墒情等信息,并通过通信链路和计算机网络传输给需要这些数据的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借助必要的软件,使这些部门和人员能够浏览、查询所需要的信息,并可以统计、汇总,形成报表等,以此作为灌区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或参考。3.2灌区信息化硬件 irrigation area information hardware能够自动收集、传输和处理各种灌区信息的传感器、通
9、信设备和接收处理装置的总称。3.3 远程终端单元 remote terminal nuit;RTU一般与相关的外围设备一起构成SCADA、DCS等系统的外部子站,具有数据采集、存储、控制输出、通信等功能,也可具有计算及编程功能,能接收远程主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控制末端的执行单元动作,安装于现场,就地连接检测仪表和执行单元,通常应用于通信距离较长、复杂环境的工业现场。3.4 灌区信息采集系统 irrigation area information collection system 应用信息技术实时地采集灌区水情、气象(包括雨情)、工情、墒情、水质、视频以及灌区运行管理所需其它要素的信息系统。3.
10、5灌区管理信息系统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me对灌区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计算机管理的系统的总称,包括灌区信息采集与监测(控)、信息传输及计算机网络、灌区综合数据库及信息处理、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灌区办公自动化等子系统。3.6 灌区用水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water use用水管理决策支持子系统应包括灌区需配水计算及模拟、水量调度及决策支持、闸(阀)门与泵站管理、测水量水及水费征收、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等。3.7中控室
11、central control room放置灌区信息化主要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数据存储器等),实现灌区运行管理的控制室。4 基本规定4.1建设规划应符合灌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要求。4.2建设原则应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搭建统一平台;既满足当前需要,又具有兼容性、开发性和可扩展性。4.3建设要求4.3.1灌区信息化建设项目验收后,技术档案、数据和服务资源应提交至省水利厅进行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4.3.2应满足安全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能适应灌溉现场各种环境的要求。4.4建设内容灌区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现状调查、需求分析、技术方案、信息化硬件、管理信息系统、安装与验收及效果评估等方面。4.5 安全
12、要求 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保障信息数据、工控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安全,按照安全等级保护2.0和国产密码等有关要求,大中型灌区工程需符合安全等级保护2.0三级标准。5 现状调查5.1基本资料5.1.1应按GB 50288和GB/T 50363的要求,详细调查灌区自然概况、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外,还应调查灌区工程现状、灌区管理现状及信息化现状。5.1.2自然概况应包括灌区气候、降雨、蒸发、气温、无霜期、地质构造、地貌等。5.1.3社会经济应包括乡镇、人口、三产产值及比例,农民人均收入等。5.1.4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应包括地表水资源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5.1.5土地资源应包括土壤
13、类型、种植结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用水效率,灌溉定额等。5.1.6灌区工程现状应包括灌区地理位置、灌区水源、工程范围、控制灌溉面积、渠系、闸门(截止闸、分水闸)等渠系建筑物现状等,参见附录A。5.2灌区管理现状灌区管理现状应包括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供用水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5.2.1灌区组织管理应包括灌区体制、管理制度、人才队伍、管理经费情况,骨干工程管理、末级渠系管护情况,用水合作组织以及管理改革情况等方面。5.2.2灌区安全管理应包括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防汛抗旱、检测设施设备管理和检定情况等方面。5.2.3灌区工程管理应包括维修养护制度与机制、灌区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
14、5.2.4 灌区供用水管理应包括灌区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配水调度方式、灌区取用水情况、灌区用水计量设施与设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程运行情况等方面。5.2.5 灌区经济管理应包括灌区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灌区水价及水费计收使用等方面。5.3灌区信息化现状5.3.1应包括灌区信息采集、监测、监控站点的分布,运行状况、设备完好程度、应用现状及效果;灌区信息化通信方式、运维效果,公网覆盖与自建网络现状情况;信息的处理、应用、共享、服务等现状水平及运行环境等支撑保障能力情况。5.3.4应分析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思路等。6 需求分析6.1一般规定6.1.1应在灌区现状调
15、查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政府、灌区管理单位、取用水户、社会公众等服务对象需求。6.1.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应开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灌区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6.2具体要求6.2.1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应结合灌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出系统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并从功能、性能、相关环境等方面描述系统需求。6.2.2初步设计需求分析应从服务对象、业务流程、数据流程、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归纳、整理需求,形成需求规格说明。7 技术方案7.1编制原则应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整合,优化资源;统一标准,充分共享;统一部署,便于维护等原则。7.2方案比选应从经济性、实用性
16、可靠性、先进性、标准化及开放性等方面进行比选,结合灌区实际需要,确定必要的监测项目,完成系统和设备的配置及选型。7.3资质要求技术方案编制者应具有相应资质或类似项目实施经验。7.4 方案内容7.4.1应提供系统拓扑图、布置图和设备连接图。7.4.2技术方案应包括系统结构、设备选型、安装、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还应符合GB 50288、GB/T 50363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7.5 技术要求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应按SLZ 331和SLZ 332的有关规定执行,并结合本标准编制。7.5.1投资测算应根据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按“性能可靠、经济实用”的原则配置,并依据相关标准规
17、范测算工程项目投资;软件开发费用应根据软件开发周期、开发难度及投入的技术人员数量等实际投入测算;应按运行管理需求配置一定数量易损件的备品备件,并充分考虑系统培训及运行与维护费用。7.5.2施工组织计划应做好与灌区土建装修工程施工配合;工期计算应充分考虑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试运行及验收等工期,其中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6个月。8 灌区信息化硬件8.1一般规定8.1.1灌区信息化硬件应选用标准、通用的硬件,满足系统维护、 兼容、升级换代的要求。8.1.2应进行信息采集(测站)、信息传输(通信)、灌区监控系统、信息储存与管理、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等硬件建设。8.2信息采集(测站)8.2.1可选择在线监测、
18、自报监测、自记监测、便携巡检、自动监测、人工监测等信息采集方式,并进行相应的设备配置。当采用远程终端单元(RTU)进行远程信息采集、控制和通信时,应按GB/T 34039的规定执行。8.2.2应按照时空分布合理、管理运行高效等原则配置灌区水情、气象(包括雨情)、工情、墒情、水质、视频、闸(阀)与泵站等灌区运行管理信息测站。8.2.3灌区应按SL 566的规定配置雨量站,应根据运行管理需要在水源、渠道、闸坝及田间等处配置灌区量水设施设备(测站)。8.2.4灌区量水设施设备(测站)应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需要,在主要引水口、分水口、用水管理分界断面、用水计量断面等处配置管道流量或渠道流量监测设备
19、管道流量监测可采用电磁流量、超声波流量计等计量方式;渠道流量监测可选用标准断面量水、渠系建筑物量水、堰槽量水等方式。取水计量应按GB/T 28714的规定执行。灌溉渠道流量监测应按GB/T 21303的规定执行。8.2.5应配置与灌溉相关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要素的气象监测站。宜采用一体化自动气象站。8.2.6灌区工情信息监测宜采用埋设长系列在线工情监测装置及便携式移动监测仪器相结合的方式。8.2.7灌区墒情监测站配置应按SL 364 的规定执行。8.2.8 应按GB 5084的规定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8.2.9 灌区重要建筑物、金属结构、机电设备等应按GB 50395的规定,配
20、置视频监测站。8.2.10提水灌区应将泵站(水池)监测与控制结合配置测(控)站。8.3信息传输(通信)8.3.1应充分考虑灌区用水过程、灌区地形状况、控制节点数量和节点数据获取方式及控制系统的要求,并综合基础设施投资、通信设备投资、管理维护费用、更新升级费用、运行可靠性、人力资源等因素设计灌区信息传输(通信)网络。8.3.2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业务应用需求、充分利用灌区通信与网络资源,并为数据、语音、动态视频图像等信息提供有效传输和查询,保障灌区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及时、准确和传输和信息资源高度共享。8.3.3灌区信息传输网络选择应对信息传输的流量、频率、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等进行定量化
21、论证。应采用公共有线通信网络、光纤通信网等方式,可选用稳定的无线通信网络,如GSM、GPRS、NB-IoT、4G、5G或超短波和卫星通信。8.4灌区监控系统8.4.1灌区监控系统应包括灌区控制系统及灌区视频监控系统。8.4.2灌区控制系统宜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根据现地手动控制级、分中心自动控制级、远程调度控制级需要配置完善的通信网络设备、控制器等。8.4.3灌区视频数据传输宜选择网线、光纤和无线网桥等方式。网线传输距离不应超过100m。当使用无线网桥传输视频数据,网桥发射和接收端之间应无遮挡、无障碍。8.5信息储存与管理设备信息储存与管理设备的配置,并应按SL213和SL/T 149的规定执行
22、应具有监控和整理存储空间中的碎片的能力。8.6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8.6.1配套设施建设与改造应包括供电设施、中控室及防雷设施等内容。8.6.2供电设施可选用市电、太阳能等供电方式。当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电,应按SL 674的规定进行太阳能供电单元方阵功率和蓄电池组容量计算。8.6.3中控室硬件应配置包括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空调和UPS系统、前台监控管理计算机、移动管理笔记本电脑等仪器设备。中控制服务器群组、网络交换设备的供电电源应由UPS系统承担,与其它设备的使用电源分开。8.6.4中控室规模应根据硬件配置进行设计,同时中控室应按GB/T 2887的规定执行。8.6.5 测(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贵州省 大中型 灌区 信息化 建设 技术规范 标准 文本 征求意见
